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霞 陳麗 唐瑋 王娟
(中國貴航集團三〇二醫(yī)院婦科 貴州 安順 561000)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由子宮平滑肌細胞的增殖引起。它們在生育階段的女性中更常見,但也可以在年輕女性中出現,到目前為止,子宮肌瘤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肌細胞突變,局部生長因子、激素水平變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有關。臨床表現為月經量增多,月經周期延長、貧血、腹痛、白帶異常甚至不孕,危害健康且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黏膜下子宮肌瘤是子宮肌瘤突出到子宮腔內,常引起子宮收縮,表現為痛經,月經周期紊亂等,危害健康。對于子宮黏膜下肌瘤,傳統(tǒng)上用于子宮肌瘤切除術,甚至子宮切除術,創(chuàng)傷,出血許多,術后患者恢復緩慢,對女性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傳統(tǒng)的子宮黏膜下肌瘤剖腹手術在B超檢查下逐漸被宮腔鏡子宮肌瘤取代,此外還保留了子宮和生育能力。它還可以減少手術并發(fā)癥。由于創(chuàng)傷小,輕度疼痛和快速恢復,宮腔鏡手術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是一種可靠,安全和簡單的治療方法。隨著宮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宮腔鏡電切術已經出現并且現在廣泛用于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1]。本研究分析了宮腔鏡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的手術方法及預后情況,報告如下。
將2017年4月—2018年3月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90例數字表法分組為對照組47例和觀察組43例。觀察組平均年齡34.62±4.23歲,年齡范圍是21~58歲,平均病程13.41±9.71個月,病程范圍是2~56個月。其中,月經不調有24例、經量過多有29例,下腹部墜脹有23例,下腹疼痛有19例,腰背部酸痛有17例,貧血有12例。單發(fā)子宮肌瘤是42例,多發(fā)子宮肌瘤是1例。0型子宮肌瘤有17例,I型子宮肌瘤有10例,16例Ⅱ型子宮肌瘤。
對照組平均年齡34.12±4.21歲,年齡范圍是21~59歲,平均病程13.24±9.23個月,病程范圍是2~58個月。其中,月經不調有24例、經量過多有29例,下腹部墜脹有23例,下腹疼痛有20例,腰背部酸痛有19例,貧血有12例。單發(fā)子宮肌瘤是42例,多發(fā)子宮肌瘤是1例。0型子宮肌瘤有17例,I型子宮肌瘤有12例,18例Ⅱ型子宮肌瘤。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術式,觀察組進行宮腔鏡黏膜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一般選擇在月經第3~7天進行,術前給予患者灌腸,術中進行B超監(jiān)視,先進行宮頸用藥,給予米索前列醇陰道給藥而促使宮頸松弛,為手術創(chuàng)造條件。腰硬聯(lián)合麻醉,取膀胱截石位,給予生理鹽水向膀胱內注射,B超下有效顯示子宮,用宮頸擴張器,先擴張宮口至10號,給予濃度5%葡萄糖液持續(xù)灌流,給予電切鏡置入并借助腹部B超對子宮位置、大小和形態(tài)進行了解,明確子宮肌瘤的情況,明確瘤體蒂所在的部位,明確子宮肌瘤和漿膜層之間的距離。若患者為無蒂肌瘤且沒有生育需求,則可在瘤體和宮壁交界處用環(huán)形電極靠近進行切割,將瘤體底部切開成為小蒂狀,后用止血鉗將瘤底部假蒂和瘤體夾住,將假蒂切斷,整體旋轉瘤體并取出。若瘤體仍殘留在肌層,先用縮宮素進行子宮收縮,將瘤體擠向壓力小宮腔一側,將電極在B超輔助下靠近殘留瘤體,給予反復多次切除,直至瘤體完全切除。切除過程經膨宮液或者吸引的方式將切除的碎塊和碎片清除,對于無蒂的肌瘤但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將包膜用針形電極縱行切開,瘤體從內膜層進行逐步剝離,最后再用環(huán)形電極將瘤體逐步切除。帶蒂0型子宮肌瘤先經B超和宮腔鏡明確蒂附著部位,用止血鉗將瘤體夾住,B超下環(huán)形電極靠近蒂部,從根部向下切除至肌層,共同切除蒂部和瘤體,將瘤體旋轉取出。取出后用電凝進行止血。
比較兩組療效;手術實施所需的總時間、剔除黏膜下子宮肌瘤中出血量、術后住院的天數;手術前后患者生活質量中不同角度指標的評估分值(主要為生理方面、情感方面、社會功能方面和心理功能方面);宮腔粘連等手術并發(fā)癥率。
顯效:癥狀消失,圍術期無宮腔粘連等并發(fā)癥,術后月經經量和周期正常,經B超和宮腔鏡檢查無復發(fā);有效:癥狀改善,無宮腔粘連等并發(fā)癥,術后月經經量和周期基本正常,經B超和宮腔鏡檢查無復發(fā);無效:不滿足顯效、有效標準。療效=顯效率+有效率[2]。
SPSS21.0軟件統(tǒng)計,給予t檢驗、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觀察組療效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數(%)]
手術前兩組生活質量中不同角度指標的評估分值無明顯差異,P>0.05;手術后觀察組生活質量中不同角度指標的評估分值優(yōu)于對照組,P<0.05。如表2。
觀察組手術實施所需的總時間、剔除黏膜下子宮肌瘤中出血量、術后住院的天數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實施所需的總時間、剔除黏膜下子宮肌瘤中出血量、術后住院的天數比較(±s)
表3 兩組手術實施所需的總時間、剔除黏膜下子宮肌瘤中出血量、術后住院的天數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實施所需的總 剔除黏膜下子宮肌 住院時間時間(min) 瘤中出血量(ml) (d)對照組 47 48.14±0.24 67.15±3.12 6.62±2.51觀察組 43 41.02±0.12 25.21±2.61 4.12±1.21 t 8.211 9.312 5.721 P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宮腔粘連等手術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4。
表4 兩組宮腔粘連等手術并發(fā)癥率比較[例數(%)]
黏膜下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主要發(fā)生在中年女性。一般認為黏膜下子宮肌瘤的發(fā)生可能與雌激素密切相關,局部高濃度的雌激素可能刺激平滑肌纖維增生。目前對于其治療主要采取手術治療,但臨床上的手術方式仍存在爭議。有些人認為傳統(tǒng)的剖腹手術可以為沒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實現根治,但其創(chuàng)傷比較大,不僅會增加患者的疼痛,還會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宮腔鏡檢查的出現改變了疾病治療的預后,因為宮腔鏡檢查具有放大效應,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子宮肌瘤的大小,B超可觀察到血液供應等[3]。子宮肌瘤的宮腔鏡手術具有不需要剖腹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還可有效保留生育能力,促使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手術后保留生育能力,可見宮腔鏡技術具有更高的治療安全性并且可以保持或提高生育能力,是一種微創(chuàng),安全,有效的方法。傳統(tǒng)手術切除會影響卵巢的血液供應,從而影響卵巢功能,可能會改變骨盆底的整體結構,影響患者內分泌和身心狀態(tài)。宮腔鏡手術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子宮無切口,患者子宮最大程度保留,可獲得臨床廣泛認可[4-6]。
表2 手術前后生活質量中不同角度指標的評估分值比較(±s)
表2 手術前后生活質量中不同角度指標的評估分值比較(±s)
組別 例數 時期 情感領域 生理領域 社會功能領域 心理領域觀察組 43 手術前 45.13±5.11 45.13±5.21 56.02±4.12 52.55±2.21手術后 84.66±13.53 84.13±13.11 86.12±14.16 95.14±3.61對照組 47 手術前 45.44±5.14 45.12±5.15 56.04±4.12 52.51±2.64手術后 63.45±9.21 63.51±9.12 72.24±10.28 80.55±2.62
本研究中,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術式,觀察組進行宮腔鏡黏膜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生活質量中不同角度指標的評估分值、手術實施所需的總時間、剔除黏膜下子宮肌瘤中出血量、術后住院的天數、宮腔粘連等手術并發(fā)癥率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子宮肌瘤患者行宮腔鏡黏膜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療效明顯,可更好改善生活質量中不同角度指標的評估分值,加速康復,減少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