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nóng)村學生在面對語文高考作文時,尤其是面臨全國高考的這種嚴峻形勢,總有著許多的困擾與弊病。本文就農(nóng)村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試著幫助學生提高議論文寫作能力。
關鍵詞:農(nóng)村;議論文;文體;對癥下藥
自從全國高考之后,廣大農(nóng)村高中語文教師面對知識面相對狹窄,邏輯思維相對薄弱的農(nóng)村學生時,似乎也總是顯得力不從心。特別是議論文教學部分遇到很多的難題。這是緣于農(nóng)村學生面對議論文的寫作懷著畏懼的心理,有許多學生甚至是在老師或考試的“淫威”之下不得不用填字的方式寫作。
面對這些情況,農(nóng)村高中語文教師的挫敗感也與日俱增,逐漸產(chǎn)生厭教作文的情緒。語文教師在面對學生在寫議論文中出現(xiàn)的文體不清,記敘、議論、抒情表達方式無法分辨清楚的這個問題,找到其根源,明確問題的糾結點,從而多點耐心,對癥下藥才為妥善之道。
農(nóng)村學生最大的問題在于議論文中的例證過于冗長,不論是一篇文章還是文段,總是將素材中的內容無一遺漏地寫入。造成文體不清,記敘或抒情喧賓奪主。
一、 明確什么是文體不清?
如:話題是“信任”
這也是一種信任……
這也是一種信任。當你最好的朋友向你打開心扉的時候。人們所有情緒,都是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倘若不是因為擁有高度的信任,我想他們就不會輕易地向外人表露出來。我有一位好閨蜜,她的性格開朗,每天臉上都帶著笑容,只是有一件事讓所有人感到很奇怪,無論冬夏,她都穿著長袖,沒有人知道這是為什么。那之后我們做了無話不談,形影不離的好閨蜜。在我和她交往四年后,有一天她突然間問我為什么不好奇她的秘密,我只是笑笑。這時她竟主動坦白。原來她在初中曾有過一段非常頹廢的時光,曾經(jīng)輕生過,因此在她的手腕上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刀疤。也正是因為我的信任讓她打開心扉,向我傾訴了埋藏在心底無數(shù)年的秘密。
分析:全文似乎有看法,有道理,有論點,論據(jù)和論證,開頭和結尾也是議論文文體特點,可作文主體部分卻是記敘文即詳細敘述,言盡其來龍去脈,即使小細節(jié),小情節(jié)也一應俱全。如第二段中的敘例特點是細節(jié)“準備跳下”“溫柔地交談著”“輕輕抱著”等方面,而且例子的典型性不夠,說服力不強。全文在形式上非驢非馬,不倫不類,而且缺少分析,如這兩個文段只是將例子敘述了就不再扣題分析,致使文體特征不明顯,考場中掉價失分是理所當然了。
學生在議論文中的文段出現(xiàn)的例證過詳也比比皆是,如:一次成功就夠了,以下是一個人的簡歷,5歲時父親去世,14歲時從學校輟學,開始流浪,18歲娶了媳婦,幾個月后媳婦賣了他的財產(chǎn)逃了。他賣過保險,賣過輪船,開過加油站,做過廚師,但都失敗了。他就是KFC的創(chuàng)基人——哈倫德山德士。他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堅持不懈,永不停息地邁出腳步,取得成功。哪怕只有一次成功,也是用堅持換來的。
分析:這一文段的病癥在于“記敘部分”依人物的人生經(jīng)歷而述說,即使后部分有兩句議論,但依然是無法將“堅持”這個話題論證清楚,只為“事件+議論”的簡單疊加。其次,為了避免出現(xiàn)文體不清,建議采取對策——多用因果論證、假設論證、對比論證等。由于很多學生面對眾多事例時只想著能面面俱到,不知該如何取舍。這時就需要試著抓住與話題的契合點,試著用“評論性語言”表述。
將擁有的素材加以改造就能讓自己不至于陷入“文體不清”的尷尬境地,因此建議學生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懂得多用論證方法:
如素材:范蠡曾輔佐越王勾踐多年,對他的心思非常了解,所以他斷然表示:“大王,您如果要處死我,我也是罪有應得,但我的妻子兒女又有什么罪過?現(xiàn)在,他們的死活也只能聽憑大王處置,我也管不了那么多!” 當晚,范蠡便不辭而別,乘著一葉小舟,涉三江,做起生意來,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商人。 范蠡,修書一封給好朋友文種:“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越王勾踐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種看后,想到勾踐近來與功臣們日漸疏遠,這才如夢方醒,便假托有病,不再上朝??墒牵磺卸纪砹耍篡`深知文種才華過人,擔心他一旦有二心,沒人能對付得了他,便對他起了殺心。這時,有人誣告文種圖謀不軌,勾踐就賜給文種一柄寶劍:“過去,先生教我伐吳七策,我僅用三策就滅掉吳國?,F(xiàn)在,請先生去地下實行其他四策吧!”文種揀起寶劍一看,見上面寫著“屬鏤”二字,正是吳王夫差令伍子胥自裁的那柄劍,只好仰天長嘆,拔劍自刎。
如果學生無法取舍材料中的事例,可以試著運用“事例概述+假設論證+對比論證+反問”形式。
如:話題“高峰”。范蠡懂得高處不勝寒的險峻,即使破吳有功,可以居高位坐榮華富貴,他卻不以為意,毅然決然選擇離開。他帶著西施駕起一葉扁舟,扯起孤帆,消失在一片煙波浩渺之中。從此,世間少了一個政客,但是,多了一個富甲天下的陶朱公。不是范蠡不懂追求,是他看透這“高峰”背后隱藏的利刃,放棄了這座峰,他登上了一個更高的人生境界。
反觀文種,自以為功高,可以與“豺狼”共享天下富貴,高居所謂的峰頂選擇留下為臣,但殊不知君主“患難易共,富貴難同”,其終不免落了個受賜劍自刎而死的下場。倘若他有“山登絕頂我不為峰”的博大胸襟,難道他會參不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我們就難保世上不會有第二個攜美歸隱的范蠡。
這是對事例有著明確記憶的學生可以將論據(jù)分析得如此深刻,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論據(jù),可以采取以下這種“排比式”方式進行訓練。如:縱觀古今,大凡那些成功之人,都有一顆寬容之心。而失敗者,常因為心胸的狹隘而失去很多本應該屬于自己的東西。鮑叔牙有一顆寬容之心,面對管仲多拿共同的財物,他理解,他寬容;面對管仲自甘淪為階下囚,他也理解他也寬容。正因為有這樣一顆寬容之心,才會有“管鮑之交”之美談。而拿破侖,敏感于富爾頓的一句“高大”,讓本就矮小的自己的心胸也變得狼瘡狹隘起來,惡語趕走了富爾頓,而英國最終因為使用富爾頓的蒸汽機而稱雄于海上。也正是由于拿破侖的不寬容,拒絕了一項專利,也拒絕了一次稱霸世界的好機會。
總之,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素材,可以試著用多種論證方法,可以避免讓素材照搬入議論文中,產(chǎn)生文體不清的弊病。
參考文獻:
[1]2015年福建省考試說明.
[2]考試與作文——素材.2018(3).
[3]教學論文.2015(7),2016(8).
作者簡介:陳亞平,福建省寧德市,福建周寧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