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佳 李旺澤 鄭媛元
摘 要:獨樂寺是中國目前尚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主體建筑為觀音閣,在觀音閣墻壁上繪制有十六羅漢像壁畫,壁畫人物造型生動,色彩豐富,畫面整體又相互聯(lián)系,是珍貴的藝術及歷史資料。本篇論文以獨樂寺壁畫的歷史沿革及壁畫內(nèi)容、信仰文化為切入點,重點從壁畫中的人物形象、線條、色彩、構圖等方面進行簡單闡釋,從而分析出獨樂寺壁畫中的藝術語言與審美構成。
關鍵詞:獨樂寺;壁畫;人物造型;藝術語言
獨樂寺地處天津薊縣城內(nèi),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獨樂寺是我國目前尚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也是早期木質(zhì)結構寺院建筑之一。獨樂寺始建年代不詳,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在《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中提出“寺之創(chuàng)立,至遲亦在唐初”,后至遼代重修。獨樂寺由三大部分組成,主體建筑為觀音閣,觀音閣四周墻上繪有十六羅漢、佛教的神話故事及供養(yǎng)人。壁畫在1972年獨樂寺建筑整修時偶然被發(fā)現(xiàn),揭開白灰皮的覆蓋,才使這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優(yōu)秀作品重現(xiàn)于世。據(jù)考證,壁畫于元代繪制,后經(jīng)多次重描。壁畫全長45米,總體面積達142.85平米,畫面整體相互聯(lián)系,人物造型較為生動,色彩豐富,獨具藝術魅力,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羅漢,是梵語中“阿羅漢”的簡稱,意譯為‘應供”,屬佛教神系第三等級“聲聞部”的神袛,一般分為十六、十八與五百羅漢三種,而其中有明確佛經(jīng)依據(jù)的只有十六羅漢。在北涼道泰譯的《人大乘論》中,第一次提出了十六羅漢這一名詞。據(jù)經(jīng)書記載十六羅漢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受佛祖吩咐常駐世間弘揚佛法,不入涅槃永生,不受生死果報,普度眾生,受世人香火供養(yǎng)。而在唐玄奘譯的《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中第一次標明了十六羅漢的名字,分別為:賓度啰跋羅惰阇、半托迦、迦諾迦跋厘墮阇、因揭陀、蘇頻陀、諾距羅、迦諾迦伐蹉、跋陀羅、伐阇羅弗多羅、迦理迦、啰怙羅、戍博迦、那伽犀那、阿氏多、伐那婆斯、注荼半托迦。
壁畫以十六羅漢為主要題材,所繪場景宏大壯闊,畫面中人物多達70余人,壁畫中的人物身份不同,形象各異。主體人物羅漢形象大多面頰豐滿,表情惟妙惟肖、形象較為世俗化,多數(shù)描繪的為講經(jīng)或者傳受佛法的畫面,動作莊重較為單一模式化。相比之下,壁畫中世俗人物的形象,注重了人物組合、動作的變化,造型各異,較為復雜。畫面的背景為海浪、山巒等風景,對人物的刻畫起到了很好地烘托作用。
壁畫的東側墻壁上,繪制了第一至第五尊羅漢,北墻壁東側分別繪制了第六至第八尊羅漢,第九至第十三羅漢繪制于西墻壁上,第十四至第十六尊羅漢則繪制于北墻壁西側。東側墻壁第三尊羅漢形象,描繪傳神,畫面上羅漢為站立形象,頭戴佛帽,左手持白色凈水瓶,右手做感召狀,將圣水賜予身側餓鬼。鬼怪形象身材矮小,頭發(fā)蓬亂,赤裸上身,面容饑瘦,相互爭搶羅漢所賜的圣水。北墻壁東側第八尊羅漢,膚色較深,面容清瘦慈祥,手持蓮花香爐,特別是袈裟的刻畫細致入微,使人物形態(tài)生動傳神。尊者旁邊男女信徒傳向其弟子奉上經(jīng)卷,動作表情十分虔誠。西墻壁上的羅漢形象刻畫最為絕妙,第九尊羅漢的畫面內(nèi)容十分豐富,尊者面部豐腴,雙手交叉合十。羅漢的周圍巧妙地安排了四組人物,其中一組為喝圣水的男女信徒,形態(tài)各異,自然生動。背景的樹木以及翻滾的浪花刻畫深入且極具裝飾性。第十三尊羅漢是最能突出繪畫者高深的藝術造詣的一幅,因揭陀尊者頭戴布冠,身披袈裟長袍,袈裟層次分明,飛揚靈動,很好地襯托了尊者的身形體態(tài),右肩扛錫杖,左手托缽盂,缽盂引來數(shù)只飛鳥前來覓食,羅漢頭部微微揚起,注視飛鳥,面部表情刻畫極為細膩。北墻壁西側第十五尊羅漢像,也是一幅杰出作品,羅漢較為年長,表情和藹,雙手持佛珠,作說法狀。通過運用不同顏色進行渲染,很好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
所繪壁畫依次分布于觀音閣東側、西側、北側墻壁上,構成了一幅人物及內(nèi)容相對獨立,但又彼此聯(lián)系的巨幅畫卷。每組畫面用祥云巧妙的分割開來,諸羅漢身披袈裟,背為佛光,佇立在祥云圍繞的仙境當中。壁畫采取了連續(xù)性構圖,構圖疏密得當,主從有致。壁畫采用經(jīng)典的散點透視法則,畫面中人物沒有近大遠小的透視規(guī)律,無論是背景還是畫面人物,都較為清晰。畫面主體人物諸羅漢排列站立,被世俗人物及供養(yǎng)人所圍繞,呈環(huán)繞簇擁狀。背景為翻騰的海浪及綿延起伏的山巒,畫面氣勢磅礴,生氣盎然。在每幅壁畫中羅漢均被安排在畫面的中央,整體形象比例比壁畫中其余人物均要高大,其它形象以對稱的方式被安排在諸羅漢的四周環(huán)繞,人物形象較小,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典型的主大賓小的人物造型規(guī)律,各種人物、景色共同構成了連續(xù)的巨大畫卷。
獨樂寺壁畫整體以墨線勾勒,主要采用鐵線描繪制。畫面整體線條簡潔、流暢均勻,用筆蒼勁有力,寥寥數(shù)筆,便將神袛勾勒而出,精準的突出了畫面主要人物的體態(tài)特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極強的概括性與裝飾感。鐵線描為中國古法繪畫中較為常見的線型之一,一直是表現(xiàn)人物衣著質(zhì)感的重要手法,因其線型如同鐵絲一般,故稱為鐵線描。壁畫中諸羅漢袈裟衣型自然流露,線條順滑流暢,勁道適中,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線條編排得當,增添了袈裟的層次感,烘托出羅漢的神秘色彩,也使畫面呈現(xiàn)出沉著穩(wěn)定的視覺效果。人物的面部采用鐵線描與蘭葉描兩種線條方式穿插使用,活躍了人物動態(tài),人物面部表情惟妙惟肖,五官以及手部線條使用淡墨細線勾勒,運用墨色濃淡來表現(xiàn)畫面的虛實,16尊羅漢神形各異,讓觀者充分感受到線條的美感。例如第十三尊羅漢形象,面帶善色,眉毛及稀少的胡須刻畫的極為細膩,使人物真實且具有質(zhì)感。
壁畫的顏色至今色澤艷麗,保存較為完好。壁畫采用傳統(tǒng)繪制方法,用粗泥、細沙、麻草制作墻面,刷白粉為底,再進行繪制。色彩風格較為莊重沉穩(wěn),統(tǒng)一中富有變化,運用了紅色、白色、綠色、紫色、黑色等多種天然礦物質(zhì)顏料繪制,這些礦物顏料的運用,使得壁畫色彩明艷、不易褪色。因為所繪制的主體人物形象為佛教神袛,服飾以袈裟為主,因此,畫面色調(diào)形成以赤色系、青色系、白色系為主,其它顏色為輔的色彩基調(diào)。紅色與綠色十分頻繁的運用,使畫面形成對比關系,很好的襯托了壁畫的主題和環(huán)境氛圍。暈染手法上,畫面整體以平涂為主,畫面背景局部采用暈染與平涂相結合的方式,羅漢服飾主要采用紅色、綠色、白色等色彩進行平涂,人物面部及手部采用暈染的方法,使得人物面部紅潤生動。另外,不同的人物膚色的展現(xiàn),很好的烘托出了諸羅漢的不同人物性格。背景的祥云圖案也采用了局部暈染的方式完成,不僅增加了畫面的恢宏磅礴的整體氣勢以及神秘氣息,更與人物形成和諧的整體,突顯出羅漢形象的莊嚴之感,顯示了作畫者巧妙的構思和高超的藝術功力。
獨樂寺壁畫是悠久的寺觀壁畫的藝術傳承。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及文化信仰也是當時歷史文化的真實寫照,有著重要的藝術和歷史價值。通過本篇文章使更多的人了解這座古老寺廟,希望這座千年古剎及壁畫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和保護。
參考文獻:
[1]梁思成:《薊縣獨樂寺山門考》.
[2]紀烈敏.獨樂寺觀音閣壁畫調(diào)查[J].文物,2004(03).
[3]馬大東.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壁畫[J].美術,1990(04).
[4]韓嘉谷.獨樂寺史跡考[J].北方文物,19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