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趙寶云
摘要:基于1982—2010年陜西省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概況,梳理了其演變概況及特點,得出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呈現(xiàn)偏高和持續(xù)偏高的態(tài)勢。分析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的原因主要有傳統(tǒng)社會“男孩偏好”生育觀念的影響、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落后、計劃生育國策的推動以及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的濫用等,以期為解決當前安康市人口結構缺陷提供參考。
關鍵詞: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生育偏好;安康市
中圖分類號:C921;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17-0117-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7.030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Based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birth sex ratio in Ankang city from 1982 to 2010,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ts evolution were combed, and the gender ratio of the birth population in Ankang city was shown to be higher and persistently higher. The causes for the imbalance of birth sex ratio in Ankang city were analyzed, which mainly included the influence of "boy preference" bearing concept in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backward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level, the state policy promotion of family planning and the abuse of modern medical technology,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olving the current population structural defect in Ankang city.
Key words: birth sex ratio; imbalance; fertility preferences; Ankang city
自計劃生育國策實施以來,陜西省安康市的計劃生育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全國的前列。1982—2010年,陜西省總人口由2 890.44萬人增至3 732.74萬人,增長了29.14%,而同期安康市的總人口由263.09萬人減至262.99萬人,人口增長率為-0.04%??梢娡ㄟ^計劃生育國策的實施和計劃生育部門的艱苦努力,安康市人口膨脹過快、人口增長率過高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人口再生產類型實現(xiàn)了由“高生產、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轉變[1]。在安康市人口總規(guī)模和人口增長速度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時,安康市人口結構中出生性別比偏高的隱患日漸凸顯。
出生人口性別比是人口學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的正常與否將直接影響到人口的再生產、人們的婚姻和生育行為,繼而影響一個地區(qū)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安康市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呈現(xiàn)偏高和持續(xù)偏高的態(tài)勢,居高不下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對安康市當前及未來發(fā)展都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梳理1982—2010年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的演變歷程,分析性別比長期失衡的原因及帶來的潛在隱患,對于指導未來安康市人口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大有裨益。
1 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概況
1.1 出生性別比的含義及正常閾值
所謂出生性別比(以下簡稱性別比)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兩性人口之間的比例。通常以女性人口為100,計算出男性人口數(shù),即每100名女性人口所對應的男性人口數(shù)。計算公式為:性別比=(男性人數(shù)÷女性人數(shù))×100[2]。出生人口性別比是人口性別結構的一項重要指標,對總人口性別比、分年齡性別比有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學術界對出生人口性別比的正常閾值一直存在爭議。1662年John Graunt在其所著的《關于死亡表的自然和政治觀察》一文中,根據(jù)當時資料得到倫敦的嬰兒出生性別比為107.69[3]。1955年10月,聯(lián)合國在其出版物《用于總體估計的基本數(shù)據(jù)質量鑒定方法》(手冊II)中,認定出生人口性別比的通常值域為102~107。吳忠觀[4]認為出生嬰兒性別比一般在104~107范圍內波動。雖然學術界眾說不一,但出生人口性別比大體是105±2的觀點已經被越來越多地被國內學者所接受。因此,本研究分析出生人口性別比也以103~107作為參考的正常閾值。
1.2 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演變概況及特點
1.2.1 安康出生人口性別比演變總體狀況 出生人口性別比是一直學界關注的重點。通過多年研究,學術界一直認為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基本上是在正常值范圍內波動,即便個別年份超出了正常值范圍的上限標準,但是超過的幅度和程度十分有限,只能說是略高一點[5]。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問題開始初露端倪,隨后持續(xù)、迅速上升。到2010年,中國性別比已高達到118.1(表1),陜西省出生人口性別比近30年來也大多高于107。
封建時代的統(tǒng)治者為了征收賦稅和攤派徭役,特對各地人口進行了登記造冊,盡管大多時候沒有男女人口具體數(shù)量,但從大量的方志資料中可知清代興安府(今陜西安康市)男女性別比就嚴重失調,男多女少,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部分男性成婚困難。因此,底層男子為了獲得婚配機會不得不放棄尊嚴,借助被士大夫所不齒的非禮制婚姻——招贅、轉房、收繼婚等途徑來完成婚配[6]。新中國成立后的近40年,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已逐漸偏高[7];到了20世紀80年代之后,失衡就更為嚴重。據(jù)1982、1990、2000、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由1982年的114.35上升至1990年的117.80,之后開始稍有回落,但比值到2010年仍高居不下,不僅高于全國和陜西省的比值,甚至高于同屬陜南的商洛和漢中兩市。
從世界范圍來看,總人口性別比如果長期低于94或高于106,就屬于非正常的總人口性別比,也稱性別結構失衡[8]。從表1可以看出,1982、1990、2000、2010年的4個時間節(jié)點上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均高于107,這充分說明安康市的人口結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處于失衡狀態(tài)。
1.2.2 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演變的特點 通過分析1982—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資料發(fā)現(xiàn),近30年間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不僅持續(xù)偏高,而且呈現(xiàn)出明顯的演變特點。
1)農村高于城市。據(jù)2000、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安康市村鎮(zhèn)出生人口性別比遠遠高于城市,如表2所示。2000年安康市城市人口性別比為102.46,低于正常值范疇(103~107),而農村人口性別比則高達116.15,高出正常值9.15個百分點;2010年安康市城市人口性別比僅96.41,而農村則116.34,高出正常值9.34個百分點。可見,安康市的人口性別失衡主要是農村人口性別的失衡,表現(xiàn)為農村男性數(shù)量遠遠超出女性。
2)高山區(qū)縣高于低山各縣。就安康市所轄各區(qū)縣而言,1982年安康地區(qū)所轄10縣中寧陜、紫陽、漢陰性別比居前三位;1990年紫陽、嵐皋、漢陰居前三位;2000年寧陜、嵐皋、石泉居前三位;2010年寧陜、嵐皋、石泉居前三位。由四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1982—2010年安康市所轄10縣(區(qū))中寧陜、嵐皋、紫陽3縣出生人口性別比長期位居榜首,其他各縣盡管排位靠后,但都超過了107這一上限數(shù)值,如表3所示。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地處秦嶺山系的寧陜縣與地處巴山山系的嵐皋、紫陽縣在過去28年間出生人口性別比都略高于旬陽、平利、白河等低山諸縣。
3)1982—1990年人口性別比值升高很快,1990年后開始逐步下降。從時間推移上發(fā)現(xiàn),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持續(xù)增高,到90年代達到頂點,之后開始回落。如歷年出生人口性別比較高的紫陽縣,1982年性別比為117.81,1990年為122.20,到2000年下降為115.63,2010年為113.96。此外,漢陰、石泉、嵐皋等縣也大致如此。從時間上看,1990年是一個重要時間節(jié)點(表3)。
4)出生人口性別比隨孩次遞增而明顯升高(表4)。1982—2010年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呈現(xiàn)孩次越高性別比就越高的特點。通過對2009年1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的觀察發(fā)現(xiàn),第一孩、第二孩、第三孩性別比分別為109.63、111.05、121.43,不僅均超出了正常范圍,而且性別比隨著孩次的增加而急速遞增。
綜上可知,1982—2010年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xù)嚴重失衡,呈現(xiàn)出生性別比持續(xù)升高、農村高于城市、高山區(qū)縣高于低山區(qū)縣、性別比隨孩次遞增而逐漸升高的特點。
2 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嚴重失衡的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性別結構是人口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的正常與否將直接影響到人口的再生產、人們的婚姻和生育行為;同時,性別比對社會經濟發(fā)展起著巨大的制約作用,是政府制定人口及經濟、社會等其他領域政策和方針的依據(jù)[9]。因此,探究安康市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生人口性別比即性別結構嚴重失衡的原因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對安康歷史、文化和經濟的研究和了解,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2.1 根本原因——“男孩偏好”的生育觀念
所謂“男孩偏好”,是指人們生育時對男孩有著強烈的期望和偏好,甚至為了滿足“生男”意愿,不惜墮掉女胎、遺棄或溺死女嬰。偏愛男孩的生育意愿源于父權社會。在父權社會中,男性是社會關系的核心,是家庭財富的占有者和支配者,是生產和生活的核心組織者。由于社會分工和財富分配傾向于男性,個體家庭的生育觀念就表現(xiàn)出強烈的“男孩偏好”。
“男孩偏好”的生育觀念不僅起源早而且影響深遠。早在殷商時期,甲午文卜辭里就說“生男為嘉,生女為不嘉”,話語中流露著“男尊女卑”的思想。之后的幾千年中,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認為“以孝為先”,認為不生育子女或沒有男嬰是最大的不孝。個體家庭生育男丁,既可以傳宗接代、延續(xù)香火,又可以養(yǎng)兒防老、反哺父母。更為重要的是,在傳統(tǒng)的以小農經濟為基礎構建起來的社會中,女孩長大了要出嫁,成為其他生產單位的勞動力,而男孩長大了還可以娶妻生子,增加這個單位本身的勞動力,使得生育男孩就更具功利性、實用性。由此,儒家文化宣揚的“孝道”思想與傳統(tǒng)小農經濟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兩者疊加,使得民眾“男孩偏好”的生育觀念變得愈加根深蒂固。
查閱史籍,筆者雖未找到安康民眾生育觀念的直接資料,但是通過對安康許多世家大族留存至今的家規(guī)、家訓的研讀發(fā)現(xiàn),明清時期安康盛行拋棄女嬰、溺死女嬰的悖逆人道之舉,如修訂于光緒八年(1882年)的白河《黃氏家規(guī)20條》中第20條為“戒溺女”,即告誡族人不得戕害女嬰,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重男輕女觀念下女孩命如草芥的悲慘事實??梢哉f,“重男輕女”觀念是傳統(tǒng)家庭生育的“指揮棒”,指揮個體家庭必須生育男孩;為了生育男孩,不惜墮掉女胎甚至遺棄、殺死女嬰?;诖耍M管已進入了現(xiàn)代社會,但中國農民尤其是山區(qū)農民在傳統(tǒng)社會就形成的生育意愿卻被完好無損地保留了下來。因此,現(xiàn)階段部分民眾強烈的生育男孩的偏好就不難理解了。
2.2 現(xiàn)實原因——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制約
安康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國土面積23 391 km2。秦嶺主脊橫亙于北,大巴山蜿蜒于南,鳳凰山自西向東延伸于漢水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間,形成“三山夾兩川”的地勢輪廓,千溝萬壑,層巒疊嶂[7]。由于“萬山叢集,林深谷邃”,安康市經濟發(fā)展十分緩慢和落后。歷史時期,當?shù)氐闹饕a業(yè)是農業(yè)和傳統(tǒng)手工業(yè),生產方式原始、落后,百姓貧苦異常;新中國成立以后,當?shù)仉m有工業(yè)開始起步,但農業(yè)依然是主導產業(yè)。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農業(yè)人口在全區(qū)總人口中所占比重高達90%左右(表5),農業(yè)產值在工農業(yè)總產值中所占比例達65%以上(表6),但當?shù)剞r民人均出收入?yún)s遠遠低于同期陜西省的平均水平(表7),居民創(chuàng)造的國民生產總值在陜西省中所占比重也較小(表8)。
馬克思說“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10]。在落后的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體系內,人們更傾向于多生育男孩來從事繁重的農業(yè)生產。地處秦巴漢水之間的安康,山大林深,交通閉塞,農業(yè)生產和手工業(yè)制作的勞動強度很大,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農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后,更需要以男性為中心、以個體家庭為單位組織農業(yè)生產、維系個體家庭生活,因此,大多數(shù)家庭尤其是農村家庭在改革開放后仍熱衷于生育男孩,以期其長大后能協(xié)助家庭進行農業(yè)生產。這種落后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下存在的“男孩偏好”可以說既有生育觀念作祟,也有勞動力的現(xiàn)實需要。2000年安康市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該區(qū)城市、鎮(zhèn)和農村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分別是102.46、107.39、116.15,農村出生人口性別比遠遠高于城市也印證這一點。
2.3 強化因素——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口政策幾經周折,大致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鼓勵人口增長、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放任人口增長、70年代以來嚴格控制人口增長三個階段[11]。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40年里,中國開始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即實行計劃生育大致又經歷了四個時期:1970—1979年“晚、稀、少”時期;1980—1990年“一孩化”時期;1991—1999年人口政策微調時期;2000年以后穩(wěn)定低生育水平和統(tǒng)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新時期。
從中國計劃生育國策的制定來看,20世紀70年代國家出于控制人口猛增的需要,提倡男女青年要晚婚、晚育,提倡孕育二胎要間隔4年,且一對夫婦最多只生兩個孩子。80年代規(guī)定城市家庭只能生育一胎,而農村家庭最多可以生育兩胎;90年代微調后允許符合條件的夫婦生育二胎。從計劃生育國策的執(zhí)行來看,70年代是提倡計劃生育階段,80年代以后是嚴格執(zhí)行計劃生育政策階段,城市家庭除非客觀因素外,是絕對禁止生育二胎的;農村家庭如果第一胎是女兒,在間隔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生育二胎。應該說,計劃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固有的生育習俗: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之前,在不受外部因素干擾下,育齡期夫婦即使第一胎、第二胎甚至多胎都沒能生男孩,他們仍可以通過生育多胎的辦法來達到生育男孩的目的;但嚴格實行計劃生育后,農村家庭最多只能生育兩胎,于是很多農村家庭在第一胎生育女孩之后再孕育二胎時便會采用一些人為技術達到生育男孩的目的。B超診斷性別、人工終止妊娠等醫(yī)學技術在20世紀80年以后已經可以實現(xiàn)。由此,也就不難理解20世紀80年代后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xù)升高的現(xiàn)象了??梢哉f,嚴格的計劃生育是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的催化劑。
2.4 技術因素——科技進步為生育性別偏好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
學界普遍認為產前胎兒性別鑒定和性別選擇人工流產是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主導因素。嚴格說來,傳統(tǒng)社會不存在人為的性別選擇,在沒有相關現(xiàn)代科技和檢測手段的條件下,生男偏好再強也只是個人主觀意愿問題,但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技術手段為“男孩偏好”生育意愿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
據(jù)悉,1979年中國開始B超診斷儀的正式投產,1982年以后才開始“陸續(xù)有大批國產與進口B超儀投入使用”[12],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各級醫(yī)院和醫(yī)療機構開始使用B超。作為一種精密儀器,B超儀的使用為臨床提供準確可靠的診斷依據(jù),與此同時,它也被非法用作非醫(y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逐漸成為殺死女嬰的“工具”。盡管1987年以后,政府為了禁止出于非醫(yī)學原因進行的胎兒性別鑒定,曾頒布行政規(guī)章嚴禁非法胎兒性別鑒定,嚴禁非醫(yī)學需要的性別選擇性人工流產。但在經濟利益或“人情”、“面子”等驅動下,大量的私人診所或者民間游醫(yī)卻置若罔聞,繼續(xù)非法進行胎兒性別鑒定。
資料顯示,從20世紀80年代始,安康市所轄部分縣以上醫(yī)療和衛(wèi)生防病單位均先后裝備了B超儀、電腦等一批先進的醫(yī)療檢測和醫(yī)療設備,到了90年代各縣以上醫(yī)療和衛(wèi)生防病單位都裝備了B超儀[7]。安康是一個人口只有兩百多萬的小城市,也是一個由各種關系交織在一起的熟人社會,B超的濫用不可避免。梳理人口普查資料發(fā)現(xiàn),20世紀80年代是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最為嚴重的時期,1982年出生人口性別比是114.35,1990年則為117.80,短短8年時間出生人口性別比上升了3.45個百分點。
2000年,楚軍紅[13]對中國農村地區(qū)出生人口性別比的研究提出,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主要是產前性別選擇的結果;所以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是客觀事實,不是統(tǒng)計失實。他認為,中國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是從沿海向內陸擴張,而這與B超的傳播路徑是吻合的。20世紀80年代末期,計生部門開始了對B超儀以及人工流產的嚴格管控和監(jiān)管,90年代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開始略有回落,但仍遠遠高于全國和陜西省的比值,這也預示著未來要引導安康市人口性別比向正?;较虬l(fā)展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但2016年1月1日起國家全面放開了二胎生育計劃,在新的計劃生育國策下,警惕利用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來進行胎兒性別鑒定以及非法人為終止妊娠的任務將更加艱巨。
2.5 養(yǎng)兒防老——農村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
農村養(yǎng)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是當前農村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xù)偏高的誘因之一。雖然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起步晚,但經過新中國成立后半個多世紀的曲折發(fā)展,到現(xiàn)階段形成了“城鄉(xiāng)有別”的社會保障制度,即城市養(yǎng)老已經由國家企業(yè)保障走向社會保障,而絕大多數(shù)農民仍被放置在家庭養(yǎng)老的范疇。
家庭養(yǎng)老要求個體家庭要承擔起贍養(yǎng)老人的主要職責,這在傳統(tǒng)社會里是無可厚非和別無選擇的,但在現(xiàn)階段卻存在很多實際困難。第一,當前農村家庭規(guī)模越來越小,家庭養(yǎng)老的負擔越來越重。根據(jù)人口普查資料統(tǒng)計,安康市農村家庭由1982年的每戶4.62人減少到2006年的3.63人,其縮減幅度為0.99人/戶,由此農村出現(xiàn)了大量的4-2-2家庭和4-2-1家庭,個體家庭養(yǎng)老的負擔較重。第二,陜西省農村養(yǎng)老保障制度起步晚,且保障功能不足。資料顯示,1992年陜西省開始著手建立社會養(yǎng)老保險體系,在農村地區(qū)建立“老農?!敝贫?,規(guī)定18周歲到60周歲之間的農村居民可以自由參加農村養(yǎng)老保險。但在籌資方式上,“老農?!敝饕揽總€人繳費,集體補助只占很少一部分,國家政策扶持力度也很有限,因此,“老農?!钡膮⒈B什桓摺5搅?009年,中國開始開展“新農?!痹圏c工作,陜西省人民政府在2009年9月頒布了《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試點的實施意見》,結合陜西省農村的經濟情況,農村養(yǎng)老保險籌資模式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經過5年多的努力,截至2015年2月,陜西省城鄉(xiāng)居民的居民參保率達到99.56%,農村老年人基礎養(yǎng)老金補貼也提升到75元/月,其中國家基礎養(yǎng)老金補貼70元,省財政補貼5元。從政府層面來看,1992年以來國家、省、市各級政府都在致力于消除城鄉(xiāng)社會保險的二元差異,致力于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但實際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目前陜西省年滿60歲的老年人每月只有75元的養(yǎng)老金,這遠遠不夠維系基本生活開支,這也意味著個體家庭必須承擔較大養(yǎng)老壓力。
當前家庭養(yǎng)老的客觀事實,以及現(xiàn)階段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養(yǎng)老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的實情,使得農民的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無法保障;再加上中國現(xiàn)有的婚姻基本上是“從夫居”,即女兒出嫁后,較多地隨夫家生活,對自己的父母照顧有限,因此,“養(yǎng)兒防老”就成為人們的一個現(xiàn)實性的理性選擇。由此,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除民眾尤其是農民的后顧之憂無疑是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的有效途徑之一。
綜上所述,1982—2010年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xù)偏高的原因大致包括傳統(tǒng)社會根深蒂固的生育意愿——“男孩偏好”的影響、當?shù)芈浜蟮纳a力發(fā)展水平、計劃生育國策的執(zhí)行以及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的濫用等。近30年來,安康市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xù)失衡,由此也帶來了一系列凸出的社會問題,如影響當?shù)厝丝谠偕a;引發(fā)農村青年婚戀困難,增加農村養(yǎng)老負擔,影響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等。基于此,在未來安康市發(fā)展過程中,計生部門在制定人口政策、引導民眾合理生育時,一定要遵循客觀實際,因地制宜,科學統(tǒng)籌;同時要加大對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的監(jiān)管,爭取早日實現(xiàn)當?shù)厝丝诘恼0l(fā)展。政府部門也應切實解決農村人口的養(yǎng)老之憂,轉變重男輕女的陳腐觀念,協(xié)助農村青年解決婚戀問題,以促進社會健康、和諧、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江 興.統(tǒng)籌解決安康人口問題,促進安康和諧發(fā)展——以安康市人口“普查”資料分析為例[J].新西部,2007(24):282-283.
[2] 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陜西省志·人口和計劃生育志[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3] 徐 毅.對我國出生性別比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1993(3):147-152.
[4] 吳忠觀.人口科學詞典[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5] 劉 爽.中國的出生性別比與性別偏好:現(xiàn)象、原因及后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6] 王曉霞.清代陜南招贅婚初探[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2005(4):7-12.
[7] 安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安康地區(qū)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8] 姚 嵐.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對中國社會的影響[D].上海:復旦大學,2008.
[9] 梁 宏.失衡的兩性“天平”——廣東省出生性別比問題探討[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10]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 楊垣國.歷史地看待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人口政策及其演變[J].江西社會科學,2009(1):176-179.
[12] 曾 毅,顧寶昌,涂 平,等.我國近年來出生性別比升高原因及后果分析[J].人口與經濟,1993(1):3-14.
[13] 楚軍紅.我國農村生育率與出生性別比關系探討[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0(6):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