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
摘要:本文反思了在教學中對語言文字作品進行肢解性解讀的錯誤做法,并通過案例分析,探討了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性語感這個問題。
關(guān)鍵詞:整體性語感;語言文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8-0101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部分明確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現(xiàn)代漢語語感和初步的文言語感”?!皩嵤┙ㄗh”部分,又提出“應(yīng)該繼續(xù)關(guān)注學生的語言的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fā)展”。由此可見,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視。
同時,任何優(yōu)秀的語言文字作品一定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肢解性的解讀都不能完整地感受到其內(nèi)在的豐富、復雜、微妙的內(nèi)涵。就像把一道廚藝大師的剁椒魚頭分析成魚頭、剁椒、香菜、鹽、油的味道相加一樣,是很難說盡它的美味的。這道菜確有鮮、辣、咸等味道,但是它已經(jīng)微妙地調(diào)和成一個味道了,只能通過我們發(fā)達的味蕾去品嘗它的美味。優(yōu)秀的語言文字作品的內(nèi)涵也一樣,它是高度融合的,我們只能通過敏銳的整體性語感去感受它的具體、生動、豐富和深刻。
一、問題的緣起
教書馬上就十年了,感覺自己越來越平庸,越來越找不到感覺。所以,就在春節(jié)放假期間,在迎來送往、推杯換盞之余,刻意地去翻看了剛教書時候的備考本。翻開塵封近十年的備考本,各種回憶仿佛一下子被激活了,心中的感覺真可以用五味雜陳來形容。特別當年的那種小心、那種熱誠令筆者感動。于是有了細細回味、品讀的興趣。對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性語感這個問題的思考,也就是緣起于這次經(jīng)歷。
下面就是當時筆者上的那堂《春江花月夜》的教學設(shè)計,在整個教學設(shè)計中,我們能夠看到對《春江花月夜》“兢兢業(yè)業(yè)”的“肢解”。
1. 導入
師:(放錄音)哪位同學知道這支曲子的名字?唐代有位詩人寫過和它同名的詩歌,大家或許并不陌生,這位詩人就是——(出示目標)。這首詩在文學史上受到高度評價(出示評價)。
2. 作者簡介及背景提示(要求學生識記文學常識和重要知識點)
3. 研習新課
(1)教師范讀,正音正字
(2)學生進行逐句翻譯接力比賽,教師點撥總結(jié)
(3)學生分小組討論劃分全詩層次結(jié)構(gòu),教師總結(jié)歸納
4. 賞析詩歌
(1)欣賞詩的景物美
(2)領(lǐng)悟詩的哲理美
5. 教師歸納本課要點(歸納需要學生掌握的重點字詞、段落結(jié)構(gòu)、詩歌意境、主旨等)
6. 布置作業(yè)(背誦并能默寫全文,識記重點字詞,重要知識點;根據(jù)所學作配套練習)
二、剖析與求解
當年筆者就是無視語文學科特點,根據(jù)人為地抽象出來的語文知識系統(tǒng),將課文歸納成各種各樣的知識條目強制學生去記憶。結(jié)果致使語文課變成分析課,將優(yōu)美奇絕的《春江花月夜》肢解成必考的知識點。留在學生腦海里的不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語文課文,而是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必考知識點等。
當然,批判容易,有所建樹卻很難。下面來談?wù)勅绾卧谶@堂課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性語感?如何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春江花月夜》的優(yōu)美奇絕?
詩詞是以極精煉的語言包孕豐富意蘊的一種特殊的語言文字作品,我們欣賞詩詞,就必須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對作品的整體語感,學會欣賞這種語言高度凝練的藝術(shù)。具體到《春江花月夜》的教學,筆者認為可以從誦讀入手。學生在吟誦的時候,不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句意,通過誦讀時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安排,學生可以更為親切、真實地體會到作者彼時彼地的真情實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藝術(shù)的感染和哲理的啟迪,并由此達到自己“入境”的狀態(tài)。所以,當學生拿到一首詩后,先不要急于看背景、查注解,應(yīng)該先在無外物干擾的情況下,用自己的眼光,從自己的視角出發(fā)去感受,抓住自己最有感觸的興奮點,然后再深入進行挖掘。在學生自己對詩文本體有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再由此進行二次感知。在二次感知的過程中,學生以前的理解就會得到進一步印證或相關(guān)的修正,可以更加貼近詩歌所要表達的真諦,形成整體性語感。最后,可以通過查閱相關(guān)鑒賞資料或由教師點撥,或參與討論以深入開掘思路,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教師間進行語感與語感的碰撞,進一步完善個性化的整體性語感。如此,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歌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哲理、思想情感以及思想情感的寄托、詩歌的流傳和詩歌意象之間的聯(lián)系,才能欣賞到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美,作為詩歌的美。而不會把詩歌肢解成一個個知識點去死記硬背。
三、學海拾貝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整體性語感?簡言之,在《春江花月夜》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這樣做:1. 初次感知,以誦讀入手,力求學生“入境“。2. 二次感知,要立足于對詩文本體的整體感知,力求學生形成整體性語感。3. 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教師間進行語感與語感的碰撞,進一步完善個性化的整體性語感。
伸言之,對其他語言文字作品,我們?nèi)绾卧诮虒W中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整體性語感?對這個問題的思考,筆者有兩點認識和收獲:
(1)以語感激發(fā)語感,共建語文課的“場”
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曾說過這樣的一段話:“好課都能形成一個‘場,沒有‘場就不是好課。如果教師在聽課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吸引、被卷入、被感染,那么,這個課就是有‘場的課,聽這樣的課,絕對是一種享受。這是一種精神與精神的相遇,是一種生命交融的幸福?!惫P者認為,王崧舟老師的這段話正好暗合了自己的語文課“整體語感”的想法。如果語文教師每節(jié)課都讓學生身在“場”中,那么,他們的精神、情感、思想就會被深深地卷入進去,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師也就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了學生的整體語感。
(2)字不離句,句不離篇,還原真實情景
語文教學中沒有什么特殊的方法,抓住文本,帶領(lǐng)學生從文章里走幾個來回。帶領(lǐng)學生好好地去讀文本,一字、一詞、一句、一段地讀。而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每一段都是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同時這個整體又是和彼時彼地的人情世故相聯(lián)系。所以要讀懂,讀出整體語感,就必須字不離句,句不離篇,還原真實情景。
任何優(yōu)秀的語言文字作品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像美人的美,不能通過生物學解剖的方式去分析一樣。即使生物學解剖的方式可以分析探討出一些外在的、形式的美,它也絕不可能感受到她的氣質(zhì)的美、內(nèi)在的美、作為一個人的美。優(yōu)秀的語言文字作品的美,它是高度融合的、深入心靈的。所以,我們只能通過敏銳的整體性語感去感受它的具體、生動、豐富和微妙。
(作者單位:浙江省瑞安市第九中學 32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