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雯
摘要: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是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背景下,將高校學生的黨建工作和網絡資源有效結合在一起,讓網絡的便捷性、互通性、多元性充分發(fā)揮作用,為學生黨建工作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務。利用互聯網構建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相關的信息平臺與渠道,開創(chuàng)新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新思路與新方法,是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創(chuàng)新密切相關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學生;黨建工作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高校校園網絡建設的不斷發(fā)展與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網絡黨建成了新形勢下發(fā)展迅速的黨建工作新方法和新渠道。對網絡技術的研究和把握,不但是學生黨建工作實踐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黨建工作不斷深入的內在要求。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將網絡資源與學生黨建工作有機結合,讓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在網絡化的信息平臺上有效地進行,是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創(chuàng)新的重要課題。
一、前言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互聯網+”行動計劃第一次由李克強總理提出?!盎ヂ摼W+”是當今時代下的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tài),在生產要素配置的過程中,互聯網可以有效地發(fā)揮優(yōu)化和集成作用。
在互聯網創(chuàng)新和應用的過程中,網絡成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校園網絡亞傳播圈已經在大學生中悄然興起。這主要是由于高校網絡的成熟性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滿足和幫助,以至于大學生對校園網絡形成了依賴。如今,校園網絡亞傳播圈已經成了大學生之間的信息傳播圈、知識文化圈、人際交往圈以及校園輿論圈。
因此,高?;鶎狱h組織應利用傳播媒介的變化,將傳統(tǒng)的學生黨建工作與互聯網相結合,有效推進對黨員的政治思想引導。
二、“互聯網+”模式下黨建工作的必要性
隨著網絡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領域的廣泛滲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也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虛擬世界已經成為一種無法脫離的生活環(huán)境和實踐領域。“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傳統(tǒng)的黨建工作造成巨大的沖擊,也暴露出傳統(tǒng)黨建工作的一些弊端。
(一)傳統(tǒng)黨建工作形式老化,缺乏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黨建工作組織設置套路化,大多是自上而下的單向灌輸和被動接受,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結合不夠緊密,缺乏集中研討、實地調研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導致青年大學生對黨建工作興趣不高。而在“互聯網+”模式下,黨建工作通過后臺個性開發(fā)和強大的云技術數據信息,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可以選擇最適合的內容和互動形式,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二)傳統(tǒng)黨建工作傳遞速度較慢,時效性較差
傳統(tǒng)黨建工作大多是課堂宣講、座談討論等形式,信息傳遞效率低下,容易產生“劇場效應”?!盎ヂ摼W+”模式下的黨建工作,克服了傳統(tǒng)黨建工作信息傳遞速度慢、時效性差、效率低的缺點,不再受時空的限制,可以多次重復教育,提升了黨員網絡學習的效率。
(三)傳統(tǒng)黨建工作信息傳遞片面,內容單一
傳統(tǒng)黨建工作與現代大學生的年齡、閱歷、知識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盎ヂ摼W+”模式下,可以在當代大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基礎上,用他們更樂于接受的授課方式傳遞學校黨建信息、宣傳黨建品牌等。
另外,傳統(tǒng)的黨建工作信息源有限,看待黨建工作的視角單一。互聯網的開放性和資源的共享性,為黨建工作提供了大量知識和材料以及多種多樣鮮活的思想,使黨建工作的各種資源日漸豐富。
(四)傳統(tǒng)黨建培訓工作連續(xù)性不強
在傳統(tǒng)的黨建工作中,大學生成為預備黨員后,接受集體教育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事實上,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形式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基層黨組織可以借助互聯網這一大學生熟悉并感興趣的平臺,將黨建內容嵌入其中,避免不連續(xù)性的出現,提升黨的凝聚力,使得黨建工作的長期性得到保證。
(五)傳統(tǒng)黨建工作較少體現大學生的主體性
在傳統(tǒng)黨建工作中,大學生一直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接受黨的相關知識。而在“互聯網+”模式下,大學生不但可以主動獲取所需信息,而且可以在網上發(fā)表自己的感想、與他人實時互動等,黨建工作中大學生的主體性得以體現。
三、“互聯網+”模式下高校黨建工作的新思路
(一)構建一支高效的網絡化信息黨建工作隊伍
在高校學生網絡黨建工作中,開展落實各項工作的基礎是構建一支具有現代素質的網絡黨建工作隊伍。提高人員素質是進行黨建工作的首要任務,高校黨組織要重新組合黨建工作相關人員隊伍,加強隊伍的管理培訓。黨建工作者應具備過硬的政治素養(yǎng),掌握一定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并在實踐工作中不斷總結提升自己。
(二)在黨建教育的形式上變革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黨建教育工作中最應該解決的矛盾是黨建教育的形式單一陳舊與大學生靈活喜新的特征之間的矛盾。這就需要高校黨建工作人員利用好互聯網這一平臺,制定出更符合當代大學生特點的教案教程,把更具時代性、具有教育意義的素材靈活應用于課堂上,讓學生體會到黨建教育與自身息息相關,從中得到啟迪。
(三)采用實體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的新模式
以往的黨建工作中,教育教學主要采用實體教學方法,雖然實體教學有諸多優(yōu)點,但也存在著教育的連貫性不強等問題。采用實體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的新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在經過黨課教育之后仍要在網絡上訂閱學習相關課程或資料,可保證學習的持久性。
同時,傳統(tǒng)的大學生黨建工作使用的資源十分有限,而網絡教學資源公開化和共享化的特點,可使學生接觸到更多的資源,用更多的資料案例進行對比分析。這樣也可以節(jié)省一定的人力,提高教學效率。
(四)構建網絡黨建教育工作的系統(tǒng)與氛圍
搭建網絡黨建平臺,充分利用網絡的虛擬社群(QQ、微信、微博等)傳播黨建的相關消息或擴大影響力。比如,建立QQ群和微信交流群、開通微信公眾號等,定期推送黨建工作相關內容,使網絡成為黨建相關內容宣傳的重要途徑,使網絡成為打造新聞宣傳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陣地。只有把黨建工作與這些虛擬社群相融合,才能更好地發(fā)揮黨建工作巨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五)建立與黨建教育相關的優(yōu)秀網站
高校黨組織可以建立黨建教育網站,并在網站上創(chuàng)立一些新穎的欄目,如“聚焦典例”“時事點評”“青年志愿”等,打破單調的說教方式,讓黨建教育工作與時代特征以及學生成長得到相應的融合。這些網站還應具有雙向性,有專門的工作團隊或智能人機服務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疏導學生情緒。此外,高校還可利用校園網開設與黨建相關的欄目。
(六)“互聯網+”與社會實踐相配合
社會實踐一直以來都是黨建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重走革命道路、傳承革命精神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和傳承革命精神。將實踐活動與互聯網相結合,充分發(fā)揮二者的作用,將二者結合起來為黨建工作服務。在開展實踐活動之前,通過新媒體進行宣傳,選拔優(yōu)秀的學生黨員,進行線下實踐。學生在實踐之后撰寫的心得體會可以進行線上宣傳,通過轉發(fā)、點贊、評論的方式提升活動的宣傳力度。還可組織學生展播英雄事跡的愛國電影、舉辦黨建知識網絡競賽以及祭英烈線下黨員教育活動等。
(七)對互聯網信息進行監(jiān)管,保證相關平臺信息潔凈
互聯網在帶來大量信息資源的同時,也夾雜著一些錯誤或歪曲事實的信息,給黨建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大學生正處于人格塑成的關鍵時期,很容易受互聯網上的不良信息影響,因此,做好網絡監(jiān)管是黨建工作的重要使命,也是相關工作人員的重要職責。高校黨組織應該對相關內容進行嚴格監(jiān)管,引入防火墻技術對不良信息進行過濾,保證信息潔凈。
四、結語
互聯網以其高效性、便捷性、普適性贏得了人們的青睞,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盎ヂ摼W+”模式為學生黨建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只有抓住機遇、自我提升、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使高校黨建工作不斷完善。
責編: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