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力廣
齊齊哈爾市公安醫(yī)院口腔科,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
隨著現(xiàn)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臨床缺牙修復多選擇以無需磨削鄰牙即可固定和顯著提高咀嚼效率為優(yōu)點的種植義齒修復[1],該治療的固位方法以螺絲固位和粘接固位兩種常用,尤以粘接固位應用廣泛,而改良粘接固位方法則屬于近年新提出的觀點[2],但其修復效果如何,尚無定論,有鑒于此,該研究選取該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9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該技術引入缺乏修復之中,通過觀察改良粘接固位方法與傳統(tǒng)粘接固位對種植體周圍組織產生的影響以評估最佳治療措施,分析2016年3月—2017年3月間該科收治的90例牙缺陷患者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選擇該科收治的90例后牙缺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符合納入與排除標準后,征得患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將其納入研究之中。該研究方案已通過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并通過。將所有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原則進行分組,其中奇數(shù)者予以改良粘接固位為觀察組,偶數(shù)者予以傳統(tǒng)粘接固位為對照組,每組各4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7例,女18例;年齡:24~53歲,平均(38.1±2.4)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8例,女17例;年齡:21~55 歲,平均(38.9±2.6)歲。兩組患者在上述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3]:①年齡:18~75歲;②缺牙間隙正常,且接受種植體支持義齒待單冠修復者;③口腔衛(wèi)生良好,咬合關系正常者。
排除標準[3]:①有精神疾患者如癔癥、抑郁癥等;②既往有其他口腔科急慢性疾病者;③余留牙不完整或牙弓形態(tài)者;④糖尿病者及其他全身免疫性疾病者;⑤有吸煙史,且每天多于10只者;⑥臨床資料不完善者。
治療方法:采用ITI全螺紋柱狀牙種植系統(tǒng)予以所有研究對象非開窗式印模法取種植體轉移印模,將愈合基臺卸下,根據(jù)其與齦袖口深度選擇印模帽,而后將印模帽安裝于種植體并擰緊螺絲,使用牙膠進行暫時封存。在印模帽上使用注射槍混型DMG聚醚輕體封閉托盤旋入口,待其固定后取出,將清晰完整的印模材固定并取出,4 h后噴分離劑將印模帽、替代體進行分離,放置室溫待干燥后,在替代體約4 mm處注彈性人工牙齦,固定后使用超硬石膏灌模,脫模,選擇穿齦修復基臺,固定后制作鉆鉻烤瓷冠修復體,囑患者進行試戴,而后采用車針在基臺頰側進行標記,以曲面斷層X光機(型號:8000C)拍攝X線牙片進行定位,分析吻合程度,調整至最佳吻合度并粘接。而后根據(jù)患者分組情況予以不同的粘接: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粘接方法,即:直接粘接,采用探針(生產廠家:德國STOMA公司)清除多余的粘接劑,通過定位X線牙片復核,而后將殘留粘接劑清除。觀察組:予以改良粘接固定,即:將基臺中孔進行暫時封存,修復體和基臺體進行粘接,采用探針進行首次清除粘結劑,而后采用橡膠拋光杯拋光基臺修復復合體,固定后使用扭矩控制器鎖緊至35 N/cm。所有患者在術后即刻(T1)、術后 1 年(T2)進行觀察及隨訪,評估種植體周圍組織情況。
改良菌斑指數(shù) (mPLI)[4]:根據(jù)菌斑情況分為0~3級,共計4個級別,其中0級為無菌斑,1級為探針尖輕花修復體表面可發(fā)現(xiàn)菌斑;2級為肉眼可見菌斑;3級為有大量菌斑。
改良齦溝出血指數(shù)(mSBI)[4]:用壓力控制探針沿修復體齦緣以20 g力探診,觀察患者出血情況0~3級,共計4個級別,其中0級為探診無出血,1級為點狀出血,2級為齦溝內呈線狀出血,3級為重度出血。種植體周圍骨吸收量[5]:采用錐形束CT(CBCT)+NNT圖像分析軟件(生產廠家:意大利NewTom VG;型號:Version.2.19)根據(jù)公式W=Y×Z/X計算出各組術后1年種植體近、遠中邊緣骨吸收量,其中X為研究對象同層面同矢狀的種植體影像長度,Y是種植體實際長度影Z是從植體頂至骨組織靖頂距離。
粉紅美觀計分標準(PES)[6]:該評分標準前牙以對側同名牙為參考,后牙以鄰牙為參考,根據(jù)近中齦乳頭、遠中齦乳頭、軟組織外形、軟組織水平、牙槽突喪失、軟組織質地與外觀顏色,共計7項指標進行評分,每項評分為0~2分,0分最差。
該研究數(shù)據(jù)的整理與分析均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2時間段,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mPLI、mSBI降低明顯,PES則升高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及美觀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及美觀指標比較(±s)
?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近中與遠中種植體周圍骨吸收量均增加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種植體周圍骨吸收量比較[(±s),mm]
表2 兩組患者的種植體周圍骨吸收量比較[(±s),mm]
組別近中 遠中觀察組(n=4 5)對照組(n=4 5)t值 P值4.0 9±0.2 3 4.0 0±0.1 4 4.1 5 2<0.0 5 5.2 4±0.7 0 5.0 1±0.5 4 4.1 0 0<0.0 5
目前種植牙義齒修復以粘接固位為主要固定方式,主要與該術式具有舒適美觀和價格適宜的特點有關,傳統(tǒng)的粘接固位方法由于較難完全清除溢出的粘結劑,同時若出現(xiàn)修復體松動,則容易因為拆卸而破壞修復體的問題[7]。而在義齒修復中,種植體周圍的骨吸收量作為評價修復穩(wěn)定性的重要指標,多用于臨床實踐之中,該研究中可見改良式粘接固位可明顯改善mSBI和mPLI即可證實該觀點,另外一方面,傳統(tǒng)粘接固位在粘接處容易出現(xiàn)殘留,且難以清除,從而對于牙齦造成機械性刺激,最終導致種植手術失敗,該研究結果顯示,改良粘接固位后,T2時間段內,相較于傳統(tǒng)粘接固位,患者的 mPLI(0.72±0.33)、mSBI(0.62±0.33)降低明顯,PES(16.28±2.11)則升高明顯,說明改良式粘接固位可明顯改善PES,且牙種植義齒修復可更好的保障種植體周圍組織的影響,與李可興[8]在相關研究中得出,改良粘接固位后,患者的mPLI(0.84±0.29)、mSBI(0.71±0.28)及 PES(17.11±1.92),改善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粘接的結果相一致,具有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種植牙壽命不僅與固位方式,更應與飲食、口腔衛(wèi)生密切相關,因此,該研究僅能作為參考,仍需進行大樣本以及延長隨訪時間的驗證性研究,方可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