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玉
【摘要】一份“變味”的檢討書引發(fā)了我的思考。我為自己的沖動感到慚愧,為自己的武斷感到內(nèi)疚。第一,當沖突發(fā)生時,我完全忽略這里面有沒有“認知失調(diào)”。第二,在沖突發(fā)生時,我沒有去想,“問題”到底處在誰身上。作為老師,我們和學生相處的過程中,無論是我們自己有問題,還是學生有問題,都應(yīng)該以“我信息”為主,少用“你信息”。變“后發(fā)式教育”為“前置式教育”,防患于未然。
【關(guān)鍵詞】認知失調(diào) ;后發(fā)式教育;前置式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三年前,周一我開完例會,來到教室,還沒到下課吃飯時間,卻看到空蕩蕩的教室。通過投票,我找來“始作俑者”許同學,沒想到許同學大喊大叫說我冤枉了他。一氣之下,寫檢討,記錄下他的錯誤過程,交到德育處給處分。
最后,一份“變味”的檢討書交到我的桌上。許同學的檢討書滿紙都是控訴,控訴我對他的不信任和輕信盲從,控訴我沒有實際調(diào)查。后來,盛怒之下的我最終把許同學連同他的“變味”的檢討書送到了德育處。一場風波看似就這樣平息了。但時隔十幾天后,一個同學悄悄地告訴我,“老師,你錯怪許同學了”。其實,當時帶頭的是另有其人。只是,許同學經(jīng)常犯一些錯誤,再加上他是從窗戶跳出去的。所以,同學們自然而然就寫了他。我當時聽了為自己的沖動和武斷感到慚愧和內(nèi)疚,未經(jīng)過仔細考察就妄下斷言。至今,那個小男孩婆娑的淚眼還在我眼前閃耀。
靜下心來,我仔細思索,我和許同學的這個沖突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我犯了以下幾個錯誤。
一、當沖突發(fā)生時,我完全忽略這里面有沒有“認知失調(diào)”
人在沖動時,是最不冷靜的。第一反應(yīng)都應(yīng)該是別人的錯,然后就找出各種觀點來證明別人是錯誤的,自己是對的。這在心理學上叫“認知失調(diào)”。就是說當我們自認為自己做的事是合理的。當我們在主觀上支持某種觀點的時候,我們往往傾向于尋找那些能夠支持我們原來的觀點信息,而對于那些可能推翻我們原來的觀點的信息往往忽視掉。在這件事情中,我最大的錯誤就是沒考慮到同學們也有認識的偏差,太過于依賴群眾的力量,而缺乏調(diào)查。冤假錯案就這樣產(chǎn)生了。實際上,如果只有“證實”而沒有“證偽”,是很難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而如果從“證偽”的角度看現(xiàn)象,從反面去質(zhì)疑,去思考,結(jié)論將會更加可靠。除了發(fā)現(xiàn)“確實如此”,也別忘了問“否則怎樣”。在這個事件中,如果我多問一個“如果不是許同學,怎么辦?”也許事情就會客觀公正多了。
二、在沖突發(fā)生時,我沒有去想“問題”到底處在誰身上
這里的“問題”有著特殊的含義:誰的內(nèi)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誰有不舒服的感覺,誰有情緒困擾,就說明誰有“問題”。許同學沒到飯點就提前去吃飯了,身為班主任的我看了心里不舒服,于是就打著教育的旗號,想“殺雞給猴看”,以儆效尤,于是槍打出頭鳥,打到許同學的身上了。是誰有“問題”呢?班主任!所有的懲罰、處罰、責罰的前提是有章可依。而在此之前,我忽視了對這方面的教育,沒有制定出詳細的規(guī)章制度,而一旦學生在常理無法判斷的情況下認識出現(xiàn)了偏差,做了錯事,第一要義是告知學生這件事不能做,做了有什么后果。幫他們樹立起正確的是非觀。而我卻盛怒湮沒了理性,沒有這么去做。
所以,問題不是問題,情緒才是問題,手段才是問題。那么,我們應(yīng)該怎么辦呢?
第一,班主任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緒,做一個有素養(yǎng)的人。
一是作為老師,我們和學生相處的過程中,無論是我們自己有問題,還是學生有問題,都應(yīng)該以“我信息”為主,少用“你信息”。“你信息”是指以“你”字開頭或者包含“你”字,以“你”字為導向,矛頭直指學生。而“我信息”則包含四個部分內(nèi)容:對錯誤行為的描述,二是說出自己的感受,三是表明這種行為對自己的影響,四是表明自己的立場。
描述錯誤行為就是對事情進行客觀的陳述,不摻雜任何主觀色彩。比如,某學生上課又睡覺了,我們可以這樣對他說,學校規(guī)定上課不能睡覺,今天你上課又睡覺了。接著,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剛才還在想,你是不是今天身體不舒服或者昨天晚上睡晚了。接著,再說出對自己的影響:我本來以為你是一個積極上進的學生,結(jié)果太令我失望了。最后說出自己的立場:我希望你下次上課不要睡覺了。我也相信上進的你能做到。
我們在不斷地運用“我信息”的過程中,你的負面情緒得到了消解。不良情緒在表述的過程中得到了釋放。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句指責,辱罵的言語,我相信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內(nèi)心一定受到了感染。有時候,“溫柔一刀”比“大棒”來得更有效。
第二,變“后發(fā)式教育”為“前置式教育”,防患于未然。
很多時候,我們的思維是后發(fā)思維。也就是說我們總是沿著問題的方向,往前走。例如,當有學生打架了,我們才找到他,苦口婆心地對他進行教育。對他講打架的危害,傷人傷己。對他進行所謂的情感教育,危險意識教育。甚至還會找出很多打架之后的解決方案。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在打架問題面前,我們班主任往往有些有心無力,因為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錯誤已經(jīng)鑄成。如果要解決,也是事后修補。這種“找方法”的思維就是往前走,是后發(fā)式。教育的方式也是一種“后發(fā)式教育”。如果我們思考:打架為什么會發(fā)生?(誠然,您可以用學生本性不好,脾氣比較暴躁來解釋。)打架發(fā)生之前我們班主任干什么去了。我們班主任不能只做“馬后炮”,做事后“諸葛亮”,更要防患于未然。將事情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比如,打架這件事,如果我們能在事先洞察哪些同學有暴力傾向,做事比較極端,經(jīng)常對他進行開導,也許打架就可以避免了。將思維的目光轉(zhuǎn)向之前,就是逆向思維,或者叫前置性思維。前置性思維將解決問題的發(fā)生因素作為研究點,規(guī)避發(fā)生的根源性可能,“前置式教育”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之道。
當然,解決班主任和學生沖突的方法千萬條,無論是哪一條,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