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發(fā)慧
如今醫(yī)師在實施神經阻滯時,多使用盲探式阻滯的方式,這種方法依靠穿刺針觸及神經時引發(fā)的異感來尋找神經。這種方法的弊端非常多,不僅成功率低而且很有可能損傷到患者血管和神經,從而造成嚴重的并發(fā)癥,危害患者的健康。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可以將彩超技術應用在神經阻滯定位上,在彩超作用下,可以觀察到穿刺針的路徑與麻醉藥物在患者體內的擴散情況,提高神經阻滯的成功率[1-5]。為了進一步評價其臨床應用效果和探討其應用價值,本文對112例計劃進行上肢手術的患者給予不同的神經阻滯方法進行分析,先報告如下。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112例計劃進行上肢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不同的治療方案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6例患者。其中,對照組男女患者的比例是28∶28,患者年齡在29~51歲,平均年齡為(39.23±5.16)歲,體質量在42~85 kg,平均體質量為(56.12±4.02)kg。觀察組男女患者的比例是29∶27,患者的年齡在27~50歲,平均年齡為(38.23±5.26)歲,體質量在41~83 kg,平均體質量為(53.12±4.76)kg。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體質量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并發(fā)癥情況[n(%)]
表2 兩組患者神經阻滯成功率對比[n(%)]
麻醉前半小時,向患者肌內注射0.1 g苯巴比妥和0.5 mg阿托品,監(jiān)測患者的血壓、脈搏、氧分壓以及心電圖等。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異感定位臂叢神經阻滯法,首先進行定位,找準患者的前中斜角肌以及位于兩者之間的肌間溝,確定穿刺點后進針,待針尖將異感引出時,回抽無血液和腦脊液,則此時給患者注射35 ml的1.5%普魯卡因和0.44%羅哌卡因的混合液,退針之后對患者注射的部位進行按摩。
觀察組采用彩超定位下臂叢神經阻滯法,探頭頻率4~10 MHz,患者采取平臥位,將高頻探頭放置在患者的鎖骨上窩,仔細掃查,觀察前中斜角肌以及其周圍軟組織,確定最佳的進針位置,使用7 G針進行穿刺,超聲下將穿刺針頭推近臂叢神經根,注射35 ml的1.5%普魯卡因和0.44%羅哌卡因的混合液,最后退針至中斜角的肌內側緣層,注射局麻藥到胸鎖乳突與上干間隙,直至間隙變寬,退針,對患者注射的部位進行按摩。
本次研究的數(shù)據(jù)使用SPSS 20.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 (±s)表示,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χ2檢驗,以百分比(%)表示,當P<0.05時,表示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者均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血管被穿刺針穿破、局麻藥中毒等并發(fā)癥,觀察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5.3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78%,兩組相比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采用彩超定位下臂叢神經阻滯法的觀察組的神經阻滯成功率為96.42%,而采用傳統(tǒng)異感定位臂叢神經阻滯法的對照組的神經阻滯成功率為69.64%,顯然,觀察組的神經阻滯成功率要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2。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是將局部麻醉藥注入臂叢神經干周圍使其所支配的區(qū)域產生神經傳導阻滯的麻醉方法稱為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是臨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適用于手、前臂、上臂及肩部各種手術。上肢予以臂叢神經阻滯手術對麻醉的要求高,進行麻醉存在一定的困難[6-8]。常用的傳統(tǒng)異感定位臂叢神經阻滯法的弊端較多,無法將麻醉藥物注入到合理的位置,從而導致麻醉的時間以及鎮(zhèn)痛維持時間較短,而且該方法容易損傷到患者的血管和神經,對患者的健康造成損害[9-10]。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可以將彩超技術應用在神經阻滯定位上[11-12]。
為了評價分析臨床應用彩超定位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效果,特地進行了此次研究。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5.36%,低于對照組的26.78%,兩組比較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神經阻滯成功率為96.42%,高于對照組的69.64%。結果證明了與傳統(tǒng)異感定位臂叢神經阻滯法相比,彩超定位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彩超定位下對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更為容易,降低了操作難度,還可以顯著提高神經阻滯效果且具備較高的安全性,其麻醉效果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