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同學聚會,有兩位同學的孩子都在沈陽的一所知名中學讀書,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兩個孩子竟然都休學了,都是因為心理疾病。據(jù)了解,這所學校的大多數(shù)老師都非常嚴厲,很多家長都抱著“嚴師出高徒”的想法把孩子送到這里。
那么,有些孩子為什么這么“禁不住”批評呢?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讓我們來看看明代著名學者呂坤在《呻吟語》中提出的“七不責”吧。原文中是這樣說的:“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文中提出了七種不宜責備孩子的情況,這些“不宜”都可以在中醫(yī)里找到依據(jù)。
首先,“對眾不責防肝郁”。中醫(yī)認為“肝”與“木”相對應,“肝喜條達”。而我們的孩子何嘗不像正在成長的樹木一樣,喜歡不被壓抑地成長呢?當眾責罰孩子,孩子的情志會感到抑郁,氣機阻滯,氣血不暢,而氣血不暢又如何濡養(yǎng)臟腑?這樣孩子還能像茁壯的樹木一樣健康成長嗎?顯然不能!
所以,經常被父母及老師訓斥、辱罵的孩子,身高發(fā)育很可能受到影響,從西醫(yī)角度分析,孩子經常被當眾責罵,長期處于精神高度緊張、壓抑的狀態(tài),會導致下丘腦分泌的促進生長激素減少,從而直接影響身高發(fā)育,甚至患上矮小癥,西醫(yī)稱作“精神剝奪性矮小”。
至于吃飯時責備孩子,則是很多家長的習慣性做法??墒悄牢改c是對情緒多么敏感的器官嗎?常在孩子吃飯的時候批評他,其胃氣會逐漸虛弱。從西醫(yī)角度講,負面情緒會導致胃腸平滑肌及血管痙攣,久而久之,極易造成胃潰瘍。這不是危言聳聽,曾有醫(yī)案顯示,在一家老板經常午餐時間向員工訓話的公司,胃潰瘍的發(fā)病率幾乎達到100%。
看到這兒也許有人不滿了:這時候也不讓批評,那時候也不讓批評,那到底還管不管孩子了?當然要管,但必須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管。當我們單獨和孩子在一起,而孩子又心態(tài)平和的情況下,與他一起分析問題所在,找到解決辦法,這種“建設性”的批評,相信孩子會很樂于接受的。
不管怎么說,批評孩子一定要掌握好“度”,要做修枝剪葉的園丁,讓樹木茁壯成長;而不要做狂風暴雨,把樹苗打得枝殘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