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如意
(咸寧市婦幼保健院,湖北 咸寧 437000)
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又被稱為圍絕經期供血,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現(xiàn)象,好發(fā)與中年女性群體中,一般年齡在45~55歲范圍內,臨床表現(xiàn)比較復雜,與卵巢衰竭、無排卵、性激素分泌失調有著很大的關系[1]。本研究將我院2016年8月~2018年2月收治的110例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納入樣本中進行分析?,F(xiàn)將情況匯報如下:
選取2016年8月~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10例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為相同的55例。對照組:年齡最大56歲,最小44歲,平均年齡(50.23±0.45)歲;病程最長14個月,最短2個月,平均病程(5.62±0.48)個月。觀察組:年齡最大55歲,最小43歲,平均年齡(50.84±0.37)歲;病程最長13個月,最短1個月,平均病程(5.74±0.52)個月。對比兩組上述各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療,于診斷性刮宮后給藥,每天用藥劑量控制為1片,每天給藥次數(shù)為2次,若出血停止,則降低用藥劑量至1片/次, 1次/d。觀察組給予患者口服米非司酮,于每晚睡前給藥,每次用量控制為12.5mg,每天服用次數(shù)為1次。兩組均連續(xù)治療3個月。
判定標準[2]:將臨床治療效果分為三個級別--治愈、有效好和無效。出血完全停止,隨訪無復發(fā)為治愈;出血量明顯減少,周期縮短為有效;各項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比較兩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總有效率為有效率和治愈率之和)。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臨床治療無效10例,有效24例,治愈2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1.8%;觀察組臨床治療無效3例,有效22例,治愈30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4.5%。兩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相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對于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治療,診斷性刮宮是較為常見的手段,對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可以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對患者容易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復發(fā)率也比較高,恢復的時間比較常,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因此,近年來臨床一直在尋找更為有效、更為安全的治療手段。近年來,米非司酮已經廣泛地應用于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治療中,該藥物屬于孕激素受體拮抗劑,具有的功效作用非常強大,不僅可以抑制內膜腺體的分泌活性,還能作用于下丘腦--垂體--卵巢軸抑制FSH、LH釋放,誘導閉經,同時也可以起到對抗雌激素的作用,而避免雌激素波動或突破性出血[4]。大量的臨床研究實踐證明,米非司酮應用在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治療過程中,半衰期比較短,藥物作用快,毒副作用小,使用安全[5]。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6),提示米非司酮在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時,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療,而這也與臨床當前研究相一致。
綜上所述,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療效顯著,對患者健康的改善作用明顯,具有較高的應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