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統(tǒng)整的方式來建構“大綜合”課程。通過“同主題跨學科”的跟進式研究、“同主題跨學科”的協(xié)同式研究、“同主題跨年級”的遞進式研究,形成多學科統(tǒng)整的模式。通過校內各部門的聯(lián)動,讓資源統(tǒng)整的效益最大化;通過校內外多部門聯(lián)動,統(tǒng)整立體的課程空間。以“1+N”式導師制、“1+N”式教研組、“1+N”式?;献鞯姆绞綖椤按缶C合”課程實施提供保障機制。
關鍵詞:大綜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程統(tǒng)整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6B-0004-06
2001年9月,第8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式啟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第一次進入我的眼簾。從那時起,我成為一名綜合實踐課程教師。這十多年來,我摸著石頭過河,邊實踐邊學習,邊實踐邊反思,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認識,也經(jīng)歷了從迷茫到模糊再到逐漸清晰的過程。
一、“大綜合”課程理念的形成
一開始擔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老師時,我沒有接受過什么專業(yè)的培訓,全憑著自己的一腔熱情就上崗了。我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該以活動為主。于是,我?guī)е鴮W生盡可能多地進行各種校內、校外的實踐活動,仿佛帶著學生離開教室,就是“新課改”,就是真正的綜合實踐活動。于是,我?guī)е鴮W生走遍盛澤的大街小巷,嘗遍各種美食,走進各種企業(yè),我以為我在像孔子、蘇格拉底一樣,讓學習在實踐中真正發(fā)生了。學期結束,有的家長反饋說:感覺孩子天天在春游,感覺到了她的快樂,但我不知道她學到了什么。教導處給的反饋是:能活動起來,這非常好,但活動停留在“蜻蜓點水”階段,缺少深度。盡管,得到的反饋不盡如人意,但我看到了學生活動中燦爛的笑臉。這讓我相信,雖然我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還不夠了解,組織的“活動”盡管豐富,缺少深度,但它的大方向是對的。
慢慢地,我和吳江區(qū)綜合實踐中心組的骨干教師們一起不斷在課堂上進行探索,形成了許多方法指導的典型課型,如撰寫活動方案、調查問卷的設計、采訪問題的設計、搜集與整理資料等。我和區(qū)中心組的老師也發(fā)揮輻射作用,一起把這些課型,慢慢地在吳江區(qū)域內推廣。實驗幾年后,我發(fā)現(xiàn)各種展示課、賽課,同課型都驚人的相似,單調的課型研究讓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缺少靈動,變成了僵硬的模式化的復制、粘貼。不僅課型僵硬,學生在課上也是按部就班,無創(chuàng)意可言。
怎樣才能讓綜合實踐活動既充滿勃勃生機,又能指向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我開始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尋找適合的短線活動主題,并進行探究指導。短線小主題活動,是適合在一至兩課時內完成的主題研究活動。那時,我執(zhí)教的《不落的紙飛機》《神奇的泡泡》《巧剝水果有妙招》等課,以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為旨歸,因其濃厚又符合學生能力水平的探究味,在大市、省級展示活動中,連連獲得好評。但在學期結束的教研組會議上,老師們一致反映主題開發(fā)的任務太重、壓力太大,同時造成學生探究活動的碎片化。靜下心來反思,確實發(fā)現(xiàn)這樣東一榔頭西一錘的短線活動,過于隨意。主題開發(fā)缺了長程意識,只不過是升級版的“活動”,為了探究而探究,缺少了課程整體規(guī)劃。
2009年,我校成為吳江區(qū)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研究的子課題學校,我開始了關于“整合”理論的學習。2016年我獨立承擔江蘇省十三五課題“指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統(tǒng)整的研究”。在開展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我與區(qū)中心組成員對區(qū)內多所學校進行主題統(tǒng)整的現(xiàn)狀調查,進行實踐路徑的探索、典型案例的研究等,系統(tǒng)持續(xù)的課題研究,讓我對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的認識逐步加深:它是跨學科實踐課程,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它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也重視合作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等;研究內容既要體現(xiàn)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聯(lián)系,又要強化科技、藝術、道德等方面的內在整合。于是,我開始把整合理念運用到學校各種課程與活動中,把綜合實踐活動、學科綜合學習、德育活動等,以“統(tǒng)整”的方式建構起“大綜合”課程?!按缶C合”課程,即從“立德樹人”出發(fā),在綜合實踐活動開發(fā)與實施的過程中,以主題(或項目)統(tǒng)整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四大主要活動方式: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yè)體驗,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導向,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面向學生完整的學習活動和生活世界開展課程實施。如今,“大綜合”課程的實踐研究已經(jīng)歷時多年。
二、“大綜合”課程的實施策略
(一)多學科融合,實現(xiàn)統(tǒng)整
分科學習主要關注的是學科內容和學科知識的習得,而綜合實踐活動是跨學科實踐課程,注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服務、制作、體驗中學習,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它可能涉及到多門學科知識,但不僅僅是某一門學科知識的學習或者鞏固,也不同于某一門學科中的某一個知識點上的實踐、實驗環(huán)節(jié)。如何跨學科統(tǒng)整,在實踐中,我們總結出以下三種方式:
1.“同主題跨學科”的跟進式研究
采用關聯(lián)思維的方式,圍繞某一研究主題或項目,把涉及到的各學科的素養(yǎng)點融合在一起,完整設計主題系列活動,讓學生在主題活動中靈活運用各科所學去解決實際問題,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課程情境。如語文課文中,有仿生學內容雞蛋殼的“薄殼結構”;美術課上有彩繪雞蛋殼的活動;科學課有不倒翁的研究;作文課有要求學生體驗煎荷包蛋,用擬聲詞寫作的要求。于是,我們把這些活動,統(tǒng)整成“神奇的雞蛋殼”,開展系列活動?;顒又?,以班級綜合實踐活動老師長線指導為主,學科老師根據(jù)研究需要輔以指導。(如圖1)
2.“同主題跨學科”的協(xié)同式研究
“同主題跨學科”的協(xié)同式研究是指采用跨界思維,打破學科固有的界限,尋找主題活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挖掘統(tǒng)整點開展學科教師協(xié)同式指導,從而滿足學生綜合學習的需要。如六年級“畢業(yè)季”活動,以一個個充滿挑戰(zhàn)性的小主題“校園攝影比賽”“手繪校園地圖”“畢業(yè)典禮策劃”等逐步推進活動進程,每一個小主題均需要學生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完成真實的畢業(yè)季任務,實現(xiàn)融通創(chuàng)生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在這個過程中,美術、信息、數(shù)學、語文、音樂等各學科教師協(xié)同合作,融通教師資源,給予學生最需要的技術指導。(如圖2)
3.“同主題跨年級”的遞進式研究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基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處理好學期之間、學年之間、學段之間活動內容的有機銜接與聯(lián)系,構建科學合理的活動主題序列。有的活動主題內涵比較豐富,適合在不同年段或年級有層次地開展活動。比如“生活中的小竅門”,在中年級以了解、學習小竅門為主,并能進行簡單的制作活動;而到了高年級則注重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小問題,并通過各種方式嘗試去解決問題,能進行創(chuàng)意物化活動。像節(jié)日課程、低碳環(huán)保課程、博物館課程、春秋季研學活動,都應該以學生六年的學校生活為背景,進行系列化的、遞進式的課程內容開發(fā),以符合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活動能力。通過六年螺旋上升的課程設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持續(xù)發(fā)展。
(二)多部門聯(lián)動,實現(xiàn)統(tǒng)整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學校要成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導小組,要統(tǒng)籌協(xié)調校內外相關部門的關系,聯(lián)合各方面的力量。要充分發(fā)揮少先隊、共青團以及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采用跨界思維的方式,把綜合實踐活動與學校各類德育活動、學科活動、社會活動、自然生活等統(tǒng)整起來。
1. 統(tǒng)整校內各部門,讓資源的效益最大化
學校德育處、教導處、大隊部等組織,每月每周都會安排很多活動,各條各線,最終都匯聚到學生身上,學生忙碌不堪,疲于應付。部門聯(lián)動的方式,可以聚焦共同的目標,統(tǒng)整開發(fā)各種資源,使活動既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又能追求活動的深度與廣度。
(1)聯(lián)動的一種方式是提前規(guī)劃。期初召集各部門一起研討,制定統(tǒng)一的育人目標。在此基礎中進行活動的整體策劃,建構整體化、系列化的活動:使學?;顒訌姆彪s多樣,變?yōu)槊}絡清晰;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雍献魈骄?,達到自我成長;使教師的教學目標觀由知識本位走向能力本位、核心素養(yǎng),從而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人”。
(2)聯(lián)動的另一種方式是按需即時生成。根據(jù)校園生活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相應部門一起策劃共同解決問題。如新校區(qū)的課桌椅,才用了兩周,就發(fā)現(xiàn)課桌的桌面非常不耐臟,變得黑乎乎的。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德育處與綜合實踐組聯(lián)合,開展“愛護課桌椅”的主題活動:清潔課桌椅金點子搜集、金點子分享會、清潔課桌椅我能行、預防桌面變黑大行動。如此一來,德育活動不再空洞無力,教育有了自己的實踐土壤,學生在觀察、體驗、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更是通過查找資料、采訪、對比實驗等方式,掌握了清潔課桌椅的方法。
2. 統(tǒng)整校內外多部門,形成立體的課程學習空間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校內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利用與相互轉換機制,強化公共資源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硬件資源的共享。要把學校、社會、家庭聯(lián)動起來,形成學校、教師、學生、家庭、社區(qū)、社會全方位的教育互助,最終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升。
如每年“5·12”期間,學校都會策劃防震演練。我們與地震局、消防局、藍天救援隊形成固定的聯(lián)動模式。學校與這些部門溝通后,進行整體活動方案的策劃。活動前,學生自主搜集地震逃生的注意點并在組內分享,校醫(yī)進行自救與急救技能的現(xiàn)場培訓,學生到地震館進行逃生模擬訓練;演練時,藍天救援隊讓學生現(xiàn)場體驗高空救人的“生死時速”;演練后,消防隊讓學生現(xiàn)場體驗災后高壓水槍滅火、滅火器滅火、沙子滅火等適合不同火災現(xiàn)場的滅火方式。社會資源的開發(fā),社會各部門的融入,為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多方位的活動資源,豐富了學生的活動方式,有助于形成立體的課程學習空間。
三、1+N:“大綜合”課程實施的保障機制
(一)“1+N”式導師制,助力課程導師團的建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經(jīng)驗性課程,作為獨立形態(tài)的課程,其內容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它像一個超大型的吸盤,把各門學科知識進行綜合,以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社會實際和發(fā)展需要等問題為中心。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需要挖掘每一個老師的潛能,并根據(jù)活動開展的需要創(chuàng)意地進行指導方式的調整。
導師走班制。1個導師,走班N個班級。比如在本學期開展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美食”主題活動,我們在3-6年級開展同主題不同年段的系列活動。有兩位老師從小在鄉(xiāng)下跟著家長做各種季節(jié)的時令美食,所以各種節(jié)氣美食的制作都不在話下,如二月二撐腰糕、清明青團子、麥芽塌餅、菜花頭團子、粽子、老酵饅頭等。于是常規(guī)性的活動則由該班綜合實踐活動老師自己指導,制作節(jié)氣美食時,則邀請這兩位老師“走班制”指導,班級綜合實踐教師在一旁協(xié)助。這樣的方式優(yōu)點在于,難點集中突破,發(fā)揮了教師的特長,又可以帶出N個教師學會這些技能,今后也可以加入到“走班制”的指導中來。
導師項目制。1個導師,負責1個重點項目,參與N個項目。(1)“項目”可以是長線活動中的某項重要內容或板塊。如四年級“暢游酸奶樂園”主題研究,年級組長帶領四年級的各科任教師一起策劃,把活動分為“調查站、體驗站、實驗站、采訪站、宣傳站”五個階段,每個階段再拓展系列活動。每個班級的綜合實踐活動任課教師為固定的指導老師,而每個階段中需要專業(yè)指導的項目,則根據(jù)教師的興趣和特長,進行任務的分配,如調查中分析圖表、繪制指導由數(shù)學老師周老師擔任,自制酸奶則由某位在甜品店工作的家長擔任。(2)“項目”也可以單指項目式學習,一個項目學習由1位導師重點負責。學期初由各年級組和學科組,聯(lián)合進行教研活動,制定若干個適合學生現(xiàn)有水平的項目學習,由導師自由認領項目。
導師合作制。1個導師,融入N個團隊。團隊可以是以項目聯(lián)系來組建,可以以年級為單位組建,可以是由主題關聯(lián)來組建。團隊以教師為主,并招募家長志愿者、社會志愿者,建構互相搭配、互相補充的抱團合作的方式。整個學年或者某個階段,這一個團隊負責對應的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任務。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方式是靈活多樣的,可以是緊密型的,每個團隊成員一起參與所有主題活動的設計、組織、跟蹤指導;可以是松散型的,各自獨立指導學生開展活動,但經(jīng)驗共享,定時召開研討、分享活動,以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能力;可以是混合型,根據(jù)活動主題的需要,根據(jù)各位導師的需要,隨時調整合作的方式。
(二)“1+N”式教研組,助推協(xié)同式教研文化的形成
全校所有教師都是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這是一個龐大的教研組,它既跨學科,又跨年級;既跨條線,又跨部門。因此教研組下面會有N個小團隊:年級組團隊、班級跨學科團隊、學科組團隊、項目組團隊等。如何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教研團隊之間教師的優(yōu)勢互補,加強全校教師之間的協(xié)同與配合,從而提高教師的綜合水平和綜合能力,更好地促進“立德樹人”這一偉大目標的實現(xiàn)?《中國教師報》曾有人發(fā)文提出“以教師最需要的方式進行校本教研與培訓”。我們的教研活動都以教師為本。
1.縱深式的團隊內教研。團隊內教研既包括教師的自主學習和思考,也包括同一個團隊之間開展的各種教研活動。這樣的教研活動的形式比較靈活、機動,各團隊及時根據(jù)活動開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開展研討,研討地點也許就在辦公室,也許就在午餐的餐桌上。因為有共同的指導任務,這樣及時性的教研方式,效率更高,因為完全是根據(jù)教師自我的需要開展的。
2.橫向式的團隊間教研。這樣的教研方式,更傾向于固定的時間、地點,一般由教導處統(tǒng)一組織,3-4周開展一次。可以是結合學校教師會的“紅梨講壇”進行專題沙龍、論壇活動,可以是“一課三磨”活動的研討,也可以是專家講座式的教研。
“大綜合”課程的推進,可以促進合作研究的教師文化的形成,從而打破現(xiàn)行運作的教師獨立工作或以學科為單位的團隊研究。
(三)“1+N”式?;献鳎Ⅲw的活動場域
1所學校,N個基地?;亟ㄔ谛?,更要建在校外。通過校內校外的眾多基地,建構起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所需的活動場域。
1.建設知行合一的校內課程基地。學校是一個綜合體,每一所學校都蘊藏著豐富的課程資源。把那些分散在校內的課程資源統(tǒng)整起來,可以創(chuàng)設新型學習環(huán)境,增強實踐認知的空間,促進學生在真實場域內提高學習效能,發(fā)掘潛能特長。
程開甲小學有一個阡陌園,阡陌園就在兩幢教學樓之間,3-6年級各班在這里都擁有一塊“責任地”,學生在這里開展“四季課程”的實踐研究:這里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耕區(qū)”;東邊的長廊內建有融合歷史與現(xiàn)代的“農耕微博物館”;南面的“創(chuàng)客教室”為科學種植提供各種創(chuàng)意器材,如根據(jù)土壤的濕度自動澆水的電子積木模塊、3D打印耕種工具等。這些課程基地的建成,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深度探究的資源保障,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臺,提供了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培育的舞臺。
2.建設多元共生的校外基地。學校有很多的校外基地,但是這些基地一般就提供參觀、講解的功能。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學生的社會考察、社會參與能力的培養(yǎng)為己任。2017年,受蘇州市文明辦的委托,我們蘇州市綜合實踐十位骨干教師受聘為蘇州112個體驗站的導師,致力于為體驗站開發(fā)實踐課程。整整一年,我們親歷蘇州市的112個體驗站,為這些場館量身定制適合三個學段的課程。以此為契機,我校與周邊的場館形成結對模式,我們幫他們開發(fā)課程,他們向我們的學生開放這些課程資源。如盛澤先蠶祠,它是江南唯一一座保存下來的跟蠶桑業(yè)有關的建筑。我們?yōu)樗麄冊O計了“體驗搖柴龍”“學剝棉兜”“鑒定真絲與仿真絲”“彩繪蠶繭”等體驗探究活動,在幾千人次的課程體驗后,獲得了學生與家長的一致好評。目前盛澤先蠶祠、絲博園、盛虹科創(chuàng)園、恒力集團已經(jīng)成為我校的實踐基地。1所學校,掛牌N個基地,不是為了基地而基地,而是基于課程的社會化開放式合作,實現(xiàn)課程資源社會化共建的模式,讓學生具有充分的可選擇的學習空間和資源。
“大綜合”課程,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發(fā)展的必然。它跳出“綜合實踐活動”,以“立德樹人”為總目標,站在更高的高度來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建構校本化的“大綜合”課程體系,策劃“深度與廣度”并存的整體化、系列化活動:使綜合實踐活動從繁雜多樣變?yōu)槊}絡清晰;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雍献魈骄?,實現(xiàn)自我成長;使教師的教學目標觀由知識本位走向能力本位、核心素養(yǎng),從而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人”;使學校、家庭、社會聯(lián)動起來,形成學校、家庭、社區(qū)、社會全方位的教育互助,最終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升。
責任編輯:顏瑩
【人物速寫】
有人說,周菊芳走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領域,純屬偶然,幸運而已。其實偶然背后永遠是必然的驅使。她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一種天生的契合。
她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為什么孩子不認識校園里的植物?為什么今年校園里的桂花開得特別好?為什么一年級小朋友會在校園里迷路?為什么孩子們不愛看圖書館里的書?為什么我們認真組織的藝術節(jié)活動吸引不了孩子們的熱情參與?……在她的生活里,永遠充盈著無數(shù)個“為什么”。而問題正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始和核心。
“我們研究一下,肯定能做得更好”是她的口頭禪。在學校老校區(qū)有一棵石榴樹,每年十月,紅艷艷的石榴饞壞了一群群孩子。有些孩子拒絕不了誘惑,就偷偷地摘。許多老師很生氣,建議讓“偷石榴”的孩子受到處罰,再安排值班人員“保護”石榴樹??墒?,菊芳卻把這棵石榴樹轉化為課程資源,并與學校德育活動相結合,建構了系列的學生評價課程。于是,每年的十月,便是一批“金石榴娃娃、銀石榴娃娃”驕傲地采摘石榴的豐收季。
超越學科界限,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核心,用主題的形式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究的精神,這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最大的區(qū)別。從生活到工作,周菊芳老師具有駕馭這門課程所需的特有的素質與品質?;蛘哒f,她與這們課程有著與生俱來的緣分。
即便如此,走綜合實踐課程的研究道路必然是艱難的。這門課程,到底是怎樣的模樣,很少有人完全說得清。周菊芳老師卻有一份超然的勇氣。她帶著班級的孩子,從盛澤弄堂、盛澤的交通發(fā)展開始研究,到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神奇雞蛋殼、圍巾的花樣系法,到與學校各類活動相整合的神奇的泡泡、二十四節(jié)氣課程等。研究主題的變化,記錄的是她對綜合實踐課程逐步認識的軌跡。
作為一門新的課程,研究歷程的開端必然是孤獨的。對老師來說,專業(yè)發(fā)展首選的肯定是語文、數(shù)學等所謂的主要學科,綜合實踐課程似乎有些不太靠譜。周菊芳老師卻用自己鮮活的課堂,以孩子們在研究中的成長,證明了這門學科的價值。因此,越來越多的教師心甘情愿地跟著她,而她也總是樂此不疲地手把手帶著青年教師。逐漸地,她成為學校綜合實踐課程的“祖師爺”,區(qū)域課程研究的“領頭兵”。
常在想,如果她沒有遇到綜合實踐課程,在專業(yè)道路上是否還能有所發(fā)展。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無論選擇哪一個發(fā)展領域,不可或缺的,是自身對生活的熱愛,對教育的執(zhí)著。而這些特質,在她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人物檔案】
周菊芳,蘇州市吳江區(qū)程開甲小學副校長,蘇州首屆青年拔尖人才,蘇州市綜合實踐學科帶頭人,蘇州市優(yōu)秀班主任,江蘇省詩教先進個人。曾在江蘇省“名師送培”、江蘇省“新時空名師課堂”等活動中進行課堂展示,獲江蘇省“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一等獎。多年來,致力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參與編撰多套校本教材,在江蘇省“全省校本課程優(yōu)秀成果評選”中,參與編寫的《“鱸鄉(xiāng)風”綜合實踐系列叢書》獲省一等獎,《絲綢文化綜合實踐活動校本教材》獲省二等獎。在《江蘇教育研究》《江蘇教育》《基礎教育參考》《小學教學研究》等雜志發(fā)表論文20余篇。
An Exploration of “Big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ZHOU Ju-fang
(Wujiang Cheng Kaijia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6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y courses, this author constructs “big comprehensive” courses through integration, and the author has formulated the integrated mode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by the following-up research of “cross-disciplines with the same theme”, by the coordinated research of “cross-disciplines with the same theme”, and by the progressive research of “cross-grades with the same theme”. Meanwhile, the author maximizes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tegrated resources through joint actions of various departments in school, and the author has integrated the solid curricular spaces through joint actions of many departments in school. Moreover, the author guarante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big comprehensive courses by different means.
Key words: big comprehensiveness;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y course; curriculum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