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華 劉雯 杜文浩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興起并不斷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在近年來成為金融領域的一大熱門。P2P金融起源于歐美,如今在中國也迅速成長,呈現出交易規(guī)模日益擴大、影響范圍漸趨廣泛的發(fā)展態(tài)勢。然而我國獨特的互聯網市場環(huán)境也導致這些企業(yè)的發(fā)展前景良莠不齊,尤其是在企業(yè)將大學生群體當作目標市場之后。面向大學生的P2P金融服務在給大學生群體消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導致了諸如償還能力有限、風險承受能力弱等的問題。據此,文章將在分析面向大學生的P2P金融目前所面臨問題的基礎上,探討其可行的解決措施,對P2P金融服務校園模式做出創(chuàng)新性的探索。
[關鍵詞]P2P金融;校園信貸;適用性
[DOI]10.13939/j.cnki.zgse.2018.20.052
1 P2P金融服務校園發(fā)展現狀
P2P金融(Peer-to-Peer Lending)是指互聯網上的不同節(jié)點之間所發(fā)生的小額借貸交易(一般指個人),它起源于歐美,2007年正式進軍我國市場,由于其進入門檻較低,融資效率較高,在我國呈現出交易規(guī)模日益擴大、影響范圍漸趨廣泛的發(fā)展態(tài)勢,但是與此同時,由于我國獨特的互聯網金融生態(tài),P2P目前所面臨的信用風險與違約風險也是不可忽視的。而P2P校園網貸平臺與傳統(tǒng)P2P平臺之間也不完全相同,P2P校園網貸是專指面向在校大學生開展的貸款業(yè)務。一些學生可能會因為消費、創(chuàng)業(yè)、投資等活動缺乏資金,但是又不想向父母伸手要錢,只能通過借貸來獲取資金,他們會在P2P平臺上發(fā)布相關信息,投資人看到信息后會進行衡量并選擇自己信任的借款人,然后通過平臺完成借貸交易。
在互聯網消費模式影響力日益擴大的今天,大學生的消費欲望日益擴大,物質誘惑抵抗力不足,潛在的消費能力日益超過其收入水平,而P2P校園網貸平臺為高校學生的消費欲望提供了解決之法。但由于進入門檻較低以及監(jiān)管制度的不完善,在利益的驅使下,部分不良平臺進入市場,校園欺詐、高額利息等不良貸款模式屢見不鮮。而隨著不良貸款問題的曝光,社會公眾對于校園貸已是談“貸”色變,堅持一刀砍校園貸的聲音越發(fā)熱烈,更是在去年有關負責人反復強調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fā)放貸款。我們認為完全否定校園貸的存在價值也是不科學的,校園貸由于其受眾的獨特性,融資效率和違約風險都遠低于社會貸款,仍有不可替代之處,因此這里我們想要探討一下P2P的校園適用性。
2 大學生信貸消費市場的現狀調查與解析
本次調查主要針對在校大學生,學校所在地涉及江蘇省、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湖北省等多個省份,數據來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調查的數據中顯示,比較了解網絡貸款的學生只有16.48%,有超過一半的被調研學生從來沒有了解過,在這部分學生里有18.31%的學生表示愿意了解。因此大部分的大學生其實是不了解網貸的,調研顯示,有35.2%的大學生表示不會考慮使用網貸,排名第一的原因是風險太大,同時還有32.56%的人認為行業(yè)不是很靠譜,還要43.58%的大學生表示不習慣使用網貸。大學生作為貸款方,最關注的是行業(yè)風險卻不是利率,這表明他們不僅對P2P行業(yè)不了解,而且對于整個貸款領域都不是很了解,甚至他們對網絡貸款有一點抵觸心理,并不是很放心使用甚至不愿了解這種更為方便、有效的資金獲取方式。與此同時,還有另外一個問題:父母支持與否?眾所周知,大學生一般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所以在網貸過程中可能還需要父母的支持還款。調研顯示只有9%的大學生表示父母會支持自己使用網絡貸款,而有24%的大學生表示家長會反對,有67%的大學生表示不太清楚家長的態(tài)度,由此看出學生父母的態(tài)度并不積極。這大概還需要對學生及其父母加強P2P的內容介紹,增加P2P產品的知名度。
從上面的數據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大學生對網絡貸款的認可度較低,有一個原因是網絡貸款供給較難匹配大學生資金需求。首先,對使用過網絡貸款的大學生進行調研,天貓分期、支付寶花唄、東京白條等與網絡購物相關的貸款產品是他們的最多的選擇,而選擇P2P網絡貸款的大學生只有兩成。大學生需求資金主要用于消費,這些互聯網金融產品針對性強、方便快捷、成本低,是P2P貸款產品欠缺的地方。其次,在針對P2P貸款的調研中,大學生偏好期限短、利率低、額度高的產品,符合他們要求的貸款,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大學生的內在需求與現實供給不相符。
大學生雖然已經成年,但還是會因為不懂得規(guī)劃、無良好的自制能力以及攀比等原因花費巨大,從而導致借款金額遠遠超過其承受范圍之內。在調查中發(fā)現存在學生在上一次消費貸款沒有還完的情況下還進行高額的消費,所以P2P網貸平臺還需要確定適合的額度,來降低未來違約風險發(fā)生的可能。
3 校園P2P新模式的發(fā)展建議
3.1 宣傳突出校園貸借貸雙方獨特性
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對P2P校園網貸平臺缺乏了解,因此,P2P校園貸款平臺可以加強定向宣傳,在大學校園里設立站點。普及網絡貸款的相關基礎知識,增加大家對網絡貸款的了解,消除大學生的抵觸心理。同時宣傳如何識別正規(guī)的貸款機構,避免上當受騙,對行業(yè)產生懷疑。
調查結果顯示,在有平臺運行機制完備和真實信息有保障的情況下,超過50%的大學生表示愿意通過P2P校園網貸平臺將多余的資金借給同校同學。投資者和借款人之間的特殊關系,讓借款學生在滿足自己資金需求的同時也可以找到更好的發(fā)展自己的機會,為還款提供了保障。由于其主要針對校內學生與畢業(yè)校友、校內老師,這種身份的特殊可以規(guī)避傳統(tǒng)P2P所面對的信用風險高、借貸雙方信息安全缺乏保障等缺點。
3.2 確定合適的借款額度
大學生雖然已經成年,但還是會因為不懂得規(guī)劃、無良好的自制能力以及攀比等原因花費巨大,從而導致借款金額遠遠超過其承受范圍之內。在調查中發(fā)現是存在學生在上一次消費貸款沒有還完的情況下還進行高額的消費,所以P2P網貸平臺還需要確定適合的額度。
目前,P2P金融服務平臺的校園業(yè)務板塊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在校學生風險承擔能力較弱、償還能力十分有限,據此,我們假設高校建立有畢業(yè)生薪資水平數據庫,同時,根據該學生的GPA以及課外表現等相關指標進行匹配,通過大量數據來計算該學生畢業(yè)k年內的預期薪資,該預期薪資乘上一個既定比例就是投資者的預期投資回報,也就是對于未來現金流的預期,在此我們用折現現金流法計算借貸學生每月需要償還的薪資比例。
舉例:假設借款人是大學一年級學生,向P2P平臺借款60000元,計劃畢業(yè)三年后(以畢業(yè)就參加工作為前提)還清這筆借款。預期借款學生工作三年內每年的年薪分別為:120000元、180000元、250000元,投資者期待的年化預期收益率為8%,需償還的薪資比例為x%,假設平臺及第三方支付平臺等所收取的服務費總和比率為5%,設資金的無風險利率為6%。計算過程如下:
求出x%為16.17%,也就是說,這位學生的每年年薪中有16.17%的部分要用來償還這筆貸款;這個值的意義在于判斷償還薪資比例是否恰當,以及評估貸款數額是否合理;該借款學生是否能夠承擔還款負擔,從而評估這筆貸款違約風險大小進行合理控制,如果這一比例過大,則要考慮減少貸款額或者不予發(fā)放貸款;反之如果比例恰當則可以順利發(fā)放。
3.3 完善信用認證+規(guī)范流程
對于P2P金融服務平臺擴展其校園業(yè)務板塊,其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要完善其信用認證機制,校園貸最大的優(yōu)點就在于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其所面臨個人信用風險以及道德風險較低,但是與此同時其償還能力存在較大的未知性,從而違約風險較高。因此,在通過基本信息認證之后,其可以增加線下二次認證。在借款人和投資者完成了線上的初步認證后,可以由雙方再約定一次線下認證,在面對面的交談中可以讓雙方都更了解對方的情況,以此來降低這次借貸中可能存在的風險。
同時其應當規(guī)范流程,避免虛假宣傳欺騙誘導等現象;高校學生處于象牙塔之中,絕大部分學生從未踏足社會,并不具備足夠的社會經驗,所以是存在一些“處心積慮”的P2P平臺,它們在向大學生群體推銷業(yè)務時,會抓住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無良好的自制能力以及喜愛消費等特點,不將借款的真實風險告知,并且會對貸款利息、違約金、滯納金等收費項目的計算方式以及可能產生的額外金額等含糊其辭,并會在言語上誘導大學生進行借貸,致使某些大學生上當受騙,因此,P2P金融服務平臺在擴展其校園業(yè)務板塊時,應當做到公開透明,對貸款者信息的核查更加嚴格,降低出現不良貸款的可能性,而并非追求一時的利益。4結論
P2P金融如今的發(fā)展已經進入了繁榮狀態(tài),大學生的思維活躍,適應能力強,相對而言更能接受新鮮事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他們的消費觀和生活習慣已經不再像老一代人那樣。在消費領域,他們對于貸款消費的接受度也在逐年上升,故而P2P校園信貸業(yè)務擁有大量的需求和寬泛的市場。雖然通過分析調研可以得知目前校園借貸平臺還存在很多的有待完善之處,但總體來看發(fā)展前景依舊是巨大的。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由探索計劃項目“P2P金融及其校園適用性研究”(項目編號:ZT2017131)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戚家華(1998—),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劉雯(1996—),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杜文浩(1997—),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