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鶯櫻
(云南省蒙自市人民醫(yī)院 內(nèi)三科,云南 蒙自 661100)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多由幽門功能不全,導致膽汁酸反流,造成胃黏膜損傷而發(fā)。本病的發(fā)病率約占胃炎的12.3%,早期的治療和干預是改善病情的關(guān)鍵,若病情持續(xù)發(fā)展可誘發(fā)胃癌,對患者的健康影響較大[1]。常規(guī)治療采用胃動力藥或胃黏膜保護劑進行治療,但效果有限。本研究分析鋁碳酸鎂片聯(lián)合熊去氧膽酸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療效,現(xiàn)具體匯報如下。
將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消化內(nèi)科治療的110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齡33~78歲,平均年齡(58.9±11.4)歲,病程6個月-9年;對照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齡31~79歲,平均年齡(59.6±12.7)歲,病程6個月~1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膽汁反流性胃炎診斷標準,經(jīng)胃鏡及肝膽B(tài)超檢查確診,可見胃壁上附著有大量膽汁,胃黏膜出現(xiàn)有糜爛或者是點狀的充血水腫,表現(xiàn)為上腹部灼痛、脹痛、食欲不振、消瘦、惡心嘔吐等癥狀;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反流癥狀等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服用熊去氧膽酸片(江蘇黃河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32024715)250mg/次,1次/d,于睡前口服。在此基礎(chǔ)上,觀察組服用鋁碳酸鎂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13410)1000mg/次,3次/d,于餐后2h用溫開水嚼服。兩組均治療8周后評價療效。
治愈: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復查胃鏡活動性炎癥消失,慢性炎癥基本消退,無膽汁反流,胃黏膜病變消失;顯效: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復查胃鏡活動性炎癥明顯減輕,慢性炎癥有所改善,膽汁反流明顯減少,胃黏膜病變大部分消失;有效:癥狀及體征有所緩解,復查胃鏡活動性炎癥有所減輕,慢性炎癥有所消退,膽汁反流有所減少,胃黏膜病變小部分消失;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復查胃鏡炎癥無改善,有明顯膽汁反流,胃黏膜病變無好轉(zhuǎn)[2]。
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后胃腔膽汁、充血水腫、糜爛等癥狀改善情況,采用癥狀積分法,每項6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重。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實施t檢驗,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用率(%)表示,以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兩組患者用藥效果比較,見表1。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6.3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36%(P<0.05)。
表1 兩組患者用藥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比較,見表2。觀察組治療后胃腔膽汁、充血水腫、糜爛等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胃腔膽汁 充血水腫 糜爛觀察組550.8±0.61.1±0.50.9±0.7*對照組551.7±0.52.3±0.82.4±0.9
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發(fā)病機制較為明確,由胃腸動力紊亂、十二指腸逆蠕動增加、胃排空延遲、幽門功能失調(diào)等,導致含有膽汁、胰液的十二指腸混合液反流入胃。鋁碳酸鎂是臨床常用的胃黏膜保護劑,既能結(jié)合膽酸,又能結(jié)合胃酸和胃蛋白酶,從而達到保護胃黏膜和抑制膽汁反流的作用。其作用機制為可直接中和胃酸,調(diào)整胃內(nèi)pH值,抑制胃蛋白酶活性,減輕胃酸對胃黏膜損害,同時結(jié)合膽酸,減輕尖酸對胃黏膜的損害,并能保護胃黏膜,從而達到良好治療效果。熊去氧膽酸是一種可在肝臟合成的內(nèi)源性膽汁酸,其可改變各種膽酸間的平衡,減少脫氧膽酸和石膽酸的濃度,使反流物質(zhì)中的無毒性熊去氧膽酸比例明顯升高,從而減輕反流物質(zhì)對胃黏膜的損害[3]。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6.3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36%(P<0.05);觀察組治療后胃腔膽汁、充血水腫、糜爛等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充分證明鋁碳酸鎂片聯(lián)合熊去氧膽酸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療效確切,抑制膽汁反流,減輕胃黏膜損害,促進癥狀的改善,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