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全紅
血管性癡呆 (vascular dementia, VD)為一種由于各種腦血管疾病所引發(fā)的智能損害綜合征, 高齡、吸煙與伴有復發(fā)性卒中史、癡呆家族史者均是VD好發(fā)人群, 患者癥狀表現(xiàn)包括記憶及認知功能缺損、行為異常、人格改變、語言溝通障礙及情感障礙等, 可對其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能力造成極大影響。有關研究指出, 腦組織缺血缺氧與腦血管病變造成的神經元損害于VD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采取有效措施對上述因素加以干預對提高VD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1]。胞磷膽堿鈉為腦代謝激活劑之一, 可起到降低腦血管阻力, 提高腦血流量, 改善腦循環(huán)等作用。肌電生物反饋為一種重要的物理康復治療方法, 能緩解腦血管病變造成的神經功能損傷, 改善患者認知功能與肢體運動功能, 促進其疾病康復[2]。本研究采用胞磷膽堿鈉聯(lián)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VD患者, 旨在進一步觀察其對患者MMSE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108例V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抽簽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54例。對照組男31例, 女23例;年齡46~79歲,平均年齡(64.95±7.29)歲;病程 1~4年 , 平均病程(2.25±0.68)年;合并癥:高血壓25例, 糖尿病13例, 冠心病11例。觀察組男32例, 女22例;年齡45~81歲, 平均年齡(65.14±7.05)歲;病程1~4年, 平均病程(2.37±0.59)年;合并癥:高血壓24例, 糖尿病15例, 冠心病1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合并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神經病學》[3]中關于VD的臨床診斷標準, 且經磁共振成像(MRI)或CT等影像學檢查證實;②病程>3個月;③臨床癡呆評定量表評分≤24分;④患者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
1.3 排除標準 ①混合性癡呆與阿爾茨海默病者;②合并帕金森病、癲癇及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③肝、心、腎等重要臟器產生器質性病變者。
1.4 方法 兩組均采取調脂、降壓、控制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抗動脈硬化等常規(guī)治療。
1.4.1 對照組 患者予胞磷膽堿鈉(四川梓橦宮藥業(yè)有限公司 , 國藥準字 H20060389)治療 :0.2 g/次 , 3 次 /d, 口服 ,持續(xù)治療6個月。
1.4.2 觀察組 患者予胞磷膽堿鈉聯(lián)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肌電生物反饋:采用肌電生物反饋儀(加拿大Montreal,MyoTrac SA9800)進行治療 , 治療時患者選擇仰臥位 , 采取經皮神經電刺激模式, 于靶肌肉或者靶肌群上放置反饋電極, 相關參數(shù)設定:刺激波形式設定為方波, 頻率設定為30~50 Hz,脈沖寬度設定為 200 μs, 持續(xù)時間 5 s, 間歇時間 15 s;同時刺激方式選用自動模式, 視患者耐受力將刺激強度設置為0~60 mA,上下肢1次各刺激30 min, 5次/周;胞磷膽堿鈉用法、用量與對照組一致, 持續(xù)治療6個月。
1.5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4]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治療效果按照患者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的MMSE評分變化狀況判定, 與治療前相比, 治療6個月后患者MMSE評分升高<12%判定為無效;升高12%~20%判定為有效;升高>20%判定為顯效, 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認知功能狀況、日常生活能力狀況及生活質量, 認知功能狀況以MMSE進行判定, 總分范圍0~30分, 得分越高認知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狀況以BI評分進行判定, 總分范圍0~100分, 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強;生活質量以SF-36評分進行評估, 總分范圍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s)表示, 組間比較采取獨立樣本t檢驗, 組內比較采取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7.78%, 高于對照組的 57.41%,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MMSE及BI評分比較治療前, 兩組患者MMSE及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 兩組患者MMSE及BI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提高,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SF-36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 兩組患者SF-36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MMSE及BI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MMSE及BI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6個月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MMSE評分 t P BI評分 t P治療前 治療6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 54 16.49±2.62 23.18±3.24ab 11.798 0.000 37.95±4.67 58.37±6.86ab 18.082 0.000對照組 54 16.08±2.74 19.70±3.05a 6.488 0.000 37.38±5.04 48.40±5.82a 10.518 0.000 t 0.795 5.747 0.610 8.144 P 0.429 0.000 0.543 0.000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SF-36評分比較(±s, 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SF-36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6個月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6個月后 t P觀察組 54 42.79±5.82 67.43±8.54ab 17.520 0.000對照組 54 43.24±5.37 58.69±7.87a 11.916 0.000 t 0.418 5.530 P 0.677 0.000
VD多發(fā)于老年群體, 可對患者認知、記憶及語言等功能造成極大損害, 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同時有關資料報道,年齡>65歲群體中VD的發(fā)病率可達3%, 且由于近年來各種腦血管疾病患病人數(shù)增加和人口老齡化形勢加劇等原因影響, 其發(fā)病率有不斷升高趨勢[5]。尋找有效治療方案成為臨床研究重點課題。
目前, 臨床治療該病的重點在于改善腦循環(huán)、減輕大腦神經元損害、促進認知功能恢復。胞磷膽堿鈉屬卵磷脂合成所必須的輔酶, 可越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 提升腦血流量,加速神經功能恢復;且可與腦細胞中膜磷脂結合, 促進神經細胞新陳代謝, 增強細胞膜Na+-K+-ATP酶與線粒體酶活性,維持細胞膜穩(wěn)定;同時可下調腦血管阻力, 提高腦血流量,進而促進營養(yǎng)物質與神經細胞代謝, 抑制神經細胞衰亡, 提升星形細胞活性, 減輕神經細胞缺血性損傷, 進而緩解患者臨床癥狀[6-9]。本研究結果顯示, 對VD患者單獨采用胞磷膽堿鈉治療后總有效率為57.41%。提示采用胞磷膽堿鈉治療具有一定療效, 但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肌電生物反饋能以肌電儀檢測出運動障礙機體中殘留的微弱肌電信號, 在信號達預設閾值時, 自動輸出電流刺激,使患肢產生收縮反應, 強化患肢難以實現(xiàn)的動作, 進而提高患肢運動功能, 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有研究指出, 采取肌電生物反饋可抑制脊髓運動神經元異常活動, 降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下調海馬神經元代謝產物含量, 有效改善患者語言、記憶等能力, 提高其認知功能[10]。本研究采用胞磷膽堿鈉聯(lián)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VD患者, 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6個月后總有效率與MMSE、B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采用胞磷膽堿鈉聯(lián)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推測其原因為胞磷膽堿鈉和肌電生物反饋作用機制不同, 聯(lián)合使用能發(fā)揮協(xié)同增效作用, 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另由本研究結果可知, 觀察組治療6個月后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胞磷膽堿鈉聯(lián)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可顯著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予以VD患者胞磷膽堿鈉聯(lián)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能顯著增強療效, 改善患者認知功能, 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