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愛玲
許嘉璐先生說過:“科學的識字方法可以使學習漢字的難度大幅度降低,低到可以在‘漢字難學一語的旁邊打上一個問號。這可真是利在當代、功在民族的大功德?!边@就告訴我們,科學識字才能點亮識字教學的璀璨天空。下面筆者就結(jié)合自己參與省級課題“小學閱讀教學中科學化識字策略研究”的一些探索,談?wù)剬χ心甓伍喿x教學中的科學化識字的一些思考。
一、研讀字理,品漢字意蘊
中年級識字教學,若能適當在閱讀教學中引入字理析詞,使?jié)h字具體的音形義與生動的生活實際、鮮活的語言實踐緊密相連,不但有助于學生認識生字所蘊含的潛在意義、情感色彩,同時也有助于識記字形。
1. 字形演變,知意蘊。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字理去分析它的造字方法,展示古今形體的演變,讓學生正確掌握音、形、義,不愧為科學識字的好方法。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金色的草地》中的生字“掌”時,先讓學生觀察字形,分析結(jié)構(gòu),激發(fā)探知興趣后,接著出示了“掌”從金文到篆文到隸書再到楷書的字體演變。學生在逐步觀察中知道“掌”的意蘊所在:掌,金文為 ,上面是 (尚),表示敞開;下面是 ,表示手。兩個部件合在一起,是指五指張開的扇狀手形。后來隨著字體的演變,篆文 將金文的 寫成 ,隸書 將篆文的 寫成 ,慢慢就演變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掌”。如此一來,學生對于“掌”的字形演變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把“掌”的形義牢記腦中。最后教師讓學生把“掌”送入課文中的句子再讀一讀,學生在讀中眼前浮現(xiàn)蒲公英的花,形如手掌,也能如手掌一般能張能合。
2. 圖文并茂,明意蘊。圖畫,因其直觀形象,備受學生喜愛。在閱讀教學中,恰當結(jié)合圖畫可以讓文字符號在學生面前鮮活起來。例如,在《桂林山水》“瀾”的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觀察字形,明白“闌”,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欄”(欄)的省略,表示門檻。再出示篆文 ,通過“拆一拆”的直觀形象的觀察,學生馬上發(fā)現(xiàn):左邊 ,意為水、波;右邊 ,意為闌、欄、門檻。兩個部件合在一起,其造字本義為:比喻高大的水波。這時,教師再出示“波瀾壯闊大海圖”和“水平如鏡西湖圖”,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對比讀,使學生明白一滴水珠不叫“瀾”,一條小河不叫“瀾”,一汪此起彼伏的大海才用“瀾”,學生在反復(fù)誦讀中更能加深對“瀾”字的識記與理解。
二、嵌入語境,豐詞語情感
詞語,不是無生命的僵硬符號;詞語,不是無活力的語言文字。那么,如何讓一個個充滿意蘊的詞語,在教學中煥發(fā)出生命與活力?筆者以為,語境是豐實它們的最好溫床。
1. 創(chuàng)設(shè)情境,知詞義。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創(chuàng)設(shè)適當?shù)那榫?,引?dǎo)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科學識字,理解詞意。如在《搭石》一課,筆者對“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展開了如下的教學。
師:同學們,此時此刻,我們也跟隨作者來到了他的故鄉(xiāng),站在溪邊,向前望去,你都看到了什么?(出示一幅“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的圖)
生1:我看到了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微風吹過,泛起層層漣漪。
生2:我看見了小溪的水特別清,還看見溪里的沙石和自由嬉戲玩耍的魚蝦。
生3:我看見很多的旅游者也來走搭石,他們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姿態(tài)特別美。
生4:我看見鄉(xiāng)親們排成一排,協(xié)調(diào)有序地走搭石,他們的身影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形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
師:你們所描述的就是“清波漾漾,人影綽綽”。讓我們把這兩個詞讀兩遍,再把它送入文中讀一讀。
在這個詞語教學片段中,筆者摒棄了傳統(tǒng)意義的看字識字,看詞說詞義,而是創(chuàng)設(shè)特定語境,把學生帶進文本,通過角色體驗,結(jié)合圖片觀察和想象,把詞語的內(nèi)在含義轉(zhuǎn)化成語言實踐,既科學識字,輕松知詞義,也鍛煉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2. 潛心閱讀,品詞義。引導(dǎo)學生在文本中潛心閱讀,品詞析句,真正地與文本對話,扎扎實實地悟詞義,品情意。例如,在《觸摸春天》的“流暢”的教學中,筆者緊扣“流暢”引導(dǎo)學生悟“奇跡”。先出示“暢”的小篆,學生在觀察中很快發(fā)現(xiàn),左邊是“田”,右邊是“易”。再引導(dǎo)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學生懂得了安靜走在這花叢中,就像流水一樣暢通無阻,這真是一個奇跡。然后再引導(dǎo)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潛心閱讀。哪里還可以看出安靜走得很流暢?“穿梭、沒有一點磕磕絆絆”都可以說是流暢。與此同時,學生在反復(fù)閱讀中,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盲女孩走起路來沒有一點磕磕絆絆很流暢是奇跡;自由穿梭走得如此流暢是奇跡;在彎彎曲曲的小徑中自由穿梭,沒有一點磕磕絆絆更是奇跡。喝彩,驚嘆,不禁涌入了學生的心中!
3. 追根溯源,豐詞義。在識字教學中,我們常會遇到這樣一些情況:字詞與課文的紐帶不清晰,與現(xiàn)有知識不貫通。在單一的語境中,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可謂茫茫然然。這時我們不妨對這些字詞進行追根溯源,將詞義的理解與圖像和聲音有機結(jié)合。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面,也可以讓這一個個靈動的字詞蘸滿文化瓊漿,長存學生的心靈深處。如人教版四年級《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的“罪惡”一詞。對于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學生來說,他們根本無法體會到戰(zhàn)爭所帶來的罪惡的真正含義。單憑文中的語境,即使反復(fù)閱讀他們還是無法理解“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這句話的含義。何為“和平之花”?何為“罪惡的子彈”?一個個疑問在學生的腦中噴涌而出,這時我們可以先引導(dǎo)學生通過查字典明白“罪惡”的意思;再補充一些與戰(zhàn)爭有關(guān)的閱讀材料及視頻、圖片來詮釋字詞,豐盈詞語的內(nèi)涵,讓學生在語義、圖像、聲音的有機結(jié)合中,感受到戰(zhàn)爭的可怕,體會到戰(zhàn)爭帶給人們沉重的苦難,從而激發(fā)學生“不要戰(zhàn)爭,要和平”的強烈情感,與小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流水鎮(zhèn)中心小學?搖?搖?搖?搖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 黃曉夏 陳本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