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上午,香港著名慈善家田家炳逝世,享年99歲。
田家炳1919年出生于廣東,早年喪父,18歲遠赴越南推銷瓷土,1939年轉往印尼從事橡膠業(yè)。1958年,田家炳宣布將公司業(yè)務重心轉移到香港,創(chuàng)辦了田氏塑料廠、田化化工廠有限公司。隨后舉家遷居香港,在屯門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逐步奠定了其在香港“皮革大王”的地位。
1982年,田家炳捐出價值10幾億元的 4 棟工業(yè)大廈,成立純公益性質的“田家炳基金會”,將每年幾千萬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1984年,他將化工廠交給幾個兒子經(jīng)營,自己專做慈善。迄今為止,他已累計捐資10億多港元用于中國的教育、醫(yī)療、交通等公益事業(yè),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達90%。
截至2017年6月,田家炳在全國范圍內(nèi)累計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19所專業(yè)學校及幼兒園和大約1800多間鄉(xiāng)村學校圖書室。他也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
斯人已逝,精神永恒
縱觀田家炳的一生,有萬千財富卻堅守內(nèi)心的澄靜從容,受世人尊敬卻淡泊明志,可謂“有松柏之實而不居其名,有梅竹之風而不矜其節(jié)”。終其一生,田家炳先生都保持著簡樸的生活方式,秉承“寧可實而不華”的祖訓,認為“資助教育是‘把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產(chǎn)生的效益遠大于把財富留給個人”,幾十年間改變了無數(shù)學子的命運,卻只把自己看作是“一塵老人”——“只要能發(fā)揮塵土一樣的小小的作用,就很滿足了”。
田家炳代表了一代華人企業(yè)家所能達到的高度。他們是獨特的一代:大多出生在廣東、福建、浙江,這些地方因為處于沿海,既有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土壤,又因曾被列強入侵,而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復雜的時代背景賦予他們強烈的家國情懷。改革開放后,他們返回自己兒時生長的地方——也是夢想開始的地方,既辦實業(yè),也資助教育、衛(wèi)生事業(yè),回報社會,把自己的遭遇、事業(yè)與國家命運、民族富強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田家炳這一代企業(yè)家,是真正的時代精英,他們并沒有只滿足于構建個人的商業(yè)帝國,財富帝國背后站著的是他們作為一個企業(yè)家對教育事業(yè)、國家民族矢志不渝的熱愛。斯人已逝,精神永恒。以田家炳為代表的老一代企業(yè)家,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家國情懷,是過去一百年華人世界最耀眼的成就之一,值得新一代企業(yè)家深思和學習。
像田家炳那樣詮釋財富的意義
田家炳用他的行動,詮釋了他對財富的態(tài)度,對教育的使命,對人生的追求。這真是赤子情懷,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畢生都在傾其所有踐行教育強國的理念。他無私捐資助學,姿態(tài)卻低到塵埃里去,參加“田家炳中學校長論壇”時,他表示“我的學歷低,與諸位談教育,實在慚愧”,退場時向著全場的中學校長們深深鞠了一躬。這種謙卑與尊師重教,令人動容。
以田家炳為代表的眾多慈善家,他們身上的家國情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體現(xiàn)著中國人達則兼濟天下的傳統(tǒng)美德,以及個人財富當為社會服務的現(xiàn)代工商業(yè)精神。比爾·蓋茨說:“財富是一種責任?!边@是財富的真諦,強調財富的責任,意味著財富要為社會服務才有意義,這也是人生的價值所在。富人踐行慈善的行為,對社會慈善風尚也是一種積極引領。
1993年,紫金山天文臺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田家炳星”不僅是天上不滅的行星,更是光耀人間的慈善助學恒星。其捐建的學校與教學樓,改變了無數(shù)人的命運,讓無數(shù)學子們舉目仰望,也指引著他們?nèi)松姆较?。斯人已逝,他的大名與功德,就如行星一樣,與日月同輝,在天地永恒,昭示著人生的意義,在于助人為樂。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8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