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敏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脊柱手術患者術后極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與患者的年齡及是否合并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 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方法不恰當, 極易發(fā)展成為肺栓塞、靜脈炎綜合征等,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下肢潰瘍、沉重、腫脹、肢體疼痛等, 甚至會喪失勞動能力, 大大降低了生活質量[1,2]。本文作者為了探究預防脊柱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方法及其效果, 特選取本院收治的脊柱手術患者70例進行研究, 具體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脊柱手術患者70例, 以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5例。研究組年齡28~62歲, 平均年齡(45.05±16.25)歲;骨折類型:7例椎管狹窄、18例脊柱骨折、10例腰椎間盤脫出。對照組年齡25~63歲, 平均年齡(44.06±18.25)歲;骨折類型:8例椎管狹窄、18例脊柱骨折、9例腰椎間盤脫出。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 包括監(jiān)測生命體征, 遵醫(yī)囑予以治療, 觀察病情。研究組予以預見性護理, 具體內容如下。
1. 2. 1 術前護理 ①詳細了解患者既往史、體質、年齡、病情、生活習慣等, 評估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分度, 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方案。②進行健康宣教、積極向患者講述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原因、危險性、預防措施以及治療方法等, 增強其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了解, 促使其糾正自身不良的生活習慣。③指導患者提前練習床上大小便, 以便于患者及早的適應。④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擴胸運動、雙足踝泵運動、雙下肢直腿抬高以及深呼吸訓練等, 有助于靜脈血液回流[3]。⑤告知吸煙者戒煙, 因為香煙中的尼古丁會刺激患者血管,導致血管收縮痙攣, 進而增加血液的粘稠度, 使得血流速度減緩, 極易引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4]。⑥進行飲食護理, 告知患者多食高纖維、高維生素、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 鼓勵患者多飲水, 飲水量>2000 ml/d, 避免血液長期處于一種高凝狀態(tài)[5]。
1. 2. 2 術后護理 ①術后抬高患肢20~30°, 指導患者及早進行踝關節(jié)背伸跖屈活動, 練習5 min/次, 5~8次/d;給予雙下肢氣壓泵治療;術后第2天, 及早鼓勵患者進行擴胸運動、雙下肢直腿抬高、深呼吸訓練等。②術后加強對患者病情的觀察,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腫脹感或者下肢沉重;如果肢體出現(xiàn)靜脈走行壓痛、腹股溝區(qū)疼痛、淺靜脈努張、水腫等情況, 要加強對患者下肢周徑的測量, 如有異常, 要及時告知主治醫(yī)師予以對癥處理[6]。③給予用藥護理, 抗凝藥低分子肝素使用時要注意避免用力按壓或者進針過深, 注射后禁止熱敷, 防止血管擴張導致出血。④給予飲食護理, 術后鼓勵患者多食高纖維、低脂、低鹽的食物, 鼓勵患者多飲水,保證大便通暢, 避免因過度排便而導致腹內壓力升高, 進而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 以及干預后VAS評分及 Maryland評分。VAS評分滿分為10分, 0分代表無痛、1~3分代表輕度疼痛、4~6分代表中度疼痛、7~10分代表劇烈疼痛。Maryland評分:可正常行走、工作, 無疼痛介于90~100分;疼痛輕微, 行基本正常, 可工作介于75~89分;足底部足墊骨贅嚴重損傷, 行走存在跛行,無法正常工作介于50~74分;關節(jié)僵硬、骨缺損、感染嚴重<50分[7]。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比較 研究組中出現(xiàn)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 發(fā)生率為2.9%(1/35);對照組中8例出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 發(fā)生率為22.9%(8/35);研究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2477 P=0.0124<0.05)。
2. 2 兩組VAS評分、Maryland評分比較 干預后, 研究組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 Maryland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后VAS評分、Maryland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干預后VAS評分、Maryland評分比較(±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VAS評分 Maryland評分研究組 35 2.68±1.08a 90.14±3.12a對照組 35 5.27±1.35 79.82±2.82 t 8.8630 14.5174 P 0.0000 0.0000
臨床中,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血液高凝狀態(tài)、血管壁損傷以及血流緩慢, 但是脊柱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①脊柱手術對人體的生理干擾較大, 手術的創(chuàng)傷刺激了血小板進而引發(fā)凝聚, 激活了凝血因子, 導致機體長期處于一種高凝狀態(tài);其次術后普遍要使用止血藥物或者輸血, 全血輸入極易引發(fā)血栓[8]。②后路手術取俯臥位, 腹部懸空不佳, 極易導致腹壓升高, 進而引發(fā)盆腔、腹腔的靜脈血液回流受阻。③術后長期性的臥床, 血液流動滯緩, 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顯著增加。④植入金屬及其他材料, 例如椎弓根釘系統(tǒng)、人工骨、骨水泥等, 使得血管內皮受損, 凝血系統(tǒng)得以激活[9]。
預見性護理也就是“超前護理”, 原則以預防為主, 具備整體理念, 同時提高了護理人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高護理人員的預見性思維[10]。預見性護理促使護士正確的評估患者病情, 提高護理工作的主動性, 同時使得護理方案更加合理、科學、嚴謹, 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種危險因素,提高手術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中出現(xiàn)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 發(fā)生率為2.9%(1/35);對照組中8例出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 發(fā)生率為22.9%(8/35);研究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研究組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 Maryland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預見性護理可有效預防脊柱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減輕患者疼痛, 安全可靠, 值得廣大患者信賴并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