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兩宋詞史中,活躍于十三世紀中期的吳文英是一位重要的大詞人,以質實晦澀著稱。本文簡要介紹了吳文英《鶯啼序》的海外研究,并以小見大地總結了海外漢學批評特點,以及對中西文化交流的啟發(fā)。
關鍵詞:吳文英《鶯啼序》;海外研究;文體研究;中西比較
作者簡介:黃秋霞,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0--01
一、吳文英《鶯啼序》的重要海外研究
南宋詞人吳文英,號夢窗,被稱為“詞中李商隱”,其詞作詞最有名為長調《鶯啼序》。因其詞晦澀幽邃,向來評說不一,貶斥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盵1]贊賞如“夢窗以空靈奇幻之筆,運沉博絕麗之才?!?[2]
吳文英詞也引起了存在于差異土壤中的海外研究的關注,如葉嘉瑩先生認為其詞頗具現代化的作風。美宇文所安采用西方新批評的立場和方法,進行細讀賞析,從作品內部研究,他認為詞人具有自覺的藝術意識,詞作是“根據內在情感世界的法則?!盵3]他從文本出發(fā)將詞人主體放到主導位置,很敏銳地抓住了《鶯啼序》的感性特征。
林順夫先生總結出空間秩序的使用是吳詞晦澀的主要原因,指出長調詞的以圖案為主要架構的空間結構比傳統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要更為宏大。他首先界定了與空間圖案、形式相關的概念,提到龐德認為“意象是一瞬間體現思想和感情之復合物?!盵4],富蘭克的文學“空間邏輯”概念,其布局不是按照時間順序,而是按照平行、并列、對等諸原則的空間性秩序,變成意象圖案。
二、吳文英《鶯啼序》海外研究特征
(一)研究的西方特征
在西方知識土壤成長起來的海外學者廣泛征引了西方的理論思想,如龐德的“意象”;福蘭克的空間理論,還涉及到語言、心理、社會、電影學等多學科知識,林順夫先生引用弗洛伊德夢的理論,把作者創(chuàng)作稱為“文學的夢”,林先生指出:“夢境本身其實就是一個混合畫、一個蒙太奇、一個‘空間性圖案……雜湊并排在一起。”[5]指出吳詞是地地道道的夢境的體現。可見,西方理論的影響滲透在海外研究中各個環(huán)節(jié),具有鮮明的西方特征。
(二)研究的整體統一特征西方
海外研究者們的方法和路徑較為統一。第一,海外研究者都不約而同地以作品為重點,以文本的語言和形式分析為切入點,以“細讀”方法,注重分析,邏輯嚴密,明顯地區(qū)別于傳統鑒賞批評的感悟式話語。第二,海外研究是系統體系化的,構筑了共同的模式。在七十年代的美國,詞的 “文體研究”盛行,葉嘉瑩、林順夫等學者注重文體探索,在歷史語境下把握時代與文體之間的關系。
如方秀潔先生在分析吳文英詞“質實”特點時,從南宋流行的慢詞以及其復雜性入手。指出了慢詞比較起詞中的小令,篇幅較長,句式上參差錯落,而且在結構上出現了領字,并使用了虛詞。林先生也是從長調詞的結構分析《鶯啼序》的,小令和長調兩種詞體分野演變,指出小令依照時間邏輯, “長調詞”,有著復雜的層進結構,呈現空間性,吳文英的《鶯啼序》是真正的空間圖案式,按照空間邏輯展開。
(三)研究的廣闊豐富特征
第一,這些海外學者研究中國古典詩詞,在地域、歷史時期、文化差異等等方面存在著天然的障礙,只有從文獻、作品出發(fā),才有說服力。林先生考證吳文英的生卒年歲和生活軌跡就參考了很多現有資料如夏承燾、張鳳子、楊鐵夫、陳邦炎等前人說法。
第二,上個世紀,在西方是各種批評潮流紛呈,新批評、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批評盛行,象征學、文化研究等等思潮,組合與聚合、意識流等術語都出現在了海外研究之中。他們引入文化史、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國古典詞結構,又去解構文本的語言與語體,可謂博采眾長。
三、結語:海外研究的思考和啟示
可以肯定,海外研究沒有處在封閉的文學批評范式之中,以新的思考視野研究中國古典文學,注重土壤差異的前提下展開中西文化的對話和交流,跨越了學科、地域、文化和歷史時間,獨到新穎又具說服力。
一是海外研究者們的研究把作品內部的文學性研究與外部的文化史研究結合起來:從文體和語言的角度把握文學的發(fā)展和意義,既注重中國古典詩詞語言、結構的功能和意義,又注重文體特點的審美把握;
二是文學研究應該置身于更開放的背景中,其他學科、其他知識領域開放,應該以一種融合交流的思維來進行不同學科間、不同領域間的對話。藝術、哲學、宗教、心理學、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手段等等都能為文學研究帶來新的思維方式,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進行批評實踐時要注重實際,不能枯燥地使用理論,要發(fā)掘豐富的審美內容。比如要看到中國傳統批評家的方法是印象的籠括,短小精悍,以感悟為主,重視凝神的剎那和玄妙的表達。我們應該看到中西文化土壤的差異性,運用西方理論進行比較和闡釋是有限的。面對不同的新理念、新理論,我們要虛心研究和學習,但是不能盲從,也不能妄自菲薄。
注釋:
[1]張炎《詞源》,唐圭璋《詞話叢編》第一冊,中華書局,p259.
[2]周濟著,郭紹虞、羅根澤主編:《介存齋論詞雜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3]宇文所安著,鄭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第148-149頁.
[4]林順夫.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p193.
[5]林順夫.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p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