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 劉燕萍
小兒腦性癱瘓會對患兒的智力發(fā)育、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產生嚴重的影響[1,2], 大部分患兒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 會使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加重, 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醫(yī)療康復中的藥物療法、中醫(yī)療法等起到的效果欠佳, 因此需選擇更加有效的方法促進患兒智力恢復。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腦性癱瘓患兒80例開展本次研究,分析康復醫(yī)療與特殊教育統(tǒng)和實施治療小兒腦性癱瘓的預后和智力恢復情況,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腦性癱瘓患兒80例, 根據紅藍球分組法分為對照組(紅球)和觀察組(藍球), 各40例。觀察組男23例, 女17例;年齡1~8歲, 平均年齡(5.01±1.16)歲;疾病類型:痙攣型5例,手足徐動型20例, 混合型15例。對照組男22例, 女18例;年齡1~9歲 , 平均年齡 (5.07±1.31)歲;疾病類型:痙攣型6例 ,手足徐動型18例, 混合16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兒應用常規(guī)教育, 在康復治療中, 掌握照護患兒的注意事項, 操作前將操作流程、目的告知患兒, 取得患兒的理解和配合。遵照醫(yī)囑對患兒實施運動、飲食調整、康復理療等康復治療內容, 同時嚴格執(zhí)行無菌原則, 避免院內感染的發(fā)生。對患兒的臨床癥狀密切觀察, 康復治療方案需根據患兒的病情變化進行調整。
1.2.2 觀察組 應用康復醫(yī)療與特殊教育統(tǒng)和實施治療。具體內容如下。①體能運動和感知覺功能訓練:根據小兒神經生理發(fā)育理論結合抑制、促通技術指導患兒進行感覺統(tǒng)和訓練、平衡訓練。②中醫(yī)康復醫(yī)療:對患兒進行中醫(yī)推拿、按摩等治療。③引導式治療:協助患兒進行感覺訓練、粗大運動訓練、獨立運動訓練等, 同時進行特殊教育, 導入音樂、韻律、語言, 引導患兒在游戲中統(tǒng)和語言表達、認知能力等,開導心理情緒。④日常生活技能訓練:幫助并培養(yǎng)患兒的獨立生活自理能力。⑤認知能力和智力反映能力的訓練:按照患兒的學習能力和智齡分班教學, 根據患兒存在的問題進行個案教育訓練。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康復效果及干預前后智力評分、生活能力評分。干預前后使用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粗大運動功能評定量表分別對患兒的智力水平、生活能力進行評估, 分值越高表明生活運動能力以及智力水平恢復。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明顯, 且智力評分、生活能力評分較高;有效:上述指標均有改善;無效:上述標準均未達到??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智力評分、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兒智力評分、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兒智力評分、生活能力評分優(yōu)于干預前,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且觀察組患兒的智力評分、生活能力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 兩組患兒康復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兒康復總有效率為92.5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智力評分、生活能力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智力評分、生活能力評分比較(±s, 分)
注 :與對照組比較 , aP<0.05 ;與干預前比較 , bP<0.05
組別 例數 智力評分 t P 生活能力評分 t P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0 30.21±2.44 37.43±2.89b 12.073 0.001 32.58±2.62 42.73±4.87b 11.601 0.001觀察組 40 30.29±2.47 42.74±2.95ab 20.465 0.001 32.65±2.58 56.98±5.76ab 24.381 0.001 t 0.146 8.132 0.120 11.948 P 0.885 0.001 0.905 0.001
表2 兩組患兒康復效果比較[n(%)]
小兒腦性癱瘓主要病變部位為腦部[3], 但會累及四肢,存在精神障礙、行為異常、感官障礙、癲癇等情況, 目前臨床治療小兒腦性癱瘓的難度較大, 醫(yī)療康復的效果一般, 在改善智力水平和生活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的上升空間。
康復醫(yī)療、特殊教育統(tǒng)和實施, 能夠結合中西醫(yī)的優(yōu)勢和特長, 使腦性癱瘓患兒多方面的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且能夠促進患兒興趣和探索未知世界能力的提高[4], 還可對患兒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進行培養(yǎng), 消除患兒的自卑心理。在臨床中指導患兒進行體能運動和感官功能訓練, 有助于患兒感覺、神經、肌肉運動的發(fā)育以及平衡能力的改善;中醫(yī)康復醫(yī)療理論的實施, 如推拿能夠起到解痙效果, 改善患兒的運動功能和行為姿勢[5-7], 按摩腦部穴位能夠對大腦對應的感應區(qū)進行刺激, 促進患兒機體免疫力的提高和智力恢復;引導式治療能夠在課程中、游戲中提高患兒對運動指令的協調、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促進智力反映能力和運動功能的改善;日常生活技能訓練可提高患兒的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分班教學能夠個性化、游戲化、生活化地培養(yǎng)患兒的智力反映能力及認知能力??祻歪t(yī)療與特殊教育同步實施有助于腦性癱瘓患兒心智和性格的發(fā)展, 可有效解決患兒存在的運動障礙 , 具有良好的預后效果[8-10]。
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后, 兩組患兒智力評分、生活能力評分優(yōu)于干預前,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且觀察組患兒的智力評分、生活能力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康復總有效率為92.5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之, 康復醫(yī)療與特殊教育統(tǒng)和實施應用在小兒腦性癱瘓的治療中有助于患兒智力和生活能力恢復, 預后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