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鳳喬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深入改革,教育部明確提出了要加強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生物要以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為基本原則內(nèi)容。其中,科學探究是指學生利用猜想、設計、推斷等方法對某種生物觀點進行實驗操作,以便驗證理論知識的真實與否。所以,如何高效地展開實驗教學活動就成了教師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
關鍵詞:生本模式;高中生物;實驗教學
實驗作為高中生物課程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之一,其不僅可以夯實學生的學科知識,同時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研究精神和態(tài)度。但是,縱觀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筆者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在操作實驗時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選錯實驗材料、與他人竊竊私語、不及時清洗實驗器材等,其都值得教師關注,之所以會出現(xiàn)以上問題有兩點原因:第一,學生沒有完全參與進實驗課堂中;第二,學生的實驗觀念比較欠缺。生本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教學策略,教師在實驗的過程中以引導為原則,旨在通過喚醒學生潛在的生命力而使他們投入全身心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樹立學生理性的實驗理念,并激發(fā)他們展開實驗探究活動的激情。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部分教師在講解具體的實驗操作時,會直接導入將要傳授的知識內(nèi)容,不給學生預留一定的思考空間,這樣不僅會讓學生無法及時跟上教師的步伐,同時還會讓他們陷入被動的狀態(tài)中,長此以往也就失去了學習的樂趣。生本模式的第一步是創(chuàng)設形象化和生動化的實驗情境,通過教師潛移默化的引導方式讓學生展開自主思考,以便為他們合作探究的高效率做好鋪墊。
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實驗除了需要讓學生說明DNA和RNA在結(jié)構(gòu)上的不同之外,還要讓他們學會使用顯微鏡的方法,如果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該如何利用顯微鏡工具探究DNA和RNA的異同點,那么他們就會形成僵化的思維模式,無法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
首先,筆者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了形象生動的DNA和RNA細胞視頻,其通過可視化和具體化的鏡頭畫面讓學生了解到兩種類型細胞的細節(jié)內(nèi)容;其次,筆者提出層次化問題:同學們,通過觀看上述視頻中,你們能說一說DNA和RNA在你們眼中的印象嗎?兩者之間有什么異同呢?它們又有什么樣的功能呢?然后讓學生展開積極思考,并示意他們可以利用身邊的教材、教輔、課本等資料收集自己想要尋找的答案;最后,筆者鼓勵學生踴躍舉手發(fā)言,就DNA和RNA的觀點進行闡述,當所有人發(fā)完言之后,筆者則讓他們針對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特點進行大膽假設,并自主設計實驗來論證自己的想法,以便讓他們更好地感受生物實驗的樂趣和魅力,并學會如何利用顯微鏡探究實驗。
二、小組合學習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以往,部分教師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傳授知識,這樣不僅會讓學生陷入機械化的學習狀態(tài)中,同時還會限制他們的思路,自然而然也就不能發(fā)揮出實驗最大的功效價值。實驗不但可以檢驗理論的合理性和正確性,而且也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不能對實驗教學掉以輕心,應該將更多的實驗主導權(quán)和話語權(quán)全權(quán)交到學生手上,以此提高他們探究問題的能力。
在探究“環(huán)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時,筆者沒有操作一步實驗內(nèi)容,然后讓學生重復步驟來完成這節(jié)實驗課程的教學,而是先將學生分成3—5人的單位小組,并讓他們自行劃分組內(nèi)成員職責;其次,筆者利用PPT展示了光合作用發(fā)生的圖文形式,并向?qū)W生提出問題: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關鍵的新陳代謝過程,如果沒有光合作用為植物輸送營養(yǎng)物質(zhì),那么它們就會很快死亡,你們知道光合作用的強度受什么影響嗎?環(huán)境在其中起了什么樣的作用呢?然后讓各組針對上述問題展開實驗探究,筆者則不時地穿插進各組的討論中,但是沒有隨意地干擾學生的想法,而是在他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給予一定的指導;最后,各組就各自的探究思路、方案、論點等事項到講臺前進行闡述,其他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當所有人發(fā)完言之后,筆者再根據(jù)學生的論點進行補充和說明,以此深化學生的認知結(jié)構(gòu),加深他們的理解程度。
三、建立三位一體的評價機制
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中,教師只注重學生的成績分數(shù),而忽視他們的素質(zhì)能力培養(yǎng),尤其是實驗教學,部分教師只讓學生就實驗結(jié)果簡單地進行交流就算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這樣只會誤導學生產(chǎn)生實驗課程不重要的思想,其不僅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同時也不符合職業(yè)道德標準。實驗評價機制不能只局限在教師對學生的單一評價方式基礎上,還要在學生—學生、學生—教師之間建立多方位的互動關系,從而構(gòu)建教與學的動態(tài)聯(lián)系。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需要讓學生清楚土壤對淀粉或落葉的分解是因為土壤微生物的作用還是土壤的物理化學作用,筆者先讓學生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人數(shù)形式不作任何束縛,可以兩個人、三個人或者多個人等,各組就土壤微生物的分解實驗設計探究的過程,筆者則在學生座位中間不停地走動,這樣不僅可以掌握學生的實驗情況,同時還能給予他們一定的意見。當各組完成實驗之后,筆者讓學生就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各自的學習態(tài)度等版塊進行反饋,以便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自身學習情況。當臨下課時,筆者再抽出3-5分鐘時間讓學生就這節(jié)實驗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提出自己的看法,從而使得筆者及時改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以上就是筆者就生本模式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高效應用所作總結(jié)。當然,由于筆者能力有限,文中尚存欠缺之處,還望廣大同仁提出寶貴意見,以此督促筆者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zhì)、以身作則,從而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參考文獻:
[1] 吳藝.創(chuàng)新教育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運用.《考試周刊》[J],2015 (9) :144-145.
[2] 韓小浩.混合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分析.《吉林教育》[J],201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