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屹 萬曉惠
(中國輕工業(yè)陶瓷研究所 ,景德鎮(zhèn)市 ,333001)
在沒有照相術(shù)的年代,中國宮廷美術(shù)除了傳統(tǒng)上作為藝術(shù)品而存在之外,往往還擔負記錄當朝重大事件或?qū)m廷生活的功能,在耶穌會傳教士把西方繪畫技法引入清宮后,此功能被乾隆帝發(fā)揮。乾隆帝常常要求郎世寧和其他宮廷畫師把他當政的一些功績繪制下來,如記錄他武功的“平定西域戰(zhàn)圖”等;宣揚他威服四夷的“職貢圖”等,“職貢圖”是一類繪制外國使臣向中國皇帝朝貢的畫面。在1840年之前,中國皇帝通常自認是全世界的最高君主,而所有外邦至少在名義上也必須是自己的臣民。在中國皇帝看來,所有外國使節(jié)來華覲見皇帝都是藩屬國向宗主的朝貢。部分乾隆時期的御制瓷中的主題就是記錄外國使節(jié)朝貢的職貢圖。
景德鎮(zhèn)陶瓷館藏有一件此類 “職貢圖”題材的御制粉彩瓷《八蠻獻寶瓶》(圖1),瓶身繪制了一隊西洋使節(jié)來華朝貢畫面:十幾名身著十八世紀歐洲服飾的西洋人組成的隊伍由遠而近緩緩走來,顯然是一支 歐洲使團。他們攜帶著各種珍寶,有犀角、鹿角、珊瑚、珍稀植物、布匹、元寶等等。從畫面的景觀來推測,這可能是離承德避暑山莊不遠處。前方的城門口守候著準備接待他們的中國官員。與以往的“職貢圖”裝飾不同,從這件瓷瓶所繪的外國使團外成員外貌、衣著和規(guī)模,以及與瓷瓶生產(chǎn)年代來判斷,它所描繪或者說暗示的應該是著名英使馬噶爾尼(George Macartney)1793年的訪華事件。畫面還揉入了部分中國傳統(tǒng)的戲曲因素,有人騎著麒麟、白象。這種安排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畫工參照以往的類似題材,加以渲染并努力營造出他們所理解的外國貢使前來為乾隆皇帝祝壽的宏大場景;其次借用這些傳統(tǒng)的外藩朝貢場景和寶物的象征,可以突出這些英使的藩屬地位。臺北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件類似主題的御制瓷瓶,也是繪制眾多西洋人攜帶各種珍寶行進在朝貢的路途中,而且畫風更為寫實(圖1)。在御制瓷上反復出現(xiàn)的朝貢景象反映出乾隆帝內(nèi)心希望西洋人對天朝上國和自己權(quán)威的承認。然而,在這一主題表面的歡慶氣氛下面,隱藏著的中英兩大帝國的碰撞。
1793年,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多次要求和建議之下,英王命馬嘎爾尼以為乾隆帝慶祝83歲壽辰為名,率800多人的龐大使團出使中國,攜帶精心挑選的六百多箱展現(xiàn)英國科技力量的禮品,包括各種天文儀、機械軍艦模型、紡織品、鐘表、畫琺瑯工藝品,[1]其主要目的是希望通過此行與乾隆帝直接談判,改變廣一口通商的體制,擴大雙方貿(mào)易,以圖扭轉(zhuǎn)英國在華貿(mào)易中所處的不利地位。事實上,乾隆知道英國在當時世界的實力和重要性。當他得知英使前來賀壽,也非常高興,指示“該貢使航海遠來觀光上國,非緬甸、安南等處頻人貢者可比”,并命令沿海各督撫熱情接待,“務宜妥為照料,不可過于簡略,致為遠人所輕?!?一位英國船員記載道:“在伙食的供應上……我們所受的待遇不僅是優(yōu)渥的,而且是慷慨到極點。”[2]乾隆帝在1793年9月14日,于熱河行宮中接見馬嘎爾尼,馬嘎爾尼也向乾隆帝遞交了英王喬治三世致乾隆的信件和送上了禮品。
圖1 八蠻獻寶瓶 景德鎮(zhèn)陶瓷館藏 御制粉彩瓷 乾隆
圖2 職供圖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御制畫琺瑯瓷 乾隆
圖3 捏塑進寶圖瓷盤 景德鎮(zhèn)陶瓷館藏 御制粉彩瓷 乾隆
然而即便如此,學術(shù)界卻普遍認為馬噶爾尼這次訪華是失敗的,因為他此行的主要訴求,即加強雙邊貿(mào)易和在北京設立常駐大使,均被乾隆帝拒絕。而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中英雙方在英使是否須向乾隆帝行“雙膝三跪九叩首”禮發(fā)生激烈的爭執(zhí),觸怒了乾隆帝,致其冷待英使。關(guān)于英使最終是否向乾隆帝行“雙膝三跪九叩”禮,中英雙方在歷史上各有不同的表述。英方的記載多是馬噶爾尼絕不認同英國是中國的藩屬國,為了維護英王的尊嚴,選擇了單膝下跪;[3]而中方的記載卻出現(xiàn)英使最終還是向乾隆皇帝行了代表藩屬國的“雙膝三跪九叩”禮。[4]后來在1816年,由阿美士德(William Pitt Amherst)率領(lǐng)的第二個英國使團在準備覲見嘉慶帝時,中方聲稱馬嘎爾尼當年曾對乾隆行“雙膝三跪九叩”禮,要求英使仍照前例行此禮,[5]而英方則堅稱當年馬嘎爾尼只是單膝下跪,并拒絕叩頭,這導致英使被嘉慶帝驅(qū)逐出境,并為20多年后的鴉片戰(zhàn)爭埋下了伏筆。由于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影響如此深遠,而各種史料和檔案又多有矛盾之處,學術(shù)界對于馬嘎爾尼覲見時究竟有沒有行“雙膝三跪九叩”禮的爭議非常之多。[6]
另外一件藏于景德鎮(zhèn)陶瓷館的御制進寶小瓷盤(圖3)也許可以為探尋爭議的真相提供新的線索。此盤中心有一身著紅衣的西洋男子塑像,白褲黑靴、金發(fā)披肩、單腿下跪、雙手捧一花瓶,呈現(xiàn)出進獻寶物的姿態(tài);盤里亦有犀角,雙錢,珊瑚,金銀錠等朝貢象征物,底款書有“大清乾隆年制”。從人物的容貌、衣著和單膝下跪的姿態(tài)來判斷,這件作品記錄的當是馬嘎爾尼訪華覲見乾隆的場景。因為在乾隆朝和其之前的清代歷史,除了馬噶爾尼,沒有其他人有可能對大清皇帝行單膝下跪如此“不敬”的禮節(jié)。此瓷盤制作年限應為馬嘎爾尼使團回國后不久,當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至六十年(1795)之間,1795年乾隆帝便退位于其子颙琰。眾所周知,御制瓷的生產(chǎn)是在皇家內(nèi)務府直接、嚴格地管理下進行的,很多作品甚至是內(nèi)務府直接供稿定制。這件捏塑進寶瓷盤應是承乾隆意志,與前述兩件“職貢圖”主題瓶同一時期制作的,作為乾隆帝的重要政績的紀念物。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工匠絕無可能在沒有內(nèi)務府的命令下,敢于自行“設計”出如此不同尋常的情景,因此它所記錄的信息當是相對準確的,即馬噶爾尼確實是單膝向乾隆帝下跪。雖然無法確定乾隆帝為何允許以這種形式記錄下令他尷尬的場景,但無論如何,這件單膝下跪英使塑像的出現(xiàn),至少證明乾隆帝在這一事件保持了誠實。也許,此塑像反映了乾隆的復雜心態(tài):既為西方世界的海上霸主英國派使向自己祝壽感到驕傲,又有無法使其臣服的不快和無奈。
綜上所述,以上幾件乾隆時期的“職貢圖”主題御制瓷記錄了18世紀末中英兩大帝國的一次重大外交事件,見證了東西兩大帝國的碰撞。乾隆帝試圖用這些御制“職貢圖”瓷器來宣示傳統(tǒng)的華夷尊卑秩序,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自我陶醉中。同時,這些御制瓷也顯示了面對中國這個老大帝國,歐洲文明正隱隱以挑戰(zhàn)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
注釋
[1]這些禮品在職貢圖主題的瓷器上,就被傳統(tǒng)的藩屬國進貢中原王朝的物品替代。
[2]引自侯強,《馬戛爾尼使華期間中英雙方心態(tài)研究》, 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Vol.19, No.1,05.2003, p.75。
[3]據(jù)小斯當東記載,馬戛爾尼在覷見清帝時,行了單腿跪地禮。葉篤義譯,斯當東著《英使謁見乾隆紀實》,p.367。
[4]清廷官員在23年后接待英國阿美士德率領(lǐng)的使團時堅稱:“馬戛爾尼爵士每次勤見之時,皆有叩頭之舉,成例彰彰,殊不可改”。 朱杰勤譯《中外關(guān)系史譯叢》,p.182。
[5]同上。
[6]如秦國經(jīng)和王開璽的觀點是馬氏曾對乾隆行三跪九叩禮;劉家駒認為英使曾雙膝下跪;而普理查德 (Earl H. Pritchard) 和王曾才主張馬氏不曾下跪磕頭。詳見黃一農(nóng),《印象與真相清朝中英兩國的覲禮之爭》,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七十八本,第一分,2007年3月,p.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