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曹建國 贠國俊 王玉娟 戴夢穎 王景剛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 CP)是出生前至出生后發(fā)育時期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征, 是造成小兒肢體殘疾的主要疾?。?]。痙攣型雙癱在各種腦性癱瘓類型中發(fā)病率最高,大約占全部患兒的50%~60%[2]。腦性癱瘓在臨床上屬于致殘性疾病類型中的一種, 目前針對于腦性癱瘓的臨床治療方式和手段尚無特效方法。疾病給予患兒以及患兒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對于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來說, 在給予針對性的干預治療后能夠獨站、獨行的相關能力。本次研究以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為研究對象, 為探討體外沖擊波(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ESW )結(jié)合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A,BTX-A)治療對于患兒立位平衡功能的影響效果, 對本院臨床治療經(jīng)驗進行了總結(jié), 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痙攣型雙癱腦性癱瘓患兒52例作為研究對象, 患兒中男26例 , 女 26例;年齡 2~10歲 , 平均年齡 (55.38±23.27)個月。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兒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26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x-±s, n)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療,實驗組于接受注射治療后第2天, 給予體外沖擊波治療。
A型肉毒毒素治療:采用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保妥適,美國Allergan公司)對患兒下肢小腿三頭肌群進行注射治療1次;注射方式:采用反向牽拉定位法;據(jù)解剖位置確定所選肌肉在體表的投影區(qū);目標肌群:內(nèi)收肌、腘繩肌、小腿三頭肌群。
體外沖擊波治療:采用瑞士EMS放射狀體外沖擊波治療儀, 1次/d, 連續(xù)5次。ESW治療參數(shù)選擇:能流密度為0.15 mJ/mm2, 患兒痙攣的內(nèi)收肌、腘繩肌、小腿三頭肌群均給予2000次刺激, 頻率8~10 Hz。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軌跡長和矩形面積進行觀察和比較。平衡功能測試儀器使用常州產(chǎn)JB-PH-II型平衡測試儀, 檢測內(nèi)容及意義:①軌跡長:重心移動軌跡總的長度, 反映在測試周期內(nèi)人體重心移動的距離,可反映人的動搖程度;②矩形面積:人體重心偏離中心最遠處的重心點構成的矩型面積, 主要反映重心穩(wěn)定的程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 兩組患兒的軌跡長和矩形面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治療組患兒的軌跡長和矩形面積均小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軌跡長和矩形面積比較( x-±s)
傳統(tǒng)緩解腦性癱瘓患兒肌肉痙攣的方法有物理療法、A型肉毒毒素等神經(jīng)阻滯劑注射治療、手術治療、傳統(tǒng)醫(yī)學治療等, 它們都存在各自的缺陷, 尋找新的有效的治療肌肉痙攣的方法成為腦性癱瘓治療的迫切需求。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A, BTX-A)肌內(nèi)注射治療小腿三頭肌痙攣療效快速、肯定、應用廣泛, 但其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其本身對痙攣肌肉的松弛作用1個月后效果最佳, 可維持3~6個月, 3個月后其療效隨著其肌肉松弛作用消失的消失而減弱,腦性癱瘓患兒的剪刀步態(tài)、馬蹄內(nèi)翻足姿勢重新出現(xiàn), 尤其對中重度肌肉痙攣患兒馬蹄內(nèi)翻足的矯正效果易反彈;它只能應用于局部的肌肉痙攣, 不能全身肌肉用藥;且其療效存在劑量依賴性, 大劑量對兒童患兒的安全性存在不確定性。
體外沖擊波是一系列單脈沖的沖聲波, 它具有很高的壓強 (100 MPa), 壓力增高迅速 (<10 ns), 作用周期短 (10 μs)的特點, 可在三維空間傳播, 傳播速度隨壓力的增加而加快[1]。體外沖擊波療法最早用于腎結(jié)石的碎石治療, 目前, 體外沖擊波已被成功運用于多種骨骼、肌腱疾病及運動損傷性疾病當中。不同的研究和臨床實驗已經(jīng)證明沖擊波在骨骼和肌腱疾病治療中的療效, 包括股骨頭壞死[3,4]、骨折延遲不愈合[5]、鈣化性肌腱炎、上髁炎、足底筋膜炎, 以及嚴重的肌腱疾病, 以運動員患兒居多, 它可以緩解疼痛矯正畸形。沖擊波治療運動員肌肉攣縮的持久臨床效果及降低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患兒肌張力的初步數(shù)據(jù)顯示沖擊波治療肌張力過高患兒的可能性。
本課題通過對比觀察治療后1個月, 即肉毒毒素注射治療后最有效的階段, 立位平衡功能的改善情況, 研究體外沖擊波結(jié)合肉毒毒素治療對于痙攣型雙癱患兒立位平衡功能的影響, 探討二者結(jié)合治療痙攣型雙癱腦性癱瘓患兒是否比單純的肉毒毒素注射治療更有效的改善肌肉痙攣;進而評價體外沖擊波結(jié)合肉毒毒素注射對腦性癱瘓患兒的治療效果。本研究中的比較數(shù)據(jù)顯示:采用體外沖擊波結(jié)合肉毒毒素治療在改善腦性癱瘓兒童立位平衡方面展現(xiàn)出了更顯著的比較優(yōu)勢。治療組患兒在給予體外沖擊波結(jié)合肉毒毒素治療后, 患兒的軌跡長和矩形面積明顯優(yōu)于單純給予肉毒毒素治療的對照組(P<0.05)??赡苁求w外沖擊波治療與肉毒毒素注射治療結(jié)合, 兩者起到了協(xié)同作用[5], 更好的降低了痙攣型雙癱患兒的下肢肌肉痙攣, 增加了踝關節(jié)的運動范圍和足底支持面積, 從而改善了腦性癱瘓患兒的立位平衡能力。
綜上所述, 與單獨使用肉毒毒素治療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相比, 采用體外沖擊波結(jié)合肉毒毒素注射療法更夠有效的改善腦性癱瘓患兒的立位平衡功能, 顯著促進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的改善和提高。但本研究中僅研究了沖擊波結(jié)合肉毒毒素注射治療1個月的短期療效,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進一步研究其長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