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瓊芬
(云南大理州人民醫(yī)院功能科 云南 大理 671000)
肺栓塞是指脫落的血栓或其他物質阻塞肺動脈及其分支的病理過程,具有病死率高的特點,其臨床癥狀多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咯血、胸痛、呼吸困難等,病情嚴重者極易出現(xiàn)胸腔積液征、發(fā)紺、休克等,最終導致肺梗塞等不良后果,再加上肺栓塞不具有特異性癥狀,且癥狀多變,在臨床診斷上經常會出現(xiàn)漏診、誤診等情況,故需要及早采取安全、準確的診斷方法,肺動脈影像學檢查是近幾年急性肺栓塞常用手段之一,但具有夜間難以實施的缺陷,而心電圖可實行動態(tài)監(jiān)察,具有操作靈活、可重復操作、成本低的特點[1]。本實驗選取4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分析心電圖用于其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報道如下。
本研究選取的4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均為本院2017年3月—2018年5月期間納入,經肺動脈造影顯示:右側肺動脈栓塞13例、左側肺動脈栓塞6例、雙側肺動脈栓塞21例;患者年齡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24歲、78歲,平均(53.74±11.98)歲;40例患者經肺動脈造影、心電圖以及肺部增強CT等檢查均符合急性肺栓塞臨床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知曉診斷內容,且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2]。所有患者在診斷標準、心電圖檢查時間等一般資料上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檢查前需詳細核對所有患者基本資料和診斷依據,采用心電圖儀器(型號:日本光電9130P)對患者進行連續(xù)檢查,詳細記錄檢查過程中特殊心電信號和臨床癥狀,心電圖走紙速度設置25mm/s,標準電壓10mV,由2名及以上具有豐富檢驗的心血管醫(yī)生分析、對比患者心電圖結果,統(tǒng)計心電圖改變特點,比如竇性心動過速、房性早搏、室上性心動過速、典型SIQⅢTⅢ、V1~V3T波倒置、V1~V2ST段提高,同時根據檢查結果,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溶栓、抗凝等治療。
用SPSS22.0軟件統(tǒng)計、整理心電圖檢查結果,百分率(%)描述定數(shù)資料,檢驗行χ2,定量資料用(±s)描述,檢驗用獨立樣本t值,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根心電圖檢查結果,具體如下表1所示。
表1 心電圖檢查結果分析(n,%)
急性肺栓塞是心肺血管常見急性病癥之一,待血管阻塞后極易導致肺組織壞死,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發(fā)病后通常還伴隨著呼吸困難、咯血、發(fā)熱、劇烈胸痛等,隨著疾病發(fā)展,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肺部濕啰音、胸腔積液、發(fā)紺、休克等嚴重后果,進而危害到患者生命安全,現(xiàn)階段,急性肺栓塞的臨床診治多在急診科中進行,由于該科室具有工作量繁重、人流量大、疾病復雜等特點,經常會發(fā)生漏診、誤診(比如主動脈夾層、急性冠脈綜合征、肺炎)等情況,故需要采用安全、準確率高的診斷方法,肺動脈造影作為急診肺栓塞診斷的金標準,肺動脈造影檢查可通過穿刺和造影劑完成整個檢查過程,但患者極易出現(xiàn)惡心嘔吐、頭暈等不良反應,患者診斷依從性較差,且該方法對檢查醫(yī)師的專業(yè)水平具有較高的要求,具有夜間難以實施檢查的缺陷,隨著醫(yī)療水平和診斷技術不斷發(fā)展,心電圖檢查準確率得到快速提升,在肺栓塞臨床診斷應用中,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性高、檢查快、成本低、可多次重復操作、無創(chuàng)等特點,已經被廣泛應用在臨床上,且對操作醫(yī)師的能力要求不高,能根據心電圖波形的變化,準確鑒別診斷出心包炎、心肌炎、ST段抬高型心梗和肺栓塞等疾病。
由實驗結果表明,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肺血管由于急性堵塞,導致其右心室壓力極速增大,而肺動脈高壓的出現(xiàn)會促使右室顯著擴張,進而增加右心負荷,此時極易發(fā)生肺動脈瓣第二心音亢進、頸靜脈怒張等情況,且血氧水平和血壓會顯著降低,進一步釋放出大量的兒茶酚胺等血管活性因子,最終引發(fā)心率增加,出現(xiàn)右束支傳導阻滯、V1~V3T波倒置等心電圖非特異性特點[3]。
綜上所述,心電圖針對患者右心室負荷以及肺動脈情況,表現(xiàn)出非特異性心電圖改變特點,為急性肺栓塞臨床診治提供科學的參考,可大量推廣應用在急性肺栓塞患者診斷中,但為了減少漏診、誤診事件的發(fā)生,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則需要配合其他輔助檢查手段,比如肺部增強CT、通氣灌注掃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