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渤菡
摘要:孟子人性論對于王道主義構建的意義,一方面在于孟子通過論證人性論論證了社會秩序的起源,源自人天然存在的內心的善端,從而為其在亂世之時重建社會秩序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孟子人性本善的假說為人們在千差萬別中找尋到了一個共同的立足點,王道主義的政治模式正是在這種共同的道德基礎上構建出的。而同樣地,只有在王道主義之下的人性論才能獲得長久的活力,王道政治理論促使人性本善由一種人性假說向實踐層面過度。
關鍵詞:人性論;王道主義;聯(lián)系
一、社會秩序的人性本源
對于人性的探討,是先秦百家學派的一個共同點。在社會動蕩,秩序混亂之時,各家學派紛紛尋求能夠恢復社會安定的方法,通過對于人性本源問題的探求,孟子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答。
孟子從一件具體的事情出發(fā),講無論任何人看到一個小孩要跌進井里,都會感到驚恐和憐憫的心情,這是在那一瞬間自然而然產生的感覺。由這樣的一件事,孟子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人人皆有“四端”,四端是善產生的基礎,是一種萌芽狀態(tài)的善。它們是人先天所具有的,而不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和產生的,但是同時它們是處于一種萌芽狀態(tài)的,它們是人所內含的一種“潛力”,需要在一定的情形下觸發(fā),在社會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正如上面所說看到小孩子掉進井里的一瞬間,人內心的惻隱之情會自然而然的激發(fā)出來,化為外在的情感認知。雖然這四者只是一種萌芽狀態(tài),但它在社會生活中能夠被展現(xiàn)和激發(fā),是人內在的心性根據,所以它們仍是人區(qū)別于禽獸的重要原因。
具體來說,四端指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分別代表著社會生活中仁、義、禮、智這四種美好的品性。孟子論述:“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盵1][P328]就是說仁、義、禮、智不是由外物賦予人的,而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仁義禮智根治于君子的心中,這是他的本性,在此基礎上,君子的神色、四肢、動作、行為表現(xiàn)無一不反映了這個本性,所以說這四種品性揭示了人行為的內在心性根源。而對于整個社會來說,這四者構成了社會潛在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正如人人親愛父母,這是仁,尊敬兄長這便成了義,當這種內在的仁與義對于社會成員來說成為了一種普遍必然的現(xiàn)象,那么仁和義便成了一種普世的社會準則。而當人們將這種仁義從家庭內部成員身上延展到了外部社會之中,其更成為了社會所倡導的一種秩序。
所以孟子通過人性論論證了社會秩序源自人天然存在的內心的善端,從而為其在亂世之時重建社會秩序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而在人性之善的基礎上,孟子將其向政治領域擴展,提出了王道政治的目標。
二、王道政治下共同的道德基礎
孟子的人性論的重要意義在于,在千差萬別之中尋求到了一種人們共同地更好地一起生活的人性基礎。孟子講:“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盵2][P237]顯然這個共同生活的方式即“不忍人之政”就是王道政治。
盡管個體千差萬別,但人們所具有的本性皆是善的,而且這個本性由天所賦予,是先天便存在的,人人皆有,因此這個本性便具有了普遍性和平等性。這就為人們在千差萬別中找尋到了一個共同的立足點,在此基礎上構建出人們共同生活的政治模式。
在孟子所構建的王道社會中國家由圣賢來統(tǒng)治,圣賢便是一個國家的君主,而因為人具有共同地道德基礎,因此從理論上講人人都有成為圣賢的可能,即“人皆可以為堯、舜”[3][P339],這就創(chuàng)造了一種機會上的相對平等。當然成為圣賢也是需要個人通過后天的努力才可以實現(xiàn)。孟子講:“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盵1][P335]這也就是說人雖有性善的共同的基礎,但如果不思考,不求諸己是難以實現(xiàn)的。因此,雖然從理論上講人人都有成為圣賢的可能,但由于個人努力程度的不一致,孟子所構建的王道社會仍是一種有等級秩序的社會。但是這種等級秩序更多的是依據道德而不是依據血緣或者武力,正如孟子所說:“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盵4][P279],并且這種社會等級因人們道德修養(yǎng)的變化而流動,并非如傳統(tǒng)的等級秩序一樣是一種流動性較小的社會等級制度。
同時孟子的王道思想將人民置于主體地位,是一種理想的道德社區(qū),打破了以血緣為紐帶和貴族世襲的傳統(tǒng)政治觀,而構建了以道德為依據的流動性的等級制度。
總而言之,孟子的人性論與王道主義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人性論為王道主義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而只有在王道主義之下的人性論才能獲得長久的活力,它促使人性本善由一種人性假說向實踐層面過度,人性論是孟子整個思想邏輯的起點,在此基礎上構建的政治學說和人性論相互支撐和配合使其論證趨于圓滿。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告子章句上[M].中華書局,1983.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公孫丑章句上[M].中華書局,1983.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告子章句下[M].中華書局,1983.
[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離婁章句上[M].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