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國璽
東漢前期,有一種讖語也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那就是“赤九”讖。所謂“赤九”讖,是指“帝劉之九,會命岱宗”,“赤漢德興,九世會昌,巡岱皆當”,“赤九會昌,十世以光,十一以興”等系列讖語。此類讖語,今日緯書尚保留有十數(shù)條之多?!俺嗑拧弊徶跂|漢政治的影響,可見于以下數(shù)事:光武之封禪是受其推動,封禪祝文獺祭臚陳,章帝的詔令曾明確引及。關(guān)于此讖,史籍未明確記載其出現(xiàn)時間。“赤九”讖出現(xiàn)于何時,何以能有這種影響?欲弄清圖讖與東漢政治的關(guān)系,此問題似不可不予置論。
以上問題,看似不起眼,卻是全面揭示圖讖與兩漢政治關(guān)系的肯綮之處。不過,由于事涉神怪,線索隱微,古今學人,措意者甚少。實際上,這些問題并非不可索解,只是其答案在若隱若現(xiàn)之間,并不明晰而已。筆者擬從“赤九”讖入手,鉤稽史料,搜尋隱微,藉以揭示“赤精子之讖”與兩漢政治之間的復雜互動過程,為我們理解兩漢之際的政治歷史與社會心理提供一條比較完整的線索。
“赤九”諸讖出現(xiàn)于西漢而非成于東漢初年,這有史料可征,以下兩點皆可以說明。其一,據(jù)《后漢書·耿純傳》,更始初敗,真定王劉揚造作讖記云“赤九之后,癭揚為主”*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二十一《耿純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763頁。,欲以惑眾。此讖要想惑眾,必以“赤九”讖的廣泛傳播為前提,而廣泛傳播又非一日之功。這足以說明“赤九”諸讖產(chǎn)生于西漢時期。其二,建武十九年(43)春,光武帝“始祠昭帝、元帝于太廟”*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下》,第70頁。,其原因據(jù)《漢官儀》言:“元帝于光武為父,故上繼元帝而為九世。故《河圖》云‘赤九會昌’,謂光武也。”*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下》注引,第70頁。則早在梁松等人言封禪之十余年以前,光武帝已利用過“赤九會昌”的讖語。故“赤九”諸讖造于東漢初年之說,并不合乎史實。
而陳蘇鎮(zhèn)則認為,讖緯中所謂的“九世”,皆與劉邦有關(guān)。他的依據(jù)是“從黃帝算起,孔子是第九位圣人,漢是第九代王朝,漢高祖劉邦當然就是第九位受命帝王了”。這個判斷失之迂遠。據(jù)《續(xù)漢書·祭祀志》所載,東漢初年時人所見關(guān)于“赤九”封禪的讖文,有三十六條之多,而現(xiàn)今保存下來的,約有以下數(shù)條:
《河圖會昌符》:“赤帝九世,巡省得中,治平則封,誠合帝道孔矩,則天文靈出,地祇瑞興?!?/p>
《河圖會昌符》:“帝劉之九,會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誠善用之,奸偽不萌。”
《河圖會昌符》:“赤漢德興,九世會昌,巡岱皆當。天地扶九,崇經(jīng)之常?!?/p>
《河圖會昌符》:“漢大興之,道在九世之王。封于泰山,刻石著紀,禪于梁父,退省考五。”*以上四條見司馬彪撰,劉昭注補:《后漢書志》第七《祭祀志上》,《后漢書》,第3165頁;[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下冊,第1178頁。
《河圖會昌符》:“九葉封禪。”*[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下冊,第1178頁。
《河圖》:“九名之世,帝行德,封刻政?!?/p>
《河圖》:“赤九會昌,十世以光,十一以興?!?以上兩條見司馬彪撰,劉昭注補:《后漢書志》第一《律歷志上》,《后漢書》,第3026頁;[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下冊,第1223頁。
《河圖提劉予》曰:“九世之帝,方圣明,持衡拒,九州平,天下予?!?司馬彪撰,劉昭注補:《后漢書志》第七《祭祀志上》,《后漢書》,第3165頁;[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下冊,第1185頁。
《雒書甄曜度》曰:“赤三德,昌九世,會修符,合帝際,勉刻封?!?司馬彪撰,劉昭注補:《后漢書志》第七《祭祀志上》,《后漢書》,第3165頁;[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下冊,第1263頁。
《孝經(jīng)鉤命決》:“予誰行,赤劉用帝,三建孝,九會修,專茲竭行封岱青。”*司馬彪撰,劉昭注補:《后漢書志》第七《祭祀志上》,《后漢書》,第3166頁。
總括以上“赤九”讖文,“九世”有兩大功績,一個即為封禪泰山,一個是推行德政。而這兩點恰恰都是劉邦所不具備的。劉邦未曾舉行封禪,此固為事實;至于言其行德政,遵行五帝之道、周孔規(guī)矩,同樣頗為牽強,而且西漢士人也沒有類似的議論。還有一點頗值得注意?!逗訄D會昌符》中兩條讖文,一曰:“赤帝九世,……誠合帝道孔矩,則天文靈出,地祇瑞興?!绷硪辉唬骸俺鄤⒅?,會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誠善用之,奸偽不萌。”兩者都非典型的陳述之辭,反而應(yīng)該歸為期許之語。所謂讖者,旨在“預(yù)決吉兇”,論理當用斷語,這兩條讖文卻充滿期許的意味,其中必有蹊蹺。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期許都是針對未來的。讖緯興于成、哀,而此時漢高祖的行跡已是定局,故讖語中的“九世”,指的顯然并非劉邦。“赤九會昌”之“會昌”亦即“會命岱宗”,重在言“九世”有封禪泰山之舉。從西漢士人的觀念來看,封禪乃“功成以告天”之舉,是國家昌盛的顯著表征。讖文言赤九“會昌”,必舉“封禪”與“德政”,思想觀念上的根源,即在于此。至于陳蘇鎮(zhèn)認為“會昌”是遇到“昌光出軫”之瑞的意思*陳蘇鎮(zhèn):《兩漢之際的讖緯與〈公羊〉學》,《文史》2006年第3期。,其說并不恰當。陳先生有此說,是因為他注意到了《河圖》載有一語曰:“劉受紀,昌光出軫,五星聚井?!?[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下冊,第1223頁。此讖語所言為劉邦不誤,但它與“赤九會昌”關(guān)系不大?!逗訄D會昌符》言:“赤漢德興,九世會昌,巡岱皆當。天地扶九,崇經(jīng)之常?!眲铍m有“昌光出軫”的天象,但他并未“巡岱”,所以“九世”不是指他,“會昌”自然與“昌光出軫”無關(guān)。那么,“赤九”讖造于何時,出自何人之手,其所謂“九世”又具體何指呢?《漢書·李尋傳》載:
初,成帝時,齊人甘忠可詐造《天官歷包元太平經(jīng)》十二卷,以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敝铱梢越讨仄较馁R良、容丘丁廣世、東郡郭昌等,中壘校尉劉向奏忠可假鬼神罔上惑眾,下獄治服,未斷病死。賀良等坐挾學忠可書以不敬論,后賀良等復私以相教。
這段史料頗為關(guān)鍵,是我們了解“赤九”讖的撰造者及其撰造宗旨的重要依據(jù)。昭帝時,眭弘言“漢家堯后,有傳國之運”*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七十五《眭弘傳》,第3154頁。,所言為禪讓,而未嘗言漢再受命。西漢言“漢家有再受命”之象者,實際上是從齊人甘忠可開始的。從夏賀良言“漢歷中衰,當更受命。成帝不應(yīng)天命,故絕嗣”來看,甘忠可所謂的“再受命”,針對的不是別人,而應(yīng)該就是漢成帝。“赤精子之讖”其實旨在勸說漢成帝來完成“更受命”之事。《河圖》《雒書》中凡言“九世”封禪者有三十六條之多,而“封禪”恰恰表征著受命于天?!豆茏印し舛U篇》曰:“古者封太山、禪梁甫者,皆受命然后得封禪。”*《管子·封禪篇》唐代已佚,其說見《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361頁。《初學記》引《河圖真紀》:“王者封泰山,禪梁甫,易姓奉度,繼興崇初也?!?徐堅等撰:《初學記》卷十三《封禪》,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333頁。都說明“封禪”是“受命”的象征,甚至可以說,“封禪”即“受命”?!熬攀馈笔恰俺鄤⒅蟆保绶舛U,當然不屬于“易姓受命”,而無疑是“再受命”了??梢?,《河圖》《雒書》中的“九世會昌”“九世”封禪之類的讖語,實質(zhì)上就是所謂“漢家再受命”的另一種表述,其與“赤精子之讖”基本是一回事。
再者,從西漢朝廷對漢家宗廟世次的排序來看,成帝恰為“九世”?!稘h書·翼奉傳》載,元帝之時,翼奉上書曰:“今漢初取天下,起于豐沛,以兵征伐,德化未洽,后世奢侈,國家之費當數(shù)代之用,非直費財,又乃費士。孝武之世,暴骨四夷,不可勝數(shù)。有天下雖未久,至于陛下八世九主矣?!?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七十五《翼奉傳》,第3177頁。所謂“八世”蓋指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與元帝,由于呂后也曾稱制,故言“九主”*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七十五《翼奉傳》注引如淳曰:“呂后為主,不得為世,故八世九主矣?!钡?178頁。。按此序列,元帝既為“八世”,成帝自然就是“九世”?!稘h書·谷永傳》載,谷永于元延元年(前12)上書成帝曰:“陛下承八世之功業(yè),當陽數(shù)之標季。涉三七之節(jié)紀,遭《無妄》之卦運,直百六之災(zāi)厄。三難異科,雜焉同會。”*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八十五《谷永傳》,第3468頁。所謂“陽數(shù)之標季”,意指“陽九之末季”*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八十五《谷永傳》孟康注,第3468頁。。故谷永言成帝“承八世之功業(yè),當陽數(shù)之標季”,是指成帝乃確鑿無疑的“九世”。臣子章奏,性質(zhì)不同于私家著述,故這反映的應(yīng)該是西漢朝廷所認可的宗廟排序。
既然“赤精子之讖”與“赤九”讖,內(nèi)容基本相同,主旨完全一致,皆在于勸說成帝封禪改制,那么,“赤九”讖應(yīng)該就是“赤精子之讖”的具體版本。至于除“赤九”讖外,“赤精子之讖”還有無別的版本,史乏明征,不易弄清?!俺嗑拧敝T讖的撰造者和撰造時間因此也就探明,它們應(yīng)該出自甘忠可、夏賀良、丁廣世等一批士人之手,編造的時間皆在成帝之時*留存至今的“赤九”讖,并非俱為甘忠可等人所造,其中亦有少量屬于東漢初年士人所增添者。如《河圖合古篇》所謂“帝劉之秀,九名之世,帝行德,封刻政”,“帝劉之秀”四字,恐系后漢初年士人在原讖基礎(chǔ)上所新添。。
一方面是受戰(zhàn)國變法改制思想的影響,一方面則由于士人對漢承秦制這個現(xiàn)實的深切不滿,“改制”成為貫穿西漢始終的政治議題。從文帝時賈誼提出改正朔的建議起,到王莽推行全面的復古改制,種種的改革建議及其措施無不反映了時人對漢家改制的殷切期望。但是,對于如何改、改什么和改制的目標等問題,西漢士人的看法并非始終一致。以昭宣為界,西漢前后期的改制訴求和內(nèi)容是有重大差異的*關(guān)于秦漢的改制問題,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曾作詳細梳理,本文就漢代改制歷史的判斷,與顧先生頗有出入。顧先生主要強調(diào)西漢前后期改制思想的連續(xù)性,而本文重在強調(diào)西漢前后期改制思想的差異性。。
文帝以至武帝前中期,漢家社會穩(wěn)定,尤其七國之亂平后,更是政治和洽,海內(nèi)乂安。時人提倡的改制,主要內(nèi)容為“改歷、易服色、巡狩、封禪”與“制禮作樂”等數(shù)事,其追求的目標不是回復周代古制,而是建立屬于漢家自己的新制度以明漢家法統(tǒng)。
文帝時,賈誼認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遂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云云。與賈誼同時而持類似建議的,還有魯人公孫臣、趙人新垣平等。公孫臣上書曰:“始秦得水德,今漢受之。推終始傳,則漢當土德。土德之應(yīng)黃龍見。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黃?!?司馬遷撰,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1381頁。新垣平以望氣之術(shù)見重于文帝,亦“頗言正歷服色事”。數(shù)人的建議,都圍繞的是凸顯漢家法統(tǒng)的問題,并未提及古制,這反映的是漢初士人期望與秦制決裂并建立漢家新制的政治訴求。這些訴求曾獲得文帝的支持,他本已命公孫臣為博士,與諸生著手改歷服色事,但因受到新垣平作亂的影響,文帝深感被欺騙,遂對改正朔之事失去興趣。
兒寬等人之“創(chuàng)業(yè)變改,制不相復”一語,與李斯所謂“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云云,在思想上是頗為相近的。更有意思的是,李斯認為秦始皇創(chuàng)立的新制,是亙古所未有的行為,能“建萬世之功”;而兒寬等人亦將漢武帝改歷視作定“萬世則”的創(chuàng)舉。這表明時人試圖建立的是漢家自己的新制,而且他們對這一新制的效用充滿期待。在這種思想背景下,漢武帝于元封元年(前110)封禪泰山,于太初元年(前104)正式宣布改制?!妒酚洝し舛U書》曰:“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為太初元年。”*司馬遷撰,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1402頁。《漢書》又言有“協(xié)音律”的內(nèi)容。施行封禪、改正朔、易服色等措施,既標志著漢家正式“受命于天”,也標志著漢家新制開始確立。其所改歷名《太初歷》,年號名“太初”,亦明確地透露出新制開啟新紀元的意思。近來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啟用年號紀年恰好是自太初元年始*辛德勇:《重談中國古代以年號紀年的啟用時間》,《文史》2007年第1輯。。其說頗有理據(jù)。這就更能反映時人對漢家新制的重視和期許。
西漢的鼎盛在武帝之時,而衰相也出現(xiàn)于武帝之時。由于武帝長期外事征戰(zhàn),內(nèi)改制度,到了晚年弄得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社會危機重重,以至于他不得不下罪己詔*參看田余慶:《論輪臺詔》,《歷史研究》1984年第2期。。到昭帝之時,眭弘乃有“漢家堯后,有傳國之運。漢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禪以帝位”的言論。此論雖起于當時的陰陽災(zāi)異學說,不過,由于這種學說一般是稽之術(shù)數(shù)而揆之人事的,故它實質(zhì)上是漢家統(tǒng)治危機的反映。漢家的統(tǒng)治危機因宣帝的中興而有所緩解,有所改觀。但自元帝以降,社會又重新陷入各種危機,而且每況愈下。京房曾于召對時問元帝曰:“今陛下即位已來,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隕,夏霜冬雷,春凋秋榮,隕霜不殺,水旱螟蟲,民人饑疫,盜賊不禁,刑人滿市,《春秋》所記災(zāi)異盡備。陛下視今為治邪,亂邪?”元帝答曰:“亦極亂耳。尚何道!”*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七十五《京房傳》,第3162頁。到成帝時,谷永上書指出其時為“三難異科,雜焉同會”,縱使成帝“隆德積善”,猶“懼不克濟”。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改制又成為士人的普遍意愿。但此時的改制,其主要目的已非明法統(tǒng),而為救衰亂。至于改制的內(nèi)容,占據(jù)主流的觀點已變?yōu)閺凸哦橇⑿?西漢改制路線的變化,與學術(shù)思想的變化也是密不可分的。西漢前期,今文經(jīng)學尤其是公羊?qū)W大盛,推尊孔子,言“孔子為漢制法”,漢武帝“封禪、改歷”以立漢家新制的種種措施以之為理論基礎(chǔ)。而西漢后期的復古改制,與古文經(jīng)學的逐漸興起有關(guān)。元帝以后《穀梁傳》受到重視,可以視為由今而古的過渡,而成、哀以降劉歆推舉《周禮》《左傳》,則是古文經(jīng)學興起的標識。劉歆之古文經(jīng)學,推尊周公,重視古代禮制,為王莽的復古改制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
元帝為太子之時,已頗推重古制。他曾建議宣帝“宜用儒生”,宣帝嚴厲批評道:“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nèi)蔚陆蹋弥苷?!?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九《元帝紀》,第277頁。這個事件可以視為西漢改制內(nèi)容即將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標志。元帝即位以后,“復古更化”幾乎成為有識之士共同認可的改革方案。如蕭望之、周堪、劉向及金敞等四人“同心謀議,勸道上以古制”*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3283頁。。又如,貢禹對元帝之言曰:“臣愚以為盡如太古難,宜少放古以自節(jié)焉?!?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七十二《貢禹傳》,第3070頁。又說:“承衰救亂,矯復古化,在于陛下?!?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七十二《貢禹傳》,第3070頁?!俺兴ゾ葋y,矯復古化”八字,準確地概括了西漢后期改制思想的形成背景、目的和內(nèi)容。元帝時期的宗廟制度改革,成、哀時期的官制改革和郊祀制度改革,平帝時王莽推行的復古改制,都是在這種思潮推動下產(chǎn)生的。
不過,西漢后期,士人雖然都期望改革以救衰亂,但并不是說此時僅有“復古”這一劑藥方而已。在“復古更化”的策略之外,還有另一種改制路徑也頗有影響,那就是甘忠可、夏賀良等士人的漢家“更受命”。這兩種不同的改制策略之間有交鋒,有沖突,更曾引起激烈的政治斗爭。
甘忠可等人的漢家再受命之策,內(nèi)容主要為封禪、改歷、易服色、制禮樂等事。關(guān)于封禪,《河圖》《雒書》“九世”之讖,言之鑿鑿。關(guān)于改歷、易服色,甘忠可言“漢歷中衰”,又造《天官歷包元太平經(jīng)》,歷名“天官”,這顯然是為漢另造新歷。再據(jù)《河圖括地象》“有漢世禮樂文雅出”之語,則“制禮樂”也屬于其改制內(nèi)容之一。凡此種種,顯然皆旨在確立漢家重新“受命于天”的法統(tǒng)??梢钥闯?,甘忠可等人提出的改制,承襲的正是西漢前期的策略,其改制方針與漢武改制基本一致。不過,漢武改制,是在天下乂安的背景之下,所以有“封禪以告太平”“太平乃制禮樂”之意,而甘忠可等人卻是用封禪、改歷等辦法來拯救漢家衰敝,并且期望通過新制來重致太平?!逗訄D》曰:“赤九會昌,十世以光,十一以興?!庇衷唬骸皥D出代,九天開明,受用嗣興,十代以光?!?[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下冊,第1223頁。這兩條讖文是以神示的方式言明“赤九”改制所能產(chǎn)生的效果:“赤九”的后世又重新成為太平之世。
甘忠可等人造“赤精子之讖”,目的即在于勸說成帝采用他們的改制策略。這里有個問題頗值得注意,這些讖語何以在成帝時出現(xiàn)?或者說,“再受命”何以要在“九世”之時,何以一定是成帝?這背后既有漢代術(shù)數(shù)理論上的考慮,更有現(xiàn)實的原因。甘忠可等人是明于陰陽災(zāi)異學說之人,谷永所言成帝“當陽數(shù)之標季,涉三七之節(jié)紀,遭《無妄》之卦運,直百六之災(zāi)厄”,他們肯定是清楚的,其“漢歷中衰”就反映了同樣的意思。這表明從災(zāi)異學說來看,成帝是個關(guān)鍵的節(jié)點,若無建樹漢家即不可拯救。故甘忠可從陰陽災(zāi)異理論出發(fā)祭出“更受命”的辦法來改制,為此還造出“天地扶九,崇經(jīng)之常”的讖語來堅定成帝改制的信心。而從現(xiàn)實的層面講,元帝時起漢家重陷統(tǒng)治危機,成帝承此亂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勢,但士人此時并未對漢家徹底喪失信心,漢家統(tǒng)治猶有轉(zhuǎn)圜的余地。也就是說,成帝之世正處于必改而且可改的時期,而錯過了這個機會,怕是想改也于事無補。成帝時期的士人對這個時局應(yīng)該是有所認識的。歷史后來的發(fā)展恰恰也說明了這一點,哀、平改制的力度不可謂不大,但都救不回士人對漢家統(tǒng)治的信心,最后只能以“堯舜”禪讓的方式宣告結(jié)束。由此可見,不論稽之術(shù)數(shù),還是揆之人事,“更受命”以改制者都只能是漢成帝。
甘忠可等人在成帝時為漢家“更受命”所造的種種蠱惑輿論,并未達到預(yù)期的效果。他們一上來就遭到了“復古改制”派的嚴厲打擊。前引《李尋傳》載:“中壘校尉劉向奏忠可假鬼神罔上惑眾,下獄治服,未斷病死。賀良等坐挾學忠可書以不敬論?!眲⑾螂m然也言災(zāi)異,但他在政治上重視古制德政,學術(shù)上推崇六經(jīng),故不論是甘忠可等人所持的“更受命”以救衰敝的改制方式,還是其借用鬼神之說以達蠱惑效果的做法,都無疑會引起他強烈的反對。反對的結(jié)果,就是甘忠可等人或死,或遭懲處。這是“更受命”派與“復古改制”派的第一次交鋒,甫一交手,“更受命”就敗下陣來。甘忠可等人期望成帝封禪、改歷、易服色的政治主張自然也就落空了。
論理,既然“更受命”說著眼點主要在成帝之世,成帝既死,此說就應(yīng)該告一段落。但由于哀帝之時,漢家統(tǒng)治危機更重,情況更甚于成帝,面對如此困局,有些士人對“更受命”說開始抱有一絲僥幸。故有司隸校尉解光奏甘忠可書,黃門侍郎、騎都尉李尋薦夏賀良諸人等事。這些舉動依舊引起了“復古改制”派的反對,代表人物就是劉歆。不過,這一次“更受命”派獲得了機會,爭取到哀帝暫時的信任。夏賀良等“待詔黃門,數(shù)召見”,勸說哀帝“宜急改元易號”。這里需要補充的是,夏賀良等人肯定清楚“赤精子之讖”針對的是成帝,或者說他應(yīng)該明白漢家已經(jīng)錯過了它最佳的改制時間,但他依舊繼續(xù)提“改元易號”之策,抱有的可能是“冀其猶可為”的心態(tài),“宜急”二字恰恰就是這種心態(tài)的反映。而另一方面,哀帝懷著“幾其有益”的態(tài)度,聽從了夏賀良的建議,在建平二年(前5)六月甲子日正式宣布改元易號:
于是詔制丞相御史:“蓋聞《尚書》‘五曰考終命’,言大運壹終,更紀天元人元,考文正理,推歷定紀,數(shù)如甲子也?!h興至今二百載,歷紀開元,皇天降非材之右,漢國再獲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受天之元命,必與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將元年,號曰陳圣劉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為度。布告天下,使明知之?!?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七十五《李尋傳》,第3193頁。按,“詔制丞相御史”應(yīng)為“制詔丞相御史”。
哀帝的此次“改元易號”,不能視為普通意義上的改元,其背后是有“改正朔”之意的。其言“受天之元命”,又特地選擇“甲子日”改年號為“太初元將”,用“太初”二字,都可反映出其與漢武帝改元太初在意義上的相似性。改元之外,還變革名號,變改漏刻度數(shù),更足以說明這是用另立新制來表征“更受命”。除這些舉措外,史載,后月余,“夏賀良等復欲妄變政事”,表明夏賀良等人已經(jīng)著手陸續(xù)推行一系列新制,后來哀帝所言“問賀良等,對當復改制度”云云,也說明此點。這些新制主張立刻遭到“復古改制”派的大力反對:“大臣爭以為不可許”。夏賀良等為推行新制,遂以“大臣皆不知天命”為由,建議哀帝“退丞相御史,以解光、李尋輔政”*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七十五《李尋傳》,第3193頁。。這無疑是“更受命”派嚴厲打擊“復古改制”派大臣并試圖取代他們而全面執(zhí)政的行動。
建平二年(前5)的七月,實際上是“復古改制”派與“更受命”派之間展開激烈斗爭的時期。這個政治斗爭既是路線斗爭,又是人事斗爭,屬于你死我活的性質(zhì),難以調(diào)停。結(jié)果如何,關(guān)鍵要看哀帝。而哀帝的心態(tài)此時已經(jīng)發(fā)生很大變化。哀帝對夏賀良等人的“更受命”之策,本來只是存“幾其有益”的態(tài)度,以僥幸之心期望其能改變自己的病況和漢家的亂局。沒料到自己的病不但未見轉(zhuǎn)好,反而又感受到了大批“復古改制”派大臣的巨大壓力,可謂是亂上添亂。在這種情形下,他徹底放棄了“更受命”派的路線,并下令嚴懲夏賀良等人,以向“復古改制”派士人交待。建平二年八月,哀帝下詔曰:
待詔賀良等建言改元易號,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國家。朕信道不篤,過聽其言,幾為百姓獲福。卒無嘉應(yīng),久旱為災(zāi)。以問賀良等,對當復改制度,皆背經(jīng)誼,違圣制,不合時宜。夫過而不改,是為過矣。六月甲子詔書,非赦令也,皆蠲除之。賀良等反道惑眾,奸態(tài)當窮竟。*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七十五《翼奉傳》,第3193頁。
哀帝不僅完全廢棄了建平二年六月的改革措施,同時還通過罪己的方式,全面肯定了“古制”和“經(jīng)典”無可辯駁的權(quán)威性?!案闹啤敝荒苁恰皬凸拧?,這一路線獲得全面勝利,自此再無其他理論上的對手。正如許多學者曾指出的,“復古改制”無疑是西漢后期改制運動的主要思潮。但這種思潮并非一家獨大,唯我獨尊。它也遭遇過其他理論的挑戰(zhàn),政治上踫到過波折,路線上出現(xiàn)過反復。不過,最后還是以它勝利而告終。而它的勝利恰恰表明,唯有“復古改制”才能代表西漢后期的時代思潮,唯有迎合這個思潮才能獲得士人的普遍認同。新莽的“奉天法古”,正是這一時代思潮的產(chǎn)物。至于“更受命”以立新制的主張,由于它不能反映時代思潮,所以不能在成、哀時期發(fā)揮作用,為漢家統(tǒng)治提供幫助。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赤精子之讖”的影響并未因夏賀良等人的死而就此停止。相反,應(yīng)該說,它的蠱惑效果實際上才真正開始發(fā)揮。只是這些影響已非撰造者的初衷。它是建立在歪曲撰造者原意的基礎(chǔ)上的,是有人出于特定目的對其加以巧妙利用而產(chǎn)生的。
第一個利用者就是王莽。王莽為證明自己應(yīng)當稱假皇帝以應(yīng)天命,于居攝三年(8)十一月甲子上書元后說:
王莽的這個改元易稱,打的是甘忠可、夏賀良的旗號,利用的正是甘忠可等人所造的讖語。不過,他是以斷章取義和李代桃僵的方式來利用此讖的。他不言“漢家”,而只言“更受命”,進而又將受命之人變?yōu)樽约?,藉以為自己篡漢的行為提供合法性。這可以視為利用“赤九”讖的序曲,而真正的大戲即將上演。
西漢后期的“復古改制”思潮雖然最終導致了新莽的奉天法古*王莽篡漢之初,有“改正朔、易服色、變犧牲、殊徽幟、異器制”之舉,這些舉措旨在明其代漢而另立法統(tǒng),而其后的改制措施基本屬于復古改制,其宗旨亦在于回歸三代禮樂,而非另立新制,故新莽的改制,本質(zhì)上是西漢后期復古改制思潮的產(chǎn)物。,可吊詭的是,新莽于十余年間推行的種種復古舉措,不僅未能澄清亂局,實現(xiàn)士人所期望的太平盛世,反而內(nèi)添民亂,外構(gòu)邊患,其亂更甚于漢。新莽亂象引發(fā)的是士民對前朝政權(quán)的留戀,也即史家所說的“人心思漢”*參看趙毅、王彥輝:《兩漢之際“人心思漢”思潮評議》,《東北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第6期。。大眾既存這種心態(tài),早在哀帝之時就已流傳的“赤九”讖及“赤精子之讖”無疑具有了傳播土壤,開始發(fā)揮巨大的蠱惑效果。地皇年間所謂的“漢家當復興”“劉氏復興”等讖語,其所本很有可能就是“赤精子之讖”。而莽漢之際,各個農(nóng)民政權(quán)欲立旗幟,必先擁立劉氏皇族*參看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三“王莽時起兵者皆稱漢后”條,第73頁。,背后同樣有“赤精子之讖”的影響。更始三年(25),平陵人方望見更始政亂,欲另樹旗號,謂安陵人弓林等曰:“前安定公嬰,平帝之嗣,雖王莽篡奪,而嘗為漢主。今皆云劉氏真人,當更受命,欲共定大功,何如?”*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十一《劉玄傳》,第473頁。從“今皆云劉氏真人,當更受命”一語,即可知“赤精子之讖”在莽漢之際的威力。
莽漢之際出現(xiàn)的“漢家當復興”“劉氏復興”等讖語,雖然也傳遞了“赤精子之讖”的部分內(nèi)容,但它難以取代“赤精子之讖”,尤其是“赤九”讖。這一方面是因為“赤精子之讖”流傳已久,深入人心,更具蠱惑性。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赤九”讖還具有明確的指向性?!皾h家當復興”“劉氏復興”等讖僅能表明天命在劉,而“赤九”讖不止可賦予劉氏法統(tǒng),還更進一步指明法統(tǒng)在劉之“九世”。因此,“赤九”讖對于覬覦皇位的劉氏宗室而言,無疑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此讖如能為其所用,在輿論宣傳上,不僅可以幫他排異姓,更可助他斥同姓,頗有益于他達到示天下以天命在己和爭取民心的目的。漢光武要樹立東漢政權(quán)的合法性,獲取士民歸附,“赤九”讖的利用問題,他肯定是要考慮的。何況更始政權(quán)一敗,真定王劉揚就造讖記云“赤九之后,癭揚為主”,利用“赤九”讖宣稱天命在己,蠱惑民眾。更為重要的是,當蕩平群雄、統(tǒng)一天下后,光武帝還面臨著東漢政權(quán)如何接續(xù)西漢政權(quán)的宗廟統(tǒng)緒這一棘手問題。
漢光武對“赤九”讖的利用完成于建武十九年(43)?!逗鬂h書·光武帝紀》載:“十九年春正月庚子,追尊孝宣皇帝曰中宗。始祠昭帝、元帝于太廟,成帝、哀帝、平帝于長安,舂陵節(jié)侯以下四世于章陵。”*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下》,第70頁。東漢的宗廟制度由此而確立。據(jù)蔡邕《獨斷》,這一宗廟制度對兩漢諸帝的世次排序如下:
一世高祖二世文帝惠帝三世景帝四世武帝長沙定王五世戾太子昭帝舂陵節(jié)侯
續(xù)表
六世史皇孫郁林太守七世宣帝巨鹿都尉八世元帝南頓令九世成帝定陶共王中山孝王光武十世哀帝平帝明帝十一世章帝
這個世次*今見《獨斷》的所有版本,皆載有此表,則此表縱非蔡邕所制,其排序內(nèi)容當出于蔡邕無疑。此外,《百川學?!贰墩f郛》《漢魏叢書》《古今逸史》《四庫全書》《子書百家》《四部叢刊》等眾本《獨斷》,皆列哀帝、平帝同為十世,惟盧文弨《抱經(jīng)堂》校本列哀為十世,平為十一世,從眾不從寡,故不取《抱經(jīng)堂》本。,顯然是根據(jù)輩序來排的,而不是據(jù)帝位傳承。何以如此排序呢?《獨斷》對其緣由有詳細的說明:
文帝弟雖在三,《禮》“兄弟不相為后”,文帝即高祖子,于惠帝兄弟也,故不為惠帝后,而為第二。宣帝弟次昭帝,史皇孫之子,于昭帝為兄孫,以系祖不得上與父齊,故為七世。光武雖在十二,于父子之次,于成帝為兄弟,于哀帝為諸父,于平帝為父祖,皆不可為之后;上至元帝,于光武為父,故上繼元帝為九世。故《河圖》曰“赤九世會昌”,謂光武也;“十世以光”,謂孝明也;“十一以興”,謂孝章也。成雖在九,哀雖在十,平雖在十一,不稱次。*蔡邕:《獨斷》,收入《漢魏叢書》,臺北:新興書局,影印明程榮萬歷初刻本,1959年。
尋繹光武所確立的西漢世次順序,可知他對“赤九”讖的利用是通過移花接木的方式實現(xiàn)的。甘忠可等人造“赤九”讖,本是以帝位傳承言“世”,只言帝統(tǒng),不言輩次。而他偷換為以輩序言“世”,采取以輩次為經(jīng)、以帝統(tǒng)為緯的辦法,將“赤九世”坐實為自己。不得不說,這種方式確實巧妙,甚至可以說是精妙。后世之人為其所欺,良有以也。
不過,從真定王劉揚造讖記一事來看,這種巧妙的利用方式似乎并非漢光武的發(fā)明。關(guān)于真定王劉揚造讖記一事,有幾個疑點頗值得注意。其一,劉揚造讖言的時間為更始初敗之際。其二,劉揚所造讖言為“赤九之后”而天命在己。其三,更始帝乃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fā)六世孫,恰為劉邦九世孫;劉揚乃景帝子常山憲王劉舜第七世孫,恰為劉邦十世孫。這恐怕不是巧合。如此看來,劉揚所謂的“赤九”很有可能即是指更始帝,或者說,早在漢光武之前,更始帝可能已經(jīng)通過移花接木的方式將“赤九世”坐實為自己,用以宣稱天命歸己。如果這一推斷屬實,漢光武之利用“赤九”讖,就不僅是在絕他人之望,同時也是在取消更始政權(quán)的合法性以表明統(tǒng)緒在己。
莽漢之際,符命、圖讖等神秘思想盛行,社會各階層都頗為信服。故巧妙利用圖讖,往往能起到蠱惑士民的效果。光武帝正是借助“赤九”讖,解決了東漢政權(quán)的合法性問題?!俺嗑拧弊徶跂|漢政權(quán),作用既如此,則光武帝以讖決嫌疑,宣布圖讖于天下,就是必然的。東漢初期士人以讖緯為內(nèi)學,也是必然的。而桓譚言“讖之非經(jīng)”幾招殺身之禍,同樣不是偶然現(xiàn)象。在東漢初年,相信圖讖就是承認東漢政權(quán)的合法性,而對圖讖產(chǎn)生懷疑也就意味著對東漢政權(quán)的統(tǒng)緒構(gòu)成挑戰(zhàn)。
更有意思的是,“赤九”讖在東漢初年影響重大,即使光武帝也不得不受其裹挾。這表現(xiàn)在封禪一事之上。建武三十年(54)二月,群臣建言光武帝封禪泰山,光武帝下詔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吾誰欺,欺天乎?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編錄!桓公欲封禪,管仲非之。若郡縣遠遣吏上壽,盛稱虛美,必髡,兼令屯田。”*司馬彪撰,劉昭注補:《后漢書志》第七《祭祀志上》,《后漢書》,第3161頁。至建武三十二年(56),光武帝因夜讀《河圖會昌符》,察其中有“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誠善用之,奸偽不萌”之語,心意稍變,遂詔虎賁中郎將梁松等人搜集《河圖》《雒書》中倡言九世封禪的讖文*司馬彪撰,劉昭注補:《后漢書志》第七《祭祀志上》,《后漢書》,第3163頁。。梁松等人上奏,言:“《河》、《雒》讖書,赤漢九世,當巡封泰山,凡三十六事,傅奏左帷?!?司馬彪撰,劉昭注補:《后漢書志》第七《祭祀志上》注引《東觀書》,《后漢書》,第3163頁。見讖書所載如此,光武帝才著手封禪??梢?,光武帝本是不愿封禪的,他深知封禪是“功成以告天”,群臣建議此時封禪,實乃欺天!但最后即使違背他本愿,他也不得不封禪,“赤九”讖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推動作用。
西漢甘忠可等人造“赤九”讖,其重要內(nèi)容就是赤九封禪。故光武帝一旦利用“赤九”讖證明天命在己,封禪就是遲早的事情,不管是否合乎他的本意,他的最佳選擇,只能是封禪。因為決定利用“赤九”讖與否的,決定封禪與否的,其實是莽漢之際的社會心理,而不是某一個人的態(tài)度。
整體來看,西漢甘忠可等人所作的“赤九”讖,有關(guān)“九世”的內(nèi)容最后基本“應(yīng)驗”于漢光武身上。不過,這種“應(yīng)驗”是由“赤九”讖自身造就出來的,而不是因為冥冥之中真的自有天命。讖語可以造就自身的“應(yīng)驗”,這在歷史上比較罕見?!熬攀馈弊徔梢匀绱?,實際上是以莽漢之際的特殊歷史背景為前提。社會大眾普遍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觀念,人心思漢,是“九世”讖能發(fā)揮功效以“應(yīng)驗”的兩個基本條件。兩個條件缺乏其一,它都不會“應(yīng)驗”。而它的“應(yīng)驗”反過來又說明了社會心理對政權(quán)變革的重大影響。
“赤九”讖對東漢的制約,從時間上講,不止于光武之時;從效果上講,亦不止定廟制、行封禪等數(shù)事而已。它確立的實質(zhì)上是東漢前期的政治目標。
“赤九”讖出自西漢后期的“更受命”派之手,其指歸在于確立漢家新制。光武帝既利用“赤九”讖證明東漢的法統(tǒng),則制作漢家禮樂制度,就將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光武于封禪之后不久,“初起明堂、靈堂、辟雍,及北郊兆域”*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下》,第84頁。,就可以視為他對“制禮樂”一事的回應(yīng)與肯定??上Т耸虏胚^一年,光武帝駕崩,“制禮樂”的任務(wù)因此就落在了明帝與章帝的頭上。甘忠可等人造來藉以表明“九世”改制效果的讖語,如“赤九會昌,十世以光,十一以興”,“圖出代,九天開明,受用嗣興,十代以光”等,此時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它既賦予明帝、章帝以制禮樂的合法性,且再次重申此事難以回避。明帝與章帝的制禮作樂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的。漢明帝初即位,即因圖讖而改樂?!逗鬂h書·曹褒傳》載:
顯宗即位,(曹)充上言:“漢再受命,仍有封禪之事,而禮樂崩闕,不可為后嗣法。五帝不相沿樂,三王不相襲禮,大漢當自制禮,以示百世。”帝問:“制禮樂云何?”充曰:“《河圖括地象》曰:‘有漢世禮樂文雅出?!渡袝I機鈐》曰:‘有帝漢出,德洽作樂,名予?!钡凵浦略t曰:“今且改太樂官曰太予樂,歌詩曲操,以俟君子?!?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三十五《曹褒傳》,第1201頁。
曹充所謂“五帝不相沿樂,三王不相襲禮,大漢當自制禮,以示百世”云云,在思想理路上與王莽之復古改制相反,而與西漢后期的“更受命”派相同,應(yīng)該是受“赤九”諸讖的影響。這也就表明,明帝接納曹充的建議因圖讖而改樂,屬于“更受命”而立新制的舉措,而非復古改制的行為。
明帝在位期間,在禮樂制度上有諸多創(chuàng)舉?!逗鬂h書·東平憲王蒼傳》言明帝之時,“四方無虞,蒼以為天下化平,宜修禮樂,乃與公卿共議定南北郊冠冕車服制度,及光武廟登歌八佾舞數(shù)”*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傳》,第1433頁。。又據(jù)《續(xù)漢書·禮儀志上》:“明帝永平二年三月,上始帥群臣躬養(yǎng)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禮??ぁ⒖h、道行鄉(xiāng)飲酒于學校,皆祀圣師周公、孔子,牲以犬。于是七郊禮樂三雍之義備矣?!?司馬彪撰,劉昭注補:《后漢書志》第四《禮儀志上》,《后漢書》,第3108頁??芍獤|漢的郊祀制度、輿服制度、廟樂制度等皆創(chuàng)于明帝之時。這些禮樂制度,都有顯著的新制特色,而不是對古制簡單的承襲,有些制度甚至還完全違背古制。這從冕服制度和上陵制度之中,即可察知。
據(jù)此可知,東漢的墓祭上陵之禮,創(chuàng)自明帝,而這種制度是完全違背古禮所謂“不祭墓”的大原則的。以上兩事足以說明,明帝的制禮作樂,實際上并非王莽復古改制思潮的流波,而是西漢“更受命”以立新制的回響。這種回響能出現(xiàn),“赤九”讖無疑起到了牽線搭橋的作用。
雖然創(chuàng)舉頗多,但明帝并未完成制禮作樂的任務(wù)。制禮作樂的未竟事業(yè)因此又歸“十一世”章帝。《河圖》云“赤九世會昌,十世以光,十一以興”,圖讖所述止于“十一世”而已,能不能完成制禮作樂,就看且似乎也只能看章帝了。漢章帝深知此點。他在元和二年(85)二月甲寅下詔頒布四分歷時曰:
朕聞古先圣王,先天而天不違,后天而奉天時?!逗訄D》曰:“赤九會昌,十世以光,十一以興。”又曰:“九名之世,帝行德,封刻政?!彪抟圆坏?,奉承大業(yè),夙夜祗畏,不敢荒寧。予末小子,托在于數(shù)終,曷以續(xù)興,崇弘祖宗,拯濟元元?《尚書琁璣鈐》曰:“述堯世,放唐文?!薄兜勖灐吩唬骸绊槇蚩嫉拢}期立象?!鼻胰?、五步驟,優(yōu)劣殊軌,況乎頑陋,無以克堪,雖欲從之,未由也已。每見圖書,中心恧焉。*司馬彪撰,劉昭注補:《后漢書志》第一《律歷志上》,《后漢書》,第3026頁。
章帝對于自己“托于數(shù)終”,擔負“續(xù)興”之責,既感到誠惶誠恐,又覺得時不我待。他對制禮作樂,建立漢家制度,內(nèi)心顯然是頗為著急的。以叔孫通自期的博士曹褒察覺到了這點,遂即上書建議章帝“宜定文制,著成漢禮,丕顯祖宗圣德之美”。這個建議不久即得到了章帝的呼應(yīng)。元和三年(86),章帝下詔曰:“漢遭秦余,禮壞樂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觀省,有知其說者,各盡所能?!?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三十五《曹褒傳》,第1202頁。遂有章帝專命曹褒撰集《漢禮》一事,章帝力圖在乃祖乃父的基礎(chǔ)上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yè),最終全面確立漢家禮樂制度*曹褒撰《漢禮》,是在叔孫通《漢儀》的基礎(chǔ)上,“依準經(jīng)典,雜以《五經(jīng)》讖記之文,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兇終始制度”。則其內(nèi)容主要在冠、婚、吉、兇等社會禮儀制度上,并未修訂光武帝、明帝所創(chuàng)設(shè)的的宗廟、郊祀、公卿冕服等國家典制。因此,章帝命曹褒撰禮,不是否定光武帝、明帝的改制,而是他力圖在其祖其父的基礎(chǔ)上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yè),最終全面確立漢家禮樂制度。。
制禮作樂的目標,章帝最終還是未能完成。曹褒雖然撰成《漢禮》并將其奏上,但章帝還沒來得及頒布施行,就很快駕崩了*曹褒獻《禮》時間在章和元年(87)十二月,而章帝崩于章和二年(88)二月。。章帝之死,對無意于禮樂之事的大臣而言,可能恰好是個解脫。這從和帝初年太尉張酺、尚書張敏等人打壓曹褒一事就可看出*《資治通鑒》系此事于和帝永元五年(93)。。史載,“太尉張酺、尚書張敏等奏褒擅制《漢禮》,破亂圣術(shù),宜加刑誅”。醉翁之意不在酒,懲處曹褒僅是表象,當政大臣實質(zhì)上想通過此舉來達成其調(diào)整朝廷政治目標的意圖。其結(jié)果是,“帝雖寢奏,而《漢禮》遂不行”*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三十五《曹褒傳》,第1203頁。。東漢朝廷的政治目標因此而發(fā)生重大轉(zhuǎn)變,不再以制禮作樂為方向。此后,亦有人言“制禮樂”之事,如張奮曾于永元十三年(101)上疏和帝言“漢當改制作樂,圖書著明。王者化定制禮,功成作樂”云云*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三十五《張純傳》,第1199頁。,但它已不再能引起皇帝的興趣,難以發(fā)揮作用。
東漢前期的制禮作樂,光武發(fā)其端,明帝繼其踵,章帝欲竟其功,背后都有“赤九”讖的推動。這一讖語在章帝以前能發(fā)揮魔力,而在和帝以降不能決定朝廷政治的目標,是歷史條件使然。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經(jīng)過光武、明、章的統(tǒng)治,東漢政權(quán)的合法性已經(jīng)穩(wěn)固,圖讖對東漢朝廷的壓力減小,君臣開始能從容應(yīng)對圖讖問題。另一方面,“制禮作樂”能否成為政治目標,決定因素還是實際政治狀況。光武、明帝之時,頗有中興氣象,“制禮作樂”還能獲得士人的支持。和帝以后,政治衰亂之相已著,這種政治目標很自然就被拋棄了。至于章帝,王夫之《讀通鑒論》言:“西漢之衰自元帝始,未盡然也;東漢之衰自章帝始,人莫之察也?!?王夫之著,舒士彥整理:《讀通鑒論》卷七《章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71頁。又曰:“柄下移而外戚宦寺怙恩以逞,和、安二帝無成帝之淫昏,而漢終不振,章帝之失,豈在元帝之下哉?”*王夫之著,舒士彥整理:《讀通鑒論》卷七《章帝》,第172頁。這或許能解釋章帝的制禮作樂何以只能靠圖讖來推動而難以尋取士人廣泛支持。東漢的制禮作樂,本來缺乏堅實的社會基礎(chǔ),主要是靠“赤九”讖的推動,屬于先天不足,所以當政治現(xiàn)實稍有不濟,后天一旦乏力,它自然就難以為繼。從這個層面來看,東漢前期的制禮作樂,實際上不過是西漢改制運動的回光返照而已。
“赤九”讖能具有這種罕見影響,是兩漢之際的特殊歷史背景造成的。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以西漢以來的改制思潮為前提,以兩漢之際士民普遍相信天命神示的社會心理為基礎(chǔ),以兩漢之際的特殊政治背景為條件。甘忠可等人編造“赤九”讖,本意即是勸說漢成帝能效法漢武帝,舉行封禪改制,以挽救漢家頹局,進而致太平。沒有西漢前期改制策略作借鑒,“赤九”讖未必出現(xiàn)。而“赤九”讖能夠發(fā)揮蠱惑效果,又與兩漢之際神秘思想盛行密切相關(guān)。沒有這個基礎(chǔ),“赤九”讖難以傳播,更難以產(chǎn)生影響。最關(guān)鍵的是兩漢之際的特殊政治背景。王莽篡漢之前,西漢政權(quán)猶未激起太大規(guī)模的民變,說明它并未徹底喪失民眾基礎(chǔ)。而王莽代漢又是以和平禪讓的方式實現(xiàn)的,它主要是通過政治手段而不是軍事手段,西漢宗室仍有頗為強大的政治影響。新莽末年的“人心思漢”局面以及隨之而來的劉氏復興,其所以能出現(xiàn),原因即在此?!俺嗑拧弊從馨l(fā)揮實際作用,無疑要以此為條件。沒有這個條件,談不上劉氏復興,“赤九”讖對東漢政治的影響自然就無從談起了。
“制禮樂”是“赤九”讖的核心內(nèi)容,它反映的是西漢士人試圖建立漢家新制的愿望。這種愿望與復古改制本質(zhì)上是類似的,都源自對秦制的深切不滿,都旨在與秦制徹底決裂。兩者的區(qū)別主要在于方向的選擇上,促因則在于實際的政治狀況。以昭宣為界,西漢前期政治清明,士人對漢家政權(quán)抱有期望和信心,所以立漢家新制的思想占據(jù)主流,而西漢后期,士人對漢家政權(quán)缺乏信心,遂不講立新,而求“復古更化”,這種思潮最后造就了王莽的“奉天法古”。不過,即使在陷入困局的西漢后期,仍有部分士人對建立漢家新制懷有期望,是以有“赤精子之讖”也即“赤九”讖的出現(xiàn)。這些讖語雖未能改變西漢后期的政治路線,但在光武中興之后,發(fā)揮了巨大影響。東漢前期又重新確立了建立漢家禮樂制度的政治目標。直到和帝初年,這種政治目標才被改變。而自此之后,東漢士人以修補彌縫為務(wù),鮮有言全面改制者??梢哉f,漢代的改制運動,發(fā)端于漢文帝,歸結(jié)于漢章帝,其以創(chuàng)立漢家禮樂制度的追求為始,亦以創(chuàng)立漢家禮樂制度的追求為終,但始終都未能實現(xiàn)。
附識:本文在修改過程中,曾得到劉澤華先生的鼓勵與指導,謹此感謝和懷念已故的劉澤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