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妍
(南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江蘇 南通 226001)
慢性扁桃體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慢性炎癥。該病常發(fā)生在青少年人群中。臨床實踐證實,麻疹、流感、白喉等急性傳染病均可誘發(fā)慢性扁桃體炎。慢性扁桃體炎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口臭、咽痛、扁桃體腫大等,且常伴有畏寒、發(fā)熱、頭痛等癥狀。該病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其扁桃體內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可蔓延至鄰近器官,進而引發(fā)鼻竇炎、中耳炎等嚴重的并發(fā)癥。目前,臨床上常采用扁桃體切除術對慢性扁桃體炎患者進行治療,但該術式術后較易引發(fā)活動性出血、肺膿腫等嚴重的并發(fā)癥。由此可見,對進行扁桃體切除術的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尤為重要。有研究表明,對進行扁桃體切除術的患者實施冷療護理可有效地抑制其扁桃體周圍組織的細胞活動,從而減少其術后的出血量。本文主要探討對進行扁桃體切除術的患者實施冷療護理的臨床效果。
將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在南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進行扁桃體切除術的120例慢性扁桃體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分為手術甲組和手術乙組。這些患者均同意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在手術甲組患者中,有男29例,女31例;其年齡為13~24歲,平均年齡為(17.42±4.98)歲;其病程為3~17 天,平均病程為(7.5±2.5)天。在手術乙組患者中,有男30例,女30例;其年齡為12~23歲,平均年齡為(16.9±3.05)歲;其病程為5~15天,平均病程為(8.5±2.0)天。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扁桃體切除術。同時,對手術甲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進行常規(guī)護理的方法是:1)協(xié)助患者完成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心電圖等常規(guī)檢查。2)術后,嚴密觀察患者口腔中分泌物的顏色及分泌量等,預防其發(fā)生術后活動性出血。3)術后,護理人員遵醫(yī)囑為疼痛感較為強烈的患者使用鎮(zhèn)痛劑進行鎮(zhèn)痛治療。4)術后4 h,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可進食流質食物。對手術乙組患者進行冷療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術前護理。護理人員向患者詳細介紹冷療的目的、冷療的重要性、冷療的方法及冷療的注意事項等,并對其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1]。在交流的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可通過為其列舉成功治愈慢性扁桃體炎的案例,消除其不良情緒,幫助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從而增加其治護的依從性[2]。2)對患者進行術后護理[3]。⑴術后30 min,護理人員讓患者在口腔中含冰塊或冰水,待冰水變熱或冰塊融化后吐出,再重新含入冰塊或冰水。⑵術后1 h,護理人員告知患者進食雪糕、棒冰等涼性的食物。⑶術后2 h,如果患者術后的疼痛感較為強烈,護理人員可為其使用鹽水冰袋進行冷敷,緩解其疼痛感[4]。鹽水冰袋的制作方法是:將500 ml濃度為10%的鹽水裝入廢棄的一次性輸液袋中,密封后放入-23 ℃的冰箱中冷凍24 h。⑷護理人員可將4~5個鹽水冰袋放置在患者病床的周圍,低溫環(huán)境能夠增加患者的舒適度,并有利于預防患者術后出血。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2 h的出血量、術后疼痛的時間、治護的總有效率及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根據(jù)治護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的情況將其治護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采用我院自制的問卷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得分≥40分表示患者對護理服務非常滿意;得分為25~40分表示患者對護理服務一般滿意;得分<25分表示患者對護理服務不滿意。
使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實驗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護后,手術甲組患者術后2 h的出血量為(2.71±0.62)ml,其術后疼痛的時間為(5.36±0.81) h。手術乙組患者術后2 h的出血量為(0.4±0.09) ml,其術后疼痛的時間為(1.8±0.28) h。與手術甲組患者相比,手術乙組患者術后2 h的出血量更少,其術后疼痛的時間更短,P<0.05。
經過治護,與手術甲組患者相比,手術乙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 [n(%)]
與手術甲組患者相比,手術乙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更高,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 [n(%)]
慢性扁桃體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慢性炎癥。目前,臨床上常采用扁桃體切除術對慢性扁桃體炎患者進行治療。臨床實踐證實,該術式術后較易引發(fā)原發(fā)性出血、傷口感染等嚴重的并發(fā)癥,故對進行扁桃體切除術的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尤為重要[5]。原發(fā)性出血是扁桃體切除術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術后24 h內,接受扁桃體切除術的患者口腔中出現(xiàn)少量的血液屬于正?,F(xiàn)象,其吐出血液即可[6]。如果患者吐出的血液為鮮血,說明其可能會發(fā)生嚴重的術后出血,應及時匯報主治醫(yī)生對其進行處理。有研究表明,對進行扁桃體切除術的患者實施冷療護理,可有效地預防其發(fā)生術后出血。冷療護理是一種以物理降溫為主要原則的護理方法。該護理方法常被應用于對神經炎和神經痛及中暑患者的臨床護理中,但卻不適用于對患有栓塞性靜脈炎、皮膚感覺障礙、雷諾氏病、腎病等疾病患者的護理中。此外,術后疼痛是扁桃體切除術后患者常見的不良反應。該不良反應常發(fā)生在術后3 h內。術后疼痛主要是由于患者手術部位的黏膜發(fā)生撕裂和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受到刺激所致。有研究表明,冷療護理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神經末梢的敏感度,增強其血管的收縮力量,從而緩解其疼痛[7-8]。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與手術甲組患者相比,手術乙組患者術后2 h的出血量更少,其術后疼痛的時間更短,其治護的總有效率及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均更高。這說明,對進行扁桃體切除術的患者實施冷療護理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減少其術后的出血量,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