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猛?李建霞?王志中
摘 要:以社會工作實驗室為依托,社會工作實驗的“技術”,主要表現(xiàn)在作為理論和實務間的橋梁和感官上的一整套設備及其平臺。但是社會工作的實驗對象是作為由復雜系統(tǒng)構成的人,其“技術”有“假設上的不足”和“可重復性差”兩個方面的欠缺。作者認為,依托于社會工作專業(yè)的三大方法,實驗需要在強調“技術”的同時,應考慮到社會工作實驗向“藝術”轉向。結合自然科學實驗的標準,社會工作的實驗也可以更規(guī)范,并讓學生通過實驗體會到社會工作的“藝術”。
關鍵詞:社會工作實驗;社會工作技術
從目前的社會工作實驗(下稱實驗)運行來看,課堂模擬和課外拓展是實驗的主要形式。當前的社工學生對自己的專業(yè)認同度很低,通過實驗,可以讓同學們發(fā)現(xiàn)社會工作的“可愛”和“可取”之處,前者主要表現(xiàn)為社會工作可以“有趣、不枯燥、不無聊”,而后者,不僅能更好的認識主題事務,還能鍛煉和培養(yǎng)諸多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如同理心關懷、說話藝術、心理撫慰等。以實務導向為主的實驗,作為社會工作教學與科研的補充,在社工同學的實務能力培養(yǎng)方面舉足輕重。
一、社會工作實驗技術
與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專業(yè)相映稱,社會工作實驗也應該有自己的專業(yè)標準,可惜的是,很少能看到社會工作實驗室的相關文獻資料,涉及到實驗的資料更是鳳毛麟角。作者只找到一本曾永泉著的《小組社會工作實驗教程》,其余都是一些只能釘在墻上的規(guī)章制度和具體的小組計劃書。社會工作實驗受到業(yè)界認可,一方面是社會工作專業(yè)的實務型導向;另一方面是2006年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xié)會的專業(yè)評估,實驗室是其中的一條重要指標。那么實驗的技術性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呢?
(一)社會工作實驗技術
1.作為理論和實務之間的橋梁
社會工作的理論和實務之間的“鴻溝”為實驗提供了平臺。作為理論的延伸,依托于社會工作三大方法,實驗為理論的落地化提供了導向,同時實驗也可以對理論進行反饋,并與理論相互指導。實驗作為實務的基礎,為實務的完善提供支撐。作為兩者之間的橋梁,實驗可以發(fā)揮緩沖的作用,而緩解因為“理論不接地氣”與“實務缺乏指導”之間的矛盾所導致的社會工作服務只是簡單的重復勞動這樣一種狀況。
2.有專業(yè)的技術設備
專業(yè)的技術設備主要體現(xiàn)在,首先是通過社會工作實驗室的裝修所達到的為服務對象營造溫馨舒適的環(huán)境,而這樣的實驗環(huán)境在其它理科實驗室很難見到;然后是配備有相應的平臺,包括與專業(yè)軟件相結合的視頻錄像系統(tǒng),為實驗的可視性與可讀性打下良好的基礎;最后是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在實驗中的應用,如社工微電影等的后期編排、編輯、加工和制作等。
3.有專業(yè)的技術方法
依托社會工作專業(yè)的個案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社區(qū)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行動研究①五大專業(yè)技術方法,社會工作實驗技術可以將社會工作價值層面和技術層面的東西進行融合,就像學者古學斌在論述行動研究時的表述:“將行動和反思、理論與實踐結合在民眾的參與當中”,“不只是研究方法,同時還是通過系統(tǒng)的證據(jù)收集和試驗,探究如何提升專業(yè)介入的質量, 從而更好地服務民眾的過程”。
(二)社會工作實驗技術上的欠缺
盡管實驗在理論上和平臺上有多種優(yōu)勢,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中的實驗還有很多技術上的缺陷,具體如下:
1.實驗“假設”不同
主要是以自然科學的實驗為參照。自然科學的實驗是以不變的物與物之間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為基本假設,根據(jù)變化現(xiàn)象的不同而讓人認識到物與物之間關系的目的。而社會工作實驗的“假設”是絕對不能將參與到實驗中的活生生的人視為簡單的物,而實驗當中所涉及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絕非物與物之間的“反應”所能比擬,正如學者馮仕政在文章中的表述“社會研究過程本質上不同于自然研究過程:社會研究過程具有反思性,即研究對象本身會受研究者個人特征的影響,從而導致研究過程變成一個研究主體與客體互動、互構的過程”②。因此,社會工作的實驗,只能是讓“社工-服務對象”通過特殊安排情境下的主客體角色的互換去領會在某種情境下,針對什么樣的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應該運用什么樣程度的態(tài)度或行為,才能使服務對象更易于接受社會工作者所提供的服務。
2.實驗的可重復性差
依然以自然科學的實驗為參照。自然科學的實驗中,往往有平行試驗和空白試驗(也稱之為對比試驗),前者是指同一批號取兩個以上相同的樣品,以完全一致的條件(包括溫度、濕度、儀器、試劑,以及做試驗的人)進行試驗,看其結果的一致性,來防止偶然誤差的產(chǎn)生;后者是指在自然科學的實驗中,不同的試劑加入量會導致不同的實驗現(xiàn)象不一樣實驗現(xiàn)象會不同,用加入試劑的試驗測定值減去空白試驗值,得到的修正值,再去進行相應試驗結果的計算,以此來防止誤差。無論是平行試驗還是空白試驗,重復性很強。
而對于同樣一個主題的社工實驗,不同的“社工-案主”組合所產(chǎn)生的反應現(xiàn)象截然不同,涉及到實驗情境、實驗場地、實驗時間、“社工-案主”的主觀因素與相互關系等等不同方面,因此,實驗只能是制定共同規(guī)范性和原則性的一些東西,很大程度上還要靠社工同學的知識結構和專業(yè)基礎去判斷,導致同樣一個主題下的實驗結果多樣化,對實驗指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導致實驗可重復性差。
二、社會工作實驗的“技術轉向”和“藝術轉向”
社會工作實驗的不足沖淡了其專業(yè)性,甚至引起很多同學對實驗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質疑,面對這種狀況,應該更多的從實驗的藝術性方面去思考,畢竟是做與人有關的試驗工作,還是要考慮人的因素,如心理、性格、情緒、價值觀等在社會工作實驗中的作用,即在什么樣的情境和主觀態(tài)度影響下,社會工作者針對什么樣的服務對象,應該運用什么樣程度的態(tài)度或行為,才能使服務對象更易于接受社會工作者所提供的服務,而這些又都是社會工作實驗作為藝術的體現(xiàn)。
(一)技術轉向:借鑒自然科學實驗標準
雖然在內(nèi)容上,實驗的主觀性更強,但并不妨礙我們參考自然科學的實驗標準進行規(guī)范實驗。這樣的表述有向自然科學諂媚之嫌,但是社會工作的實驗為什么就不能規(guī)范呢?通過觀察,自然科學有規(guī)范的實驗記錄文本,主要是實驗手冊和實驗報告單。從目前找到的資料來看,以曾永泉所著的《小組社會工作實驗教程》中的信息來看,更多的是傾向于通過自然科學實驗的形式去規(guī)范小組活動的過程,一個實驗主題下可以設置多個實驗情境,每一個實驗情境環(huán)節(jié)都有實驗目的、實驗材料、實驗時間、實驗過程(包括活動過程和分享過程)。作者認為,社會工作實驗不僅要借鑒這些形式標準,更要將自己特色的東西整合進去,如社會工作的一些理念和概念。有助于同學在實驗過程中借助于各種活動內(nèi)化理念和概念,而不僅僅局限于小組活動“只是玩玩兒”。
(二)藝術轉向:社會工作實驗的模擬多樣性
不同的“社工-服務對象”組合在實驗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的模擬多樣性,首先可以豐富社工同學對主體實驗的認知,然后是方便他們?nèi)メ槍π缘闹贫ㄏ嚓P預案應用于具體的實務過程,最后通過實驗認識社會工作的“社會性”,即可以通過一個主題實驗達到多種目的,而不只是“像自然科學實驗那樣只有一個特定的明確的實驗結果”。這主要是涉及到實驗的分享環(huán)節(jié):分享與實驗主題的關系、分享與小組活動的關系、分享的理論基礎是什么、分享的假設有哪些、分享與參加實驗的領導者和組員之間的關系怎么樣等等。在曾永泉所著的《小組社會工作實驗教程》中,一些實驗情景后有相關的討論分享,除了與所涉及的實驗情景有關系之外,還要引導參與實驗的同學回歸到實驗的主題上來,以此通過實驗來內(nèi)化實驗設定的主題。只有將“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內(nèi)化到社工同學心里,并通過社工的行為互動內(nèi)化到更多的服務對象心里,社會工作及其實驗也才能真正體現(xiàn)社會工作的“社會”意義。
(三)兩種轉向的關系
無論是“技術轉向”還是“藝術轉向”,其目的是通過轉向達到既有標準可以參考,又不讓社會工作實驗室失去社會工作的社會人情味。這就要求我們的實驗指導老師在具體的指導中,能達到“標準與人情味的融合”。
而目前正在使用具體實驗室設備進行專業(yè)指導的教師,能夠“參照技術標準的老師少之又少”,尤其是“理論知識過硬、實務經(jīng)驗豐富、電腦及網(wǎng)絡使用熟練”的指導老師更是罕見。因此,專業(yè)的社會工作實驗教師的缺乏也對實驗開發(fā)形成“束縛”,成為“障礙”。是否有統(tǒng)計學背景的社工老師們可以結合自己的“田野經(jīng)驗”讓實驗室“出彩”以達到社會工作實驗項目兩張轉向的融合,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注釋:
①在古學斌的文章中,把行動研究界定為一個構建對人類有價值的實用性知識的民主和參與的過程。他們強調行動研究根植于參與式的世界觀。行動研究的過程必須將行動和反思、理論與實踐結合在民眾的參與當中,探尋對滿足民眾個人和社區(qū)需求有用的方案。所以對他們而言,行動研究不只是研究方法,同時還是通過系統(tǒng)的證據(jù)收集和試驗,探究如何提升專業(yè)介入的質量, 從而更好地服務民眾的過程。詳見:古學斌.行動研究與社會工作的介入[J].中國社會工作研究.2013年00期.
②馮仕政. 社會學個案研究的表述文本:問題、實質與實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