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婷
摘要:《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深受孝文化影響,在作品中塑造了許多典型的孝子形象。作者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傳達深刻的孝道觀念,使得孝道文化在許久之后的今天仍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與意蘊。
關(guān)鍵詞:《儒林外史》;孝;對比
一、對比手法的不同運用
吳敬梓善于用對比的手法來凸顯孝的重要性,使得不同的孝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锍宋粗信e與中舉后的對比,匡超人與其哥哥匡大的對比,孝與偽孝、不孝的對比,逝者的親朋好友與其子的對比,大致有四。
匡超人在未中舉前是十足的孝子,中秀才之后卻性情大變,全然不講倫理與孝道。
在未中舉前,他在外面聽聞父親生病時傷心落淚“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獸也不如?!盵1](第十五回)“我只要到父親眼前,死也瞑目?!盵1](第十五回)夜里,匡超人細心伺候吐痰、吃茶、出恭等,毫無怨言。后來,屋子著火,“匡超人想,別的都不打緊,忙進房去搶了一床被在手內(nèi),從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兩只手摟得緊緊的,且不顧母親,把太公背在門外空處坐著?!盵1](第十五回)這些感人的細節(jié)描寫,足以使匡超人忠厚仁孝的孝子形象雋永流傳。
后來,匡迥中秀才后,開始展示出他在這個污濁社會的真面目——暴露出他那寡情薄義、虛偽、撒謊的嘴臉,如逼妻子回大柳莊鄉(xiāng)下,導致其妻郁悶憂慮而死等,為非作歹,全然忘記孝悌之義,與先前體貼入微、孝事父母的形象沾不上邊。
作者通過匡超人中舉前后的變化,諷刺抨擊了匡超人在功成名就后忘記孝義的可悲之行。《儒林外史》中作者并沒有刻意強調(diào)匡超人哥哥匡大的不孝,只有寥寥幾句“你哥看見不是事,同你嫂子商量,而今和我分了另吃。”在父親重病之時,害怕被父親拖累,與父母親分開,各管各的伙食??锎竽曅⒌溃瑹o孝無義的行為恰反襯出匡超人對父親樸實無華、真摯感人的孝義。
在《儒林外史》一書中,作者運用了雙重對比的方式,使得匡超人在前期完美地詮釋了孝道,也使得匡超人在后期刻薄地展示了不孝。
范進本無孝道觀念。在他去參加科舉考試時,母親在家“已是餓了兩三天”,家里沒有米可恥,范進也不思養(yǎng)家糊口。他母親逝世后,他看似妥善安排后事,可事實上,七七之期剛過,他便和張靜齋一同外出打秋風,只猶豫了片刻“只不知大禮上可行得?”[1](第四回)。無獨有偶,熱孝在身的權(quán)勿用,才過百日就應邀來到婁府,他口口聲聲地說“居喪不飲酒”,卻大用肴饌,還強詞奪理道“古人所謂五葷者,蔥、韭、芫荽之類,怎么不戒?”[1](第十二回)
同時,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常常用逝者的親朋好友與其子女的對比,真情悲傷的親朋好友出與逝者子女的漠然對比,更直接更鮮明地指出了時代的弊病:孝心的喪失。
牛浦的父親牛相逝世時,喪禮等事宜大大小小都是由他的好友卜老爹操持的,書中對牛浦對待父親逝世的態(tài)度描寫甚少,僅是“牛浦夫妻兩口放聲大哭起來。”[1](第二十一回)相比之下,卜老爹的感情更真切、更淳樸。卜老爹則“你同我出去料理固棺衾?。▽εF终f)……卜老又還替他請了陰陽徐先生,看著親家入土,又哭了一場?!防弦驳剿坷镒艘粫?,只是想著死的親家,就要哽哽咽咽地哭?!盵1](第二十一回)后來,卜老生病而死,臨死前仍惦記著他的好友牛相“他已是去得遠了,我要趕上他去?!盵1](第二十二回)便死了。牛浦卻對他父親的死亡十分茫然與麻木,葬喪等事宜皆是卜老爹叮囑著辦,如此,甚是令人心酸。
四種對比手法的運用,使得《儒林外史》中孝道觀念躍然于紙上,孝與不孝、偽孝的界限向來分明,但凡有半點作假,半點敷衍,都不能稱之為孝。此外,讀者不難看出作者吳敬梓對孝文化的推崇與珍視。
二、作者深刻的孝道觀念
《儒林外史》中,作者提及一些深刻的孝道觀念。在若干年后的今天回望,這些孝道觀念恰是最本真與樸實的。
相比其他葬禮,作者在小說中花了最多筆墨去集中表現(xiàn)范進母親的喪禮?!按稳眨垖㈥庩栃煜壬鷣韺懥似邌?,老太太是犯頭七,到期請該僧人追薦?!箝T上掛了白布球,新貼的廳聯(lián)都用白紙糊了?!埰饺障嗯c的和尚做攬頭,請大寺八眾僧人來念經(jīng),拜“梁皇懺”,放焰口,追薦老太太生天。”[1](第四回)作者在書里詳述這種奢侈繁瑣的葬禮習俗,帶有幾分諷刺的意味,言意之下,表達出自己追求簡約又不失孝道的殯葬觀。
吳敬梓在書中借遲衡山之口提出自己的殯葬觀:“先生,只要地下干暖無風無蟻,得安先人,足矣。那些發(fā)富貴的話,都聽不得”[1](第四十四回)此外,作者更是抨擊了落后迂腐的殯葬觀“五河風俗,說靈柩抬出門,再要抬進來,就要窮人家”[1](第四十四回)
在古代,忠與孝是不可分割的,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目的。當時社會上認可度較高的忠孝觀為舍孝盡忠,但吳敬梓認為孝比忠更加重要。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正統(tǒng)儒家的忠孝觀,但如若要選擇,作者還是認為舍忠而取孝,方可謂頗盡孝道。
蕭云仙欲在家侍奉父親,他的父親卻讓他投軍報效朝廷,結(jié)果他立功卻反受罰,耗盡了家產(chǎn)才算了結(jié)官司。蕭云仙放棄了孝而去追逐遙遠的忠,最終并沒有獲得好下場。郭孝子一生沒有替朝廷出力,二十年來走遍天下,尋找對朝廷不忠的父親,他的做法還得到了杜少卿等人的理解和支持。相反,作者在文中對郭孝子等人的做法贊許有加,他們都是遵循儒家孝悌之道的君子。
在清朝,吳敬梓的理想孝文化最終淪為了他失落的臆想。而在當代中國,孝義等道德觀念頗受挑戰(zhàn)與無視之時,我們更應該傳承《儒林外史》中美好而深刻的孝文化,發(fā)散永恒的孝道思想。
參考文獻:
[1]吳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6. 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