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機電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
在鉆井中使用渦輪鉆具,可以大幅提高鉆井速度、縮短建井周期,降低鉆井成本。渦輪鉆具中最主要的工作部件是渦輪定子和轉子,渦輪定轉子葉柵的水力性能決定了渦輪鉆具的性能,而葉片截面型線的造型設計在渦輪葉柵的設計中最為重要。因此,建立渦輪葉片的參數化模型是對葉片進行優(yōu)化設計的前提和關鍵。張曉東等[1]利用三階Bezier曲線和Turbosystem系統(tǒng)建立了一套渦輪鉆具葉片參數化造型、性能預測及優(yōu)化設計的數值模型;賈雷等[2]利用de Casteljau遞推方法求出渦輪葉盆葉背的4個控制點,結合三階Bezier曲線實現對渦輪葉片的造型;A.Mokaramian等[3]利用流體力學軟件CFD對小尺寸渦輪鉆具的性能進行分析,證實葉輪采用非對稱葉型可滿足小尺寸連續(xù)管鉆進深層堅硬巖石。C Vessaz等[4]采用了包括幾何建模、網格生成,CFD模擬和遺傳優(yōu)化的設計方法,提出了一種新的渦輪葉片設計和制造方法。
Bezier曲線造型得到的型線受控制定點影響,進而影響渦輪葉片的水力性能。針對控制點選取這一問題,本文對渦輪葉片型線的參數化模型進行推導,利用計算流體力學方法對?127 mm渦輪進行數值模擬并結合試驗數據驗證數值仿真手段的可行性,再利用正交試驗[5]的方法以葉片形狀控制參數為因素,以渦輪的轉矩和效率為指標,對葉片型線進行優(yōu)化設計。
Bezier曲線[6-7]是一種應用廣泛的逼近曲線,其參數多項式可以表示為如下形式:
(1)
(2)
Bezier曲線的切矢性對實現二維葉片葉型角的控制非常方便,非常適合渦輪葉片型線的參數化造型設計,通過調整控制定點的坐標可以很方便地修改曲線形狀。
渦輪葉片主要參數[8]如圖1所示:葉片入口結構角β1k、葉片出口結構角β2k、進口前緣邊楔角(前錐角)φ1、出口后緣邊楔角(后錐角)φ2、軸向弦長(葉片高度)S、進口前緣半徑r1、后緣半徑r2和葉片安裝角(葉片弦線的傾角)βm、葉柵距T。
圖1 渦輪轉子葉片參數
以渦輪轉子葉片進口邊為軸建立圖2所示坐標系,葉片進口圓O1與y軸相切,設切點為d,出口邊與出口圓O2相切,切點為k。L為葉片弦線,點f、h分別是弦線L與葉片進口圓O1和出口圓O2的切點。點H是葉盆曲線在起始點C點和終止點E點切線的交點,點G是葉背曲線在起始點B點和終止點D點切線的交點,由于點C,E,B,D是銜接4段曲線的過渡點,在渦輪葉型設計中,要求渦輪葉片型線無曲率突變,所以直線HC和直線HE同時也分別是葉片進口圓O1和出口圓O2在點C和點E處的切線,同理,直線GB和直線GD同時也分別是葉片進口圓O1和出口圓O2在點B和點D處的切線。
圖2 渦輪轉子型線計算坐標系
點M1的坐標為
(3)
點M2的坐標為
(4)
點N1的坐標為
(5)
點N2的坐標為
(6)
1) 葉盆曲線的貝塞爾方程。
取點C、點M1、點M2和點E作為葉盆曲線貝塞爾方程的控制頂點,葉盆曲線型線方程為:
(7)
式中:t∈[0,1]。
2) 葉背曲線的貝塞爾方程。
取點B、點N1、點N2和點D作為葉背曲線貝塞爾方程的控制頂點,葉片葉背曲線的型線方程為:
(8)
式中:t∈[0,1]。
(9)
式中:r1為前緣半徑;(xO1,yO1)為點O1坐標。
(10)
式中:r2為后緣半徑;(xO2,yO2)為點O2坐標;S為葉片軸向弦長。
式(7)~(10)共同組成了渦輪葉柵葉片三階貝塞爾曲線型線方程。葉盆葉背曲線的控制點坐標M1、M2、N1、N2由α,β,γ,μ決定,通過調整這4個形狀控制參數,即可獲得不同形狀的葉盆葉背曲線。
以上方程以渦輪轉子葉片為例推導而出,對于渦輪定子葉片的型線,完全可以利用該方法進行推導。對于沖擊度系數[8]為0.5的渦輪,定子葉片和轉子葉片的結構參數和形狀完全相同,使用時轉子和定子互相對稱,互成鏡像。
利用VB編制三階貝塞爾渦輪型線設計軟件,實現計算機輔助設計。令α=β=γ=μ=0.2,以如表1所示設計參數[9]為例。設計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渦輪葉型設計界面
渦輪葉片型線曲率分布如圖4。由圖4可以看出,葉片吸力面和壓力面曲率變化平滑,沒有出現突變現象,葉盆曲線曲率峰值約為0.3~0.4,葉背曲率峰值約為0.4~0.5,兩條曲線的尾部曲率變化緩慢平滑,葉片表面的曲率分布情況較好。
圖4 渦輪葉片型線曲率分布
根據表1所示參數以及前文所述葉片型線,利用Solidworks軟件對渦輪流道進行建模,并在ICEM-CFD軟件中對其進行網格劃分。
表1 葉片三維建模參數
為了減小流體在入口和出口邊界與實際流動的差異,入口段和出口段均延伸2倍葉片高度[10-12]的距離,并采用結構性網格對這兩段進行劃分;考慮到渦輪定、轉子結構的復雜性,采用適應性強的四面體網格對其進行劃分,并對定、轉子葉片邊界創(chuàng)建三棱柱邊界層網格,共計2 695 536個網格,模型如圖5所示。
圖5 渦輪流道網格劃分
渦輪工作時,認為流體是連續(xù)且不可以壓縮[1]的,在求解過程中,用純水代替鉆井液,設置入口邊界為速度入口velocity-inlet(根據15 L/s的流量換算得到v=5.305 m/s),出口邊界為壓力出口條件pressure-outlet,定為一個標準大氣壓,采用k-ε湍流模型(湍流強度為3.77%,水力直徑為20 mm)。轉子所在流域設置為繞z軸順時針旋轉,其余流域均固定,流域之間的交界面設置為interface。壁面均為無滑移壁面條件,轉子葉片壁面設置為moving wall,運動方式為相對于相鄰單元區(qū)繞z軸轉動,且相對速度為0。
本文研究渦輪在400~3 600 r/min轉速下的工作流場,得到相應的仿真預測值,對其進行擬合得到渦輪性能曲線。為驗證仿真模型可行性,以清水代替實際鉆井液進行10級渦輪臺架試驗??紤]實際渦輪存在的容積損失[13](取0.8),試驗流量為18.75 L/min。仿真數值與試驗值對比如圖6所示。
圖6 渦輪特性曲線
由圖6可知:
1) 仿真結果與試驗值一致性好。由于實際試驗存在的機械摩擦損失,試驗轉矩、功率、效率較仿真值低,壓降則高于仿真值,誤差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可見此仿真模型用于渦輪性能的預測是可行的。
2) 工作液體密度和流量一定時,渦輪的轉矩隨轉速呈線性趨勢降低,效率隨轉速先增加后減小,呈拋物線型,在轉速1 600 r/min左右達到最大值。
3) 渦輪工作在較低轉速時,盡管轉矩較大,但是水力效率較低;工作轉速較高時,渦輪轉矩和水力效率均較低。此渦輪工作在1 200~2 000 r/min范圍內可以發(fā)揮良好的性能。
為研究渦輪內部流場狀態(tài),以渦輪平均直徑(D=90 mm)截面為特征面,顯示定子在不同轉速下的壓力、速度分布云圖。以1 200、1 600、2 000、2 400 r/min為例進行分析,如圖7~8所示。定、轉子前緣受到流體沖擊,產生高壓現象;轉子吸力面附近流速先增大后減小,在最大厚度附近達到最大值,壓力變化與之相反;轉子壓力面附近流速變化較為平緩,壓力先增大后減小,在尾緣處流速增加,出現低壓區(qū)。
圖7 不同轉速下的渦輪壓力分布
圖8 不同轉速下的渦輪速度分布
如圖9所示,α,β,γ,μ的取值影響了葉盆葉背曲線的形狀,從而對葉片的水力性能產生影響??紤]到這4個形狀控制參數的組合數量龐大,本文采用正交試驗[5]設計的方法對上文渦輪葉片的形狀控制參數進行優(yōu)選,實現對渦輪葉片型線的優(yōu)化設計。以α,β,γ,μ作為正交試驗的4個因素,分別用A、B、C、D表示,為保證渦輪形狀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取值范圍均定義為0.1、0.2、0.3、0.4。
圖9 葉片型線隨設計參數值變化
根據渦輪的設計理論及實際工作情況,渦輪性能[14]由其輸出轉矩和能量轉化效率衡量,因此以渦輪的輸出轉矩和效率作為正交試驗指標。根據以上因素及其取值范圍,參考正交表L16(45),選取其中4列安排這4個因素。
取1 600 r/min為本試驗轉速,除型線控制參數變化外,其余條件均不變,分別計算每組方案下的渦輪轉矩和效率大小,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3和圖10可以看出,因素γ的極差值最大,為1.429 8 N·m。其次是因素μ的極差值,為1.083 2 N·m,而因素α、β對轉矩影響相對較小,極差值僅為0.21 N·m左右。故通過各因素的極差大小,可以得到形狀控制參數對轉矩影響程度的大小排序,即γ>μ>β>α。
由表4和圖11可以看出,因素μ的極差值最大,為0.083 2,因素β、γ的極差值相近,而因素α對轉矩的影響相對較小,極差值僅為0.023 7。故通過各因素的極差大小,可以得到形狀控制參數對效率影響程度的大小排序,即μ>γ>β>α。
表2 正交試驗方案及結果
注:A—α,B—β,C—γ,D—μ。
表3 轉矩的極差分析
在轉矩達到要求的情況下,優(yōu)化的目標是追求更高的水力效率。綜合轉矩和效率結果,α對轉矩和效率的影響均不太明顯,選擇A3作為最終設計值;β的轉矩和效率優(yōu)水平均為B1,因此選擇B1作為最終設計值;γ對轉矩影響較大,隨著γ的增加,轉矩下降明顯,考慮到效率,選擇C3作為設計值;μ對轉矩影響和效率影響均較大,選擇D2作為設計值,同時具有較高的轉矩和效率。最終確定各因素的優(yōu)水平組合為A3B1C3D2,即α=0.3、β=0.1、γ=0.3、μ=0.2,對此組合進行計算分析得到輸出轉矩為6.858 N·m,此時效率為0.737 1,較初始葉片對于一級渦輪的輸出轉矩降低了0.476 N·m,效率提高了3.1%。
圖10 因素水平與轉矩的關系趨勢
表4 效率的極差分析
圖11 因素水平與效率的關系趨勢
1 600 r/min下轉子葉片優(yōu)化前后壓力分布如圖12~13所示。優(yōu)化后吸力面和壓力面壓力曲線包絡面積較優(yōu)化前小,壓力面和吸力面壓差大,因此優(yōu)化后的葉片輸出轉矩變小。但優(yōu)化后的轉子葉片頂部壓力較優(yōu)化前小,沖擊損失小,且表面壓力變化較優(yōu)化前平緩,介質流過轉子葉片后的壓降小,水力損失小,水力效率高。
圖12 1 600 r/min葉片壓力對比云圖
圖13 1 600 r/min轉子葉片優(yōu)化前后壓力分布曲線
1) 基于三階Bezier曲線對渦輪鉆具的葉片型線表達式進行推導,建立參數化設計模型,確定影響渦輪葉片型線的4個形狀參數。對?127 mm渦輪的流道進行實體建型,應用Fluent軟件對渦輪模型進行數值模擬,并通過試驗對比驗證了其可行性。確定渦輪工作轉速在1 200~2 000 r/min,可以發(fā)揮良好的性能。
2) 以1 600 r/min轉速下的渦輪轉矩和效率這2個主要性能參數為優(yōu)化指標,將葉片的4個形狀控制參數作為試驗因素,通過正交試驗的方法確定最終優(yōu)化組合α=0.3、β=0.1、γ=0.3、μ=0.2。此時,渦輪輸出轉矩為6.858 N·m,效率為0.737 1,較初始葉片對于一級渦輪的輸出轉矩降低了0.476 N·m,效率提高了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