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海門市人民醫(yī)院心內科十三病區(qū),江蘇 南通 226100)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指靜脈血液在下肢深靜脈內凝結成栓。近年來,DVT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有研究表明,DVT的發(fā)病原因與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瘀滯、血液回流受阻等有關[1]。該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一側肢體突然腫脹或疼痛。該病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使其出現下肢水腫、繼發(fā)性靜脈曲張、皮炎、淤滯性潰瘍等嚴重的并發(fā)癥。目前,臨床上常采用尿激酶對DVT患者進行溶栓治療。本文主要探討用不同劑量的尿激酶對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進行溶栓治療的臨床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間在海門市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接受治療的30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將這3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其中,對照組患者有18例,試驗組患者有12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0例,女8例;其年齡為25~86歲,平均年齡為(56.29±5.84)歲。在試驗組患者中,有男7例,女5例;其年齡為27~83歲,平均年齡為(55.14±5.1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符合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2)患者近1個月內未發(fā)生過不明原因的皮下出血。3)患者的血小板計數正常。4)患者近期未使用過抗凝藥物。5)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抗感染治療??垢腥局委煹姆椒ㄊ牵簩?g的頭孢地嗪加入到100ml的生理鹽水中,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2次/d。在此基礎上,為對照組患者使用50萬U的尿激酶進行治療。將10萬U的尿激酶加入到10ml的生理鹽水中,并以5ml/h的速度為患者進行泵注,共泵注5次。每次泵注完成后,使用500ml的生理鹽水對加壓袋進行高壓沖洗,滴速為140~160滴/min,共沖洗4次。為試驗組患者使用30萬U的尿激酶進行治療。將10萬U的尿激酶加入到10ml的生理鹽水中,以5ml/h的速度為患者進行泵注,共泵注3次。每次泵注完成后,使用500ml的生理鹽水對加壓袋進行高壓灌沖,滴速為140~160滴/min,共沖洗2次。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4天。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1周后、治療2周后其溶栓的成功率及皮下出血的發(fā)生率。溶栓成功需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患者的患側下肢無疼痛或無腫脹。2)進行下肢靜脈造影檢查的結果顯示,患者無血栓,其下肢血管通暢。皮下出血的判定標準是:1)患者的全身或下肢出現≥3cm×3cm的青紫或瘀斑。2)患者的穿刺點(深靜脈濾器植入穿刺處、溶栓導管穿刺處、覆蓋或包扎敷料處)滲血。
使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1周后,對照組患者溶栓的成功率為11.11%,其皮下出血的發(fā)生率為27.78%;試驗組患者溶栓的成功率及其皮下出血的發(fā)生率均為0.00%。對照組患者溶栓的成功率高于試驗組患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皮下出血的發(fā)生率高于試驗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對照組患者溶栓的成功率為88.89%,其皮下出血的發(fā)生率為61.11%;試驗組患者溶栓的成功率為91.67%,其皮下出血的發(fā)生率為8.33%。試驗組患者溶栓的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皮下出血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1周后、治療2周后其溶栓成功率及皮下出血發(fā)生率的比較[n(%)]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目前,臨床上常采用溶栓療法、抗凝療法及取栓術對DVT患者進行治療。臨床實踐證實,對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進行溶栓治療能夠加速血栓的溶解,有效地降低患者血管壁的通透性。有研究表明,對DVT患者進行溶栓治療能夠有效地抑制其血栓靜脈壁的炎性反應。尿激酶是一種常用的溶栓劑。該藥易引發(fā)DVT患者發(fā)生皮下出血。有研究表明,皮下出血與尿激酶的使用劑量密切相關[2-4]。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1周后,對照組患者皮下出血的發(fā)生率高于試驗組患者。治療2周后,試驗組患者皮下出血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這說明,與使用50萬U的尿激酶相比,使用30萬U的尿激酶對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進行溶栓治療的效果更好,能夠有效地降低其皮下出血的發(fā)生率,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