文 王 飛
1.“唱”歌變成“喊”歌
路過班級時,我們常常聽到幼兒在“喊”歌,進去一看,幼兒的聲音遠遠地超過了鋼琴伴奏的聲音。于是,新教師加重了琴聲,幼兒卻像是在比賽,越唱聲音越響,越響就越跑調(diào)。然而教師還渾然不覺,不做任何的調(diào)整和指導。我認為,這就是教師觀念性的錯誤,認為幼兒只要發(fā)出很大的唱歌聲就是會唱歌、愛唱歌。久而久之,幼兒的嗓部發(fā)育就會受到影響,不能認真地傾聽伴奏,唱歌總是跑調(diào)。
2.聲音小就是唱得不好
幼兒由于年齡小,聲帶發(fā)育不完善。有的幼兒唱歌時聲音響亮,而有的幼兒唱歌時聲音很小,甚至感覺聽不見聲音。針對這些幼兒,新教師常常在個別指導中強調(diào)要“大聲”唱,有時還會對他們進行批評?!吨改稀匪囆g領域中指出:“成人應對幼兒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要欣賞和鼓勵每一個幼兒的自由表達?!?/p>
1.重“說”輕“唱”
在跟蹤聽課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次20分鐘的小班歌唱活動《我的好媽媽》中,一名新教師為了幫助幼兒理解歌詞,竟安排了長達8分鐘的情景表演,內(nèi)容大致是媽媽下班回到家,孩子幫媽媽倒水、捶背,其中還穿插了敲門、打招呼等情節(jié)。教師夸張的語言和表演惹得幼兒一陣陣大笑,并漸漸地演變成尖叫、打鬧,場面一度難以控制。于是,教師又用了2分鐘來進行調(diào)整,強調(diào)規(guī)則。終于,教師開始了范唱,但又花了很長時間討論、提問。整個活動中,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只整體唱了3遍,大部分幼兒都未真正地加入演唱。
2.提問泛濫無目的
還是上面的例子,教師在范唱之后開始提問。只見教師每個問題都提問至少5個以上的幼兒,并且親切地蹲在每個回答問題的幼兒面前,但是對幼兒的回答并沒有給予評價和回應,在幼兒回答時教師也不關注其他幼兒。提問在每個領域的活動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策略,但是新教師對如何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提問、每一次提問對完成目標的幫助以及對不同幼兒的不同提問方式不能很好地區(qū)分。
1.唱歌表演變成舞蹈教學
好動是幼兒的天性,他們尤其喜歡隨著音樂的節(jié)拍做動作,在歌唱活動中配上相應的動作正好符合他們這一年齡的特點。因此,在歌唱活動中加上動作也就成為他們唱好歌曲的重要手段之一。邊唱邊跳既能讓幼兒充分地表達自己對歌曲的理解,也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但是,新教師往往容易忽略幼兒對動作的創(chuàng)編和自由的表達,采取“教師教、幼兒學”的形式,將唱歌表演變成了教授動作的舞蹈教學。
2.表演缺乏情感
歌唱活動其實是多通道參與的活動,合適的表情、動作、情緒表達缺一不可。但是,教師在歌唱表演活動中往往不注重幼兒對歌唱作品的理解,只要求幼兒會唱、會跳。缺乏情感的歌唱表演會讓人感覺索然無味?!吨改稀分忻鞔_提出“唱歌的聲音要自然,節(jié)奏要基本準確,要有恰當?shù)谋砬椤?。這個“恰當”必須是符合歌曲意境的,是適合幼兒表達并能幫助他們體驗歌曲意境的。
1.培養(yǎng)幼兒“安靜”傾聽
注意力集中,不受外界的影響,安靜地傾聽才是高質量的傾聽,才能從傾聽中感受到聲音的不同和變化。新教師往往缺乏經(jīng)驗,不會掌控班級集體活動的場面,從而導致活動以后班級混亂無序。這樣會使幼兒無法安靜地傾聽教師說話,更別說傾聽音樂、感受音樂了。所以,新教師在歌唱活動中要讓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創(chuàng)設安靜、積極的課堂活動氛圍,讓歌唱活動動靜交替、張弛有度。
2.培養(yǎng)幼兒的傾聽興趣
自然界中有許多有趣的聲音,如:下雨聲、打雷聲、蟲鳴聲、鳥啼聲等等,教師要引導幼兒去辨別、探究,激發(fā)幼兒對聲音的好奇心。接觸自然、感受生活是培養(yǎng)幼兒傾聽興趣最有效的方法,幼兒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地去感知不同聲音,并陶醉其中。
1.把握“向前唱”的發(fā)音方法
由于幼兒年齡小,對發(fā)音方法不容易理解,教師可以采取形象易懂的教學方式,引導他們慢慢體會與把握。小班幼兒剛開始學發(fā)聲時容易出現(xiàn)聲音小點就無法發(fā)出聲音的情況,聲音大一點又會出現(xiàn)喊唱的現(xiàn)象。對于聲音小的幼兒,教師首先要明確聲音小并不代表唱得不好,而要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進行適當?shù)匾龑В虝變嚎谇还缠Q和“向前唱”的方法。鼓勵幼兒將聲音發(fā)在“前方”,讓他們體會到聲音是向前發(fā)出的,而不是吞到肚子里的。
2.把握第一句要輕的發(fā)音方法
在平時觀察新教師上課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往往在唱歌時會越唱越快、越唱越響,以至于最后節(jié)奏都不再準確了。因為聲音過大會影響幼兒傾聽自己的演唱聲音,并且聲音在不斷加大后就覆蓋了伴奏聲,從而發(fā)生跑調(diào)。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新教師在平時首先要注意引導幼兒感受自然的聲音,讓幼兒認識到喊叫著唱歌不好聽。同時,在活動中要注意引導幼兒每首歌的第一句要輕輕發(fā)音,然后逐漸調(diào)整自己的感情,提高聲音。
集體活動中的指導語過于瑣碎、重點不明確是新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由于新教師缺乏組織活動的經(jīng)驗和對活動目標的理解,并且在活動過程中對目標實現(xiàn)的層層遞進關系把握不到位,因此,新教師的備課就顯得非常重要。歌唱活動前要有充分的準備,這種準備不僅僅指做好教具,而且教師要正確把握歌曲范唱中的節(jié)奏、音準、情感。新教師要關注音樂的本質特點,歌唱活動要以唱為主,以說為輔,教師的語言要有實效性,無關的話題盡量不要說,以免干擾幼兒的聽和唱。同時,新教師要學會把握提問的關鍵字,例如:你聽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認為怎樣?還可以怎樣?其次,要避免選擇性提問,如“好不好?”“行不行?”之類。當新教師知道了把握和注意的要點之后,再引導其分析提問要有重點,問題要有針對性,并能根據(jù)不同的幼兒進行提問等。
音樂活動專業(yè)性強,對教師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要求較高。對于新教師來說,音樂素養(yǎng)除了會唱、會彈、會表演之外,更多的是教師自身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教師不僅要以自身的情感態(tài)度感染幼兒,還要充滿感情,以情傳情,將幼兒帶進歌曲的意境中,去感受歌曲的美。同時,關于音樂的理論知識、表達方式以及不同音樂風格的演繹等,都是新教師值得研究的方面,是新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新教師要善于營造寬松、平等、自由、開放的教育氛圍,讓每個幼兒想唱、會唱、盡情演唱,在自我表現(xiàn)中感受快樂。
歌唱教學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新教師只有真切地領悟到自身角色定位的重要性,才能在歌唱活動中更多地關注幼兒的實際情況、主體發(fā)展和情感需要,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傳授知識。新教師只有先關注幼兒歌唱活動現(xiàn)階段的發(fā)展特點和水平,順應幼兒的能力、意愿和興趣,才能更好地處理教育的適宜性以及與幼兒發(fā)展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