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翠芳
【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換藥間隔時間對清創(chuàng)縫合術后患兒傷口愈合的影響。方法:將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行清創(chuàng)縫合術的患兒100例納入本次實驗,采取隨機抽取的方式將其分為分析組(50例)與對照組(50例),分析組患兒在術后1天和2天換藥,之后每3天換藥1次,對照組患兒術后每天換藥1次,對比兩組患兒傷口愈合情況。結果:分析組患兒傷口Ⅰ期傷口愈合率(84.0%)較對照組(54.0%)更高,傷口愈合時間較對照組更短,組間比較P<0.05;兩組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比P>0.05。結論:清創(chuàng)縫合術后換藥間隔時間與傷口愈合情況具有直接關聯(lián),術后1天和2天換藥,之后每3天換藥1次更利于傷口的愈合。
【關鍵詞】:清創(chuàng)縫合術;換藥;傷口愈合
【中圖分類號】R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9-03--01
清創(chuàng)縫合術是治療開放性外傷的有效方法,在術后往往還需實施抗感染治療和無菌換藥。傷口換藥是急診外科中最基本的操作之一,相關研究認為換藥間隔時間與傷口愈合密切相關。本次實驗選取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行清創(chuàng)縫合術的10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就不同換藥間隔時間對患兒傷口愈合的影響進行分析,現(xiàn)作如下具體分析。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行清創(chuàng)縫合術的患兒100例納入本次實驗,采取隨機抽取的方式將其分為分析組(50例)與對照組(50例)。分析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3—10歲,平均(5.6±1.1)歲;四肢傷22例,頭面部傷16例,軀干傷12例;傷口長度1—15cm,平均(6.4±1.9)cm;深度0.5—3.2cm,平均(1.3±0.3)cm;受傷至入院時間30min—15h,平均(5.7±1.1)h。對照組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齡3—10歲,平均(5.7±1.1)歲;四肢傷21例,頭面部傷15例,軀干傷14例;傷口長度1—17cm,平均(6.5±1.8)cm;深度0.4—3.3cm,平均(1.2±0.3)cm;受傷至入院時間35min—17h,平均(5.8±1.2)h。統(tǒng)計學分析顯示分析組、對照組患兒以上基線資料的差異不顯著,P>0.05,本次實驗可行。
1.2 方法
兩組患兒在術后均給予抗生素以預防感染,換藥工作由同一治療小組完成。具體換藥步驟:以鑷子取出內層紗布,將其用生理鹽水或酒精或碘伏浸濕;之后用酒精或碘伏對傷口進行消毒處理;以敷料覆蓋傷口,采取雙層浸有碘伏或碘伏的小方紗覆蓋傷口,然后覆蓋無菌紗布6至8層,并對其進行固定。對照組患兒在手術后每天換藥一次,并囑咐混濁保持敷料干燥、衛(wèi)生,如敷料意外弄濕則需及時更換,至7至14天拆線。分析組患兒在術后第1天和第2天均換藥1次,第3天開始每3天換藥1次,直至7至14天拆線。
1.3 評價標準
1.3.1 比較分析組、對照組患兒傷口愈合情況。Ⅰ期愈合:創(chuàng)緣對合良好,局部未見血腫、組織壞死、感染等情況,恢復速度較快,恢復以纖維組織為主,創(chuàng)面缺損較小或未出現(xiàn)缺損;Ⅱ期:患兒創(chuàng)緣對合不佳,恢復速度較慢,恢復以纖維組織為主,創(chuàng)面存在較大缺損;患兒Ⅲ期:患兒創(chuàng)口出現(xiàn)感染、血腫、組織壞死等情況,需延遲縫合時間。
1.3.2 比較分析組、對照組患傷口愈合時間。
1.3.3 比較分析組、對照組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取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分析組、對照組患兒相關實驗資料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取標準差()標示,實行t值檢驗,計數資料采取百分率(%)標示,實行卡方檢驗,以95%為可信區(qū)對數據進行處理,在P<0.05時提示組間差異具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分析組、對照組患兒傷口愈合情況對比
分析組患兒傷口Ⅰ期傷口愈合率(84.0%)明顯高于對照組(54.0%),組間比較P<0.05,詳見表1。
2.2 分析組、對照組患兒傷口愈合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兒傷口愈合時間為(7.1±1.1)d,對照組患兒傷口愈合時間為(8.6±2.0)d,統(tǒng)計學分析顯示t=4.647,P=0.000。
2.3 分析組、對照組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兩組患兒各類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統(tǒng)計學分析顯示P>0.05,詳見表2。
3 討論
清創(chuàng)縫合術在外傷的治療中應用較廣,該術式能通過清理傷口,使傷口保持清潔,以加快其愈合速度。傷口換藥是外科治療中的基本操作,其目的在于了解傷口情況,及時清除傷口壞死組織和分泌物,確保引流暢通,并預防感染,促進傷口的愈合。多數患兒在實行清創(chuàng)縫合術后會出現(xiàn)滲血現(xiàn)象,如不及時處理可引起細菌大量繁殖,增加了發(fā)生感染的幾率,且不利于組織的修復。同時,血痂的形成會壓迫傷口,不利于傷口組織的生長,并可降低局部抵抗力,引起炎性反應。因此,換藥質量直接關系到傷口的愈合。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換藥時間以每天一次為佳,如間隔時間太長則不利于傷口的愈合,但隨著研究的深入,部分臨床醫(yī)生認為頻繁換藥反而對傷口愈合不利,頻繁換藥可反復牽拉和刺激傷口,致使局部免疫再生能力降低,增加了細菌入侵傷口的幾率。本次實驗表明,采取術后1天和2天換藥,之后每3天換藥1次的方法較每天換藥更利于患兒傷口的愈合,其Ⅰ期傷口愈合率高達84.0%,且愈合愈合時間大幅縮短,兩組以上指標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兩組患兒感染、壞死、血腫、肉芽增生的發(fā)生率接近(P>0.05),本次實驗結果類似于王新艷、劉知韜的實驗結果。
可見,清創(chuàng)縫合術后傷口的愈合與換藥間隔時間密切相關,需改良換藥時間以促進創(chuàng)面的愈合。
參考文獻
包繼峰. 清創(chuàng)縫合術后不同換藥時間的效果觀察[J]. 中國醫(yī)藥導刊, 2015, 17(9):962-963.
班辛雨, 馮夢娟, 王瑞花. 門診清創(chuàng)縫合術后換藥間隔時間對傷口愈合的影響價值分析[J]. 飲食保健, 2016, 3(11):26-26.
陶寶英. 首次換藥時間對清創(chuàng)縫合術后患者傷口愈合的影響[J]. 上海護理, 2012, 12(3):30-31.
羅守寶. 清創(chuàng)縫合術后患者首次換藥時間對其傷口愈合的臨床影響[J]. 心理醫(yī)生, 2016, 22(29):162-163.
王新艷, 劉知韜. 不同換藥間隔時間對開放性骨折清創(chuàng)縫合術后患者傷口愈合的臨床觀察[J]. 中國傷殘醫(yī)學, 2017, 25(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