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冬黎
【內(nèi)容摘要】本文擬從文本的故事發(fā)展脈絡(luò)以及豐富的細(xì)節(jié)描寫出發(fā),體會作者木心童年時微妙的心理狀態(tài),欣賞作者童年生活的意趣,同時探析暮年之人回憶過往之時透露出的濃濃的禪意。
【關(guān)鍵詞】木心 夗 禪意 童年
《童年隨之而去》表面上看全都是愜意的輕描淡寫,其中卻埋藏著濃濃的禪意,這確是一個閱盡滄桑后的老者所言。只不過大道至簡,大言若輕,越是富含深意的言語,看上去越是漫不經(jīng)心。整篇文章在淺淺地述事,同時深深地敘理,除此之外,文字底下竟然還有些許對童年的自己的調(diào)侃——當(dāng)然,這種調(diào)侃是不乏認(rèn)真的。
題目中的“之”指的是那只夗,這只夗雖說在母親話中是只為高僧所持有,但是有心人也知是母親恭維(含尊重意味的)大師之語。說是名物,其實根本不算貴重。
作者珍視夗,是因為這只夗中蘊(yùn)涵著老法師的重視和母親對我吟詩誦詞的贊許,相對于作者之前一肚子的冤屈,這種贊許給予作者莫大的幸福感。他的冤屈來自于私塾先生的否定,否定了他的吟風(fēng)弄月,否定了他的天真叛逆,否定了他的自由爛漫,終歸也否定了他的玩心。
現(xiàn)在,在外面,沒有了古板的認(rèn)讀和訓(xùn)斥,他可以玩了。所以,玩心大起,曾經(jīng)的心理缺憾導(dǎo)致自己無比重視這只夗。忘帶這只夗,因為玩心,就必須重新?lián)碛?,可也因為玩心,拿夗舀水,然后夗沉入了湖底?/p>
事情敘述到此,一種禪意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夗由玩而得,由玩而若失,又由玩而確失,原來“得”“失”的源頭,本為一體。作者不過是想借著童年的這件事,討論“得”與“失”的認(rèn)知。
木心在文中調(diào)侃自己是“頑石”,也是把自己當(dāng)半個賈寶玉了。雖然玩心大,但是他卻有他慣有的質(zhì)疑,即使在得夗時,他便忘了“為何庵中住的是男子”的疑問,而夗究竟是越窯還是柴窯也已不重要了。
他的質(zhì)疑就是那一句“什么意思?”這是他生命中沒有碰觸過的事情。在此之前,他無非也就是在小事上用點(diǎn)心思,一句詩要不要被肯定,一只夗要不要揣在懷里,一片沙灘要不要去玩,一陣暖涼的風(fēng)要不要讓母親和自己在一起,這些事情每個都比天大,但每個都以極快的速度被遺忘。
孩子,終究是沒有常性的。
如果真喜歡,怎么會把夗落在庵里?如果真想要,怎么會被沙灘上的新玩意吸引了注意?如果真在意,又怎么會在湖中舀水隨意潑去?還可以問一句:既然這個夗這么重要,又為何連等待的耐心也沒有,從而生出懊悔之意?
母親的話,如若細(xì)究,要按照“失”—“得”—“失”來洞明:第一次“失”,只是不在自己手中,但東西實實在在地躺在庵里;東西“得”來時,又是上山下山,百般不易;再一次“失”,卻是隨手扔去。由此可知:沒在自己手中的(沒被自己占有的)未必是真的失去的;好不容易得來的卻是容易失去的;自己失去的(如果沒碎)或許是別人得到的;(如果碎了)就是永遠(yuǎn)的失去了,但這種事情卻是常見的。
所以說,“得”的反面便是“失”么?不盡然。所“得”所“失”并非黑白對立,你以為的“得”其實未必是真的“得”,或許你的“得”便是別人的“失”,或許你“得”的一面便是你“失”的另一面,或許對自己“得”而沾沾自喜時,“失”其實要伺機(jī)而出了:這些便是文中所透露的另一種禪意了。
更何況,你是要“得”到一個東西,還是只需要“得”這種感覺。
一個十歲的孩子,說一句“雨過天清,者般顏色”,母親回應(yīng)了一句“對的”,他便將一種幸福感移就到了物上。那個夗的存在騙了作者,誆了讀者,唯獨(dú)母親是清醒著的。只有她知道作者只是需要“得”的感覺,而那個夗,恰好在那里,“得”的感覺便附著在了那里。所以,要想忘掉“得”的感覺,就得讓那個東西“得”回作者的手里。母親是懂禪的,她掐住了作者的命門,明白自己的孩子正在“我執(zhí)”里掙扎。
不消說,木心的母親應(yīng)是個大家閨秀,她的素養(yǎng)足以讓她能在短時間內(nèi)一眼洞穿作者的心思,或者說,一直也知道他的心思。
作者遺傳到了母親的聰慧,雖然玩心大,也有頑心,并且,孩童無常性,但畢竟他是簡單的。
這種簡單在后來匯集在了他的很多文字中,講完這篇文章,四班學(xué)生拿他的《從前慢》一詩來讀,說其中滿是蒼涼和壓抑。我對他說,這是對的。因為他是冷的。而他的冷就在于把復(fù)雜的溫?zé)嶙兂闪撕唵蔚纳n涼。簡單的話,簡單的豆?jié){,簡單的日光,簡單的愛情,就像那鎖與鑰匙一樣,一開一合,事情就這么完成了——是的,這就足夠了,難道還需要更多的別的什么嗎?
但是,這首詩的簡單是模仿的,是成年的木心對孩童的木心的模仿。孩童時那透徹的冷冷的簡單,才讓他注意新意,討厭陳舊,才讓他直面心曲,蘸水寫“逃”,才讓他的心緒自由,戀與忘在一剎那間置換;才讓他得以對自己發(fā)問,在十歲時思考母親輕喟之下的用意。
母親的話理解了,他的簡單就變成復(fù)雜了,他一生的悲歡離合便融到文章去了。只不過這么一融,文末便墜墜起來,壓得人喘不過氣,短短幾句話,將一切碎掉的失去的永不回頭的事物、歲月、時光在讀者面前輕掠而過,貌似云淡風(fēng)輕,卻讓人清楚地看到了作者心上的烙痕——在夗浮氽后聽懂母親的話時,他便失去了兒童的心緒和印記,他迅速地長大、成熟,缺了蒙昧,失了混沌,知了是非,明了界限,童年就此遠(yuǎn)遠(yuǎn)離去。
往事歷歷,如是我聞。
【參考書目】
[1] 木心. 哥倫比亞的倒影[M]. 廣西: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3.
[2] 許榮哲. 小說課(壹)[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 陳丹青. 我們這個時代的怕與愛[M]. 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天津市新華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