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傳勇
作者按:在“隋唐演義”的故事中有一位好漢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憑借“三板斧”功夫?qū)医ㄆ婀Φ某桃Ы?。盡管只在夢中學會了三招斧法,但卻用這三板斧打敗眾多好手闖下個“混世魔王”的響亮名頭。可見雖只三板斧,但卻簡單、實用、有效。學習物理時我們也可借鑒程咬金的“三板斧”經(jīng)驗,歸納簡捷實用的套路提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初高中物理學的內(nèi)容無外乎“力、熱、聲、電、光”幾大部分,其中力學的學習首當其沖,之所以放在最前是有其深刻的科學性的。因為力學的學習能夠很好的培養(yǎng)學習者的物理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的建立對于物理學今后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學好力學,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但力學部分又是物理學的一大難點,尤其力學中的受力分析更是讓許多同學一頭霧水思維混亂,常因此畏懼物理學習。在此本人結(jié)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為大家總結(jié)一個簡單、有效的受力分析套路,姑且名為“程式三板斧受力分析法”。
程式三板斧受力分析法:
第一斧:明確對象、找準目標——受力對象(受力體)
第二斧:弄清物體所處運動狀態(tài)
第三斧:根據(jù)物體所處狀態(tài),運用牛頓運動定律進行受力分析。
下面分別予以闡述:
一、“第一斧”確立對象、找準目標(即明確受力體)
正如程咬金遇敵,首先高舉大斧,力劈華山,照著敵首就是一斧。這一斧著實厲害,那就是目標明確而精準。這種心無旁騖直擊要害的方法是解決問題、特別是復雜問題的關鍵。我們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常常會遇到相互關聯(lián)的多個物體,如果我們不能明確分析對象,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會陷入混亂。原則:分析受力一次只能確立一個受力對象,其他所有與之相關聯(lián)的物體都被定義為施力體。
例一:如圖一所示
我們分別可以:
(1)物塊A;(2)物塊B;
(3)A+B整體(A與B相對靜止需要時可看作一體);
為受力對象進行受力分析。
二、“第二斧”弄清物體所處運動狀態(tài)
許多同學在分析物體受力時常常忽略物體所處狀態(tài)(這些狀態(tài)有的是題設明確給出的,有的則是隱含在給定條件中需要我們?nèi)シ治雠袛嗟模?,在沒有搞清楚狀況的情況下就急于出手,結(jié)果只能是南轅北轍找不到方向。讓我們看看程咬金是如何使出第二招的吧,程式第二招:小鬼剔牙——掉轉(zhuǎn)斧頭用斧纂即斧柄尾攻擊對方面門。之所以使用此招是因為搞清楚了對手的狀態(tài),對方應對第一招力劈華山大多會舉起武器橫架當頭砍下的一斧,這樣正前方部位皆空,程咬金用斧柄尾順勢倒擊,正是預判出了敵人的狀態(tài),否則不知敵情胡亂出招又怎得要害?受力分析也是如此,只有弄清物體所處狀態(tài)才能運用牛頓運動定律來判斷物體受力情況。
例二:如圖二所示,重量為G的物體A處于斜面上(不受其他外力作用),試分析其受力情況。
分析:此題如果只有現(xiàn)在的題設條件我們將只能判斷物體受重力及斜面支持力作用,而無法判斷與斜面間的摩擦力,因為不知道物體所處狀態(tài),在不同的狀態(tài)下將會產(chǎn)生不同的摩擦力。下面我們分析幾種情況
(一)、A保持靜止狀態(tài)
根據(jù)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當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或者受平衡力作用時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我們推斷A物將受到平衡力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判斷出所受摩擦力方向應該沿斜面向上,為靜摩擦力,受力如圖三所示
(二)、勻速下滑
同樣我們根據(jù)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可判斷A物受平衡力作用,此時受斜面給它的滑動擦力方向如圖四所示
(三)、加速下滑
這種狀態(tài)又分兩種情況,不同的情況受力不同
第一種情況:斜面為光滑斜面
這種情況物塊A與斜面無摩擦力作用物體將在重力和斜面支持力的合力下做勻加速運動(牛頓第二定律)(圖五所示)
第二種情況:斜面為粗糙斜面
斜面粗糙,A與斜面有相對運動和擠壓,故此會產(chǎn)生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的滑動摩擦阻力,此時由于A物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大于所受滑動摩擦力故作加速下滑動。 (圖六所示)
綜上所述,對應不同的運動狀態(tài),物體的受力情況有很大差異,之所以如此在于力與運動是有關聯(lián)的: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只有弄清了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才能判斷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物體的受力情況。于是在前兩步的基礎上我們使出第三招殺手锏。
程咬金的殺手锏:掏耳朵,當對方用鐵板橋躲過第二招,兩馬錯蹬起身時,程咬金用斧橫掃,敵人大多被斬落馬下。對于一般的高手,前兩招可說是準備功夫,目的是為了這第三招的殺著。
同樣,我們確定對象、弄清物體的狀態(tài)最終是為了第三步——受力分析。
三、“第三斧”根據(jù)物體所處運動狀態(tài),運用牛頓運動定律進行受力分析。 要做好這一步必須充分理解牛頓運動三定律的內(nèi)涵。
牛頓第一定律: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或者受平衡力作用時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內(nèi)涵解析:此條件和結(jié)果互為因果可相互推證,當一個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將會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即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或者以原有的速度作直線運動,當受平衡力時亦然。在此有一個特例需要說明:如果物體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則在此方向上將保持原有運動狀態(tài)(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牛頓第二定律: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zhì)量成反比.
內(nèi)涵解析:牛頓第二定律闡述了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指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產(chǎn)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如果物體的運動速度發(fā)生改變,則必然是外力作用的結(jié)果。
牛頓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內(nèi)涵解析:此定律揭示了物體間的作用力總是相互的,這種相互的作用力具有同時性、同性性,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時產(chǎn)生同時消失且性質(zhì)相同。這對于我們分析受力時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參考作用。
下面我們用實例學習這三部曲分析法
例三:如圖七所示,A、B、C三個物塊疊放于水平地面,三者保持相對靜止,試分析在拉力F的作用下:A可分別處于 (1)勻速直線運動;(2)勻加速直線運動時,A、B、C的受力情況并判斷摩擦力的性質(zhì)。 (不計空氣阻力)
圖七所示 題設分析:
此題給出了A、B、C三者間保持相對靜止,則A、B、C三者運動狀態(tài)是相同的,知道A的狀態(tài)B、C狀態(tài)即確定。
但有一個隱含條件不清楚,ABC之間及A與地面間的摩擦力狀況不清楚,對此我們可根據(jù)運動狀態(tài)進行推斷。當A處于加速狀態(tài)時,A、B、C間依然能保持相對靜止則我們可推斷B和C將受到靜摩擦力作用;又根據(jù)A在F作用下可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推斷出A受到地面給它的滑動摩擦力作用。
解題思路:經(jīng)過上面的分析我們根據(jù)已有條件,按照“三板斧”的步驟,分別以A、B、C為目標對象進行受力分析。
在此我們遵循一個由簡到繁的原則按C、B、A的順序進行分析,因為C物塊受力最少,B次之。
例題解答:
(一)當A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時,B、C也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根據(jù)牛頓第一定律三者均受到平衡力作用。
物塊C受重力和B對C的支持力作用
物塊B受重力、C對B的壓力、A對B
的支持力作用
物塊A受重力、B對A的壓力、地面支F 持力、拉力F及地面給A的滑動摩擦(圖十所示)
(由于作勻速直線運動,ABC之間將不產(chǎn)生摩擦力)
錯誤思路一:當B、C隨A一起向右運動時,許多同學會覺得應該受到一向右的力而得出BC受靜摩擦力作用,其實我們可以C為例進行反證:假設C受B給它的向右的靜摩擦力作用,由于在水平方向無其他外力作用,則C在水平方向上將受非平衡力作用,其狀態(tài)將是加速向右運動而不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同樣由于BC間無靜摩擦力,AB間也無靜摩擦作用。另外我們也可通過ABC三者相對靜止皆作勻速直線運動,其間無相對運動及相對運動趨勢判斷ABC間無摩擦力。
錯誤思路二:A與C存在壓力和支持力作用。由于C處于A上方故認為C會壓迫A給A以壓力,而A似乎也在支撐C從而給C以支持力。
產(chǎn)生這個錯誤的原因在于沒有弄清壓力和支持力的概念。壓力和支持力屬彈力范疇,彈力發(fā)生在兩個相互接觸因擠壓發(fā)生形變的物體間,雖然C通過B而對A有影響,但由于AC無接觸并不產(chǎn)生彈力作用。
(二)當A在F作用下向右作勻加速運動時,B、C也同步作加速運動,豎直方向受力同(一),水平方向A、B、C受向右的凈合力產(chǎn)生加速度。
C受B施加的水平向右的靜摩擦力Fbc
B受C施加的水平向左的靜摩擦力Fcb
(Fbc的反作用力)及A施加的水平向右
的靜摩擦力Fab,F(xiàn)ab>Fcb.
A受B施加的靜摩擦力Fba(Fab
的反作力)、地面施加的滑動摩擦力Fa
及拉力F ,F(xiàn)>Fa+Fba
結(jié)束語:
程式三板斧簡潔實用,威力顯著。概因其洞察先機、攻其必救,其程序幾乎為命令式。但物理問題千變?nèi)f化,我們需要牢固掌握物理概念,深刻理解物理定律內(nèi)涵,綜合分析各種條件,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方能圓滿地解決問題。然事有難易、其理相通,簡明程序、把握正確的思路不失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圖九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