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丹亞
摘要:“講故事”是職業(yè)學校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專業(yè)綜合技能,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招生考試的必考科目之一。本文對拆分整合式講故事技能訓練策略的應用進行探討。根據(jù)學前教育專業(yè)高考的要求,筆者在訓練學生講故事技能的過程中,致力于興趣優(yōu)先、先拆分后整合、信息技術輔助的訓練方式,最終達到學生自信、生動形象地向幼兒傳達故事內涵的目的。
關鍵詞:學前教育 講故事 拆分整合式
日本的最新一項研究顯示,經(jīng)常給孩子講故事對孩子的大腦發(fā)育有促進作用。英國廣播公司也曾報道,經(jīng)常聽故事的孩子比很少聽故事的孩子長大后行為出現(xiàn)問題的危險性低,嬰兒時期經(jīng)常聽故事的孩子的認知和學習能力比其他孩子高??梢姇o幼兒園小朋友講故事的老師是受歡迎的。因此學前教育專業(yè)的中職學生掌握繪聲繪色講故事的技能是非常有意義的。
本文以中職學前教育專業(yè)高考為背景,以學前教育專業(yè)高二學生為對象,實踐了興趣優(yōu)先、先拆后合、信息技術輔助的拆分整合式講故事技能訓練策略。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并加以運用,是最省力的教學方法。中職學生缺乏自信,運用游戲法可以讓學生因為游戲的趣味性、情景性而暫時忘卻自己的不自信,成功地邁出第一步。
在開學第一課時筆者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讓學生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對講故事產(chǎn)生興趣和好奇。在課堂上用“隔山喊話”的游戲訓練學生音量、體驗情感抒發(fā)時的狀態(tài)。在訓練體態(tài)的時候用“我做你學”的游戲,表現(xiàn)故事中大灰狼角色的一句對話和體態(tài),師生之間你學我做,生生之間互相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不自覺地掌握了大灰狼的基本體態(tài)和角色音型。
游戲式的學習方式較好地解決了學生在集體目光的關注下,放不開、不敢講、不自信的問題,讓整個課堂充滿了歡聲笑語。學生覺得講故事很有意思,產(chǎn)生了“我能學好并能得到同伴和老師認同”的自信,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拆分故事的策略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學生講故事的技巧不能停留在理論的學習上,必須結合實際,接觸不同類型的故事才能把講故事的技巧融會貫通。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招生考試規(guī)定的50個故事組成的考題逐一進行講解的方式太過機械,最好的方法就是拆分、梳理出這些故事中蘊含的特點、規(guī)律及必需的講述技巧,讓學生逐一加以練習、鞏固、突破,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拆分故事素材
(1)梳理故事風格。幼兒故事大多以輕快型風格為基礎,部分段落穿插舒緩型或者緊張型風格。
例如《漂亮的代價》中,前面部分用舒緩的語氣來描述故事發(fā)生的背景,第二段用輕快的語調講述刺猬姑娘時尚的穿著打扮,大灰狼出現(xiàn)時用緊張的語氣、略快的語速營造狼來了時那種危險的氛圍。準確定位作品風格就相當于學生找到了故事的中心思想,這樣學生在講述故事時情感表達的大方向就不會偏離。
(2)梳理故事內容。對故事內容難度的分析,關系到教學中作品呈現(xiàn)的先后順序,更關系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能否正確選擇講故事的內容。
故事難度決定于與作品中角色的數(shù)量和角色性格的差異性。故事中出現(xiàn)的角色越多,學生模擬故事中的角色音型就越多,講故事的難度就越大。在下表中,故事中有兩個角色的共有18篇,這類故事學生講的時候能較好地把握。如果角色多了,學生在講述時變化聲音次數(shù)過多就容易搞混角色聲音,出現(xiàn)轉換不自然現(xiàn)象的頻率增加。只有一個角色的故事也存在難度,如3號作品《獅子和鹿》,故事情節(jié)性不強,很多內容是角色的自言自語,所以學生對人物心理變化的把握就需要很細致。學生如果沒有仔細分析拿到的故事,就不能較好地把握對話中細微的情感變化,學生也往往講不好故事。
另外,故事中對話密集、內容差異不明顯,講故事的難度也會增加。特別是平行對話的數(shù)量較多的,如4號作品《小花籽找快樂》。學生在講述時由于對話中的感情變化不明顯,角色對話密集,學生一緊張,故事的角色區(qū)分也成了問題。針對這類故事,教師在訓練中就要根據(jù)學生的能力和應試時一分鐘講述的要求,合理地指導學生選擇應試故事內容的講述部分。
(3)拆分故事角色。每一個故事中角色的數(shù)量是確定的。常用的聲音類型有:狡猾的狐貍類、純真的女童類、愛美的少女類、溫柔的媽媽類、憨厚的男子類、高傲的公主類、實誠的老人類、呆萌的男孩類等,課堂上需要對這些特殊的聲音類型進行訓練。掌握這些聲音的發(fā)聲技巧,例如老人的聲音發(fā)音時喉頭束緊,擠壓成聲,小孩子語音靠前,音色清亮、語速略快等。故事中會有一些年齡、性格、特征等的表述不明顯的角色,需要教師引導講述者根據(jù)學生的自身特點,從角色的性別、年齡等方面進行合理的分析和定位。
2.拆分講述技巧
幼兒園是口語的世界,因此幼兒教師口語應該是口語語體。同時為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幼兒園教師在給幼兒講故事的時候還必須能熟練地運用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輔助教學。
(1)音量、音型、音質的訓練。在訓練音量時教師告訴學生運用站姿結合聲樂的發(fā)生技巧,使得發(fā)出的最大聲音能夠讓最后排的同學聽到,最小聲音能夠給中間排的同學聽到。讓聲音的大小有一個具體的參照物,并結合游戲練習讓學生能收放自如。
音型的訓練則融合在具體的故事對話中,如老奶奶的聲音就結合《長翅膀的老師》中園長奶奶的話來練習。要求學生能夠講出真情實感,講出表演的效果。如果在訓練不同的聲音類型時能結合具體的語境,巧妙地把顫音、泣聲、笑語、拖腔等應用于故事的對話中,可以有效增加故事有聲語言的表現(xiàn)力。
教師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的聲音不夠吸引人,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真實的聲音講故事。讓學生將自己投入到故事的角色中,例如用“隔山喊話”“你學我做”游戲讓學生仔細感受不同情境中自己聲音、情感的狀態(tài)并加以運用,急人所急、喜人所喜,才能達到用自己的聲音感染每一位聽眾的目的。
(2)眼神的訓練。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也是講故事時表達感情最重要的途徑。訓練時,首先告訴學生故事中敘述和對話的內容眼神的聚焦點是不一樣的。敘述時眼睛要看著前面的聽眾,對話時眼睛要看著與你對話角色假定的位置,視線不能太低,也不能盯死一個位置超過一分鐘。接著進行合理的視覺焦點定位練習。練習時要求學生分句或段脫稿講述,并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眼神的變化,教師也應該用眼神和學生溝通,鼓勵、提醒、表揚學生,使學生會用、習慣用眼神溝通的方式。
(3)表情、體態(tài)的訓練。表情和體態(tài)是講故事不可缺少的部分,與故事內容、情感的變化、眼神的轉換相輔相成??梢杂山處熖峁?,或學生自己尋找制作一個表情體態(tài)表,如害怕、高興、生氣、祈求、嘲笑、難為情等故事中常見的表情和體態(tài)。通過不斷觀察、模仿,結合舞蹈體態(tài),美化、感悟出符合每一位學生自己特點的表情體態(tài)動作,然后在不同的故事中加以熟練、運用。
三、整合故事的策略
講故事的技能在高考中是以一個完整的故事或一分鐘的時長(學前教育專業(yè)高考講述故事的時間為一分鐘之內)為載體的方式呈現(xiàn)的。將一部分足以支撐一個故事的拆分內容進行訓練之后,就讓學生完整地、不同步地講述這個故事。一邊訓練拆分好的內容,一邊運用到需要講述的故事中,讓學生體驗拆分和整合講故事的區(qū)別。由此自然地引入輕重對比、快慢對比、停連、先情后聲、先行后聲等技巧在完整講述故事中的合理運用。
在實踐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對有的講述技巧點掌握不好的時候,先告訴學生哪里不對,應該怎樣,最后再讓學生當面實踐一次,這樣的方式更容易使學生掌握較難的個別技巧。先從容易學得的小技巧入手,接著依托故事將小技能點串聯(lián)起來進行精細化打磨,最后講出來的故事就有聲可聽,有色可看,一個完整的故事作品訓練就完成了。
四、提高效率的策略
成功感是師生講故事獲得成功并保持教、學熱情的必要條件。為了讓師生能夠順利地推進課程的進度盡快出成績,要讓學生喜歡講故事,養(yǎng)成每天都要練習講故事的習慣,教師要能夠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學生能夠清楚地看到自己講故事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也非常重要。
1.微信語音回課
微信語音回課是指教師布置作業(yè)讓學生每天都回一條相應故事的一分鐘語音信息。全班學生按照交作業(yè)的先后順序進行故事語音接龍。微信語音回課操作簡單,教師能夠清楚地看到每位學生交作業(yè)的情況,能隨時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評價,培養(yǎng)學生每天自覺講故事的習慣。
2.視頻課堂實錄
學生講故事的過程具有即時性。教師分析學生哪里講的好、哪里有問題時學生自己看不到,有些地方存在的問題可能教師也不能馬上發(fā)現(xiàn),這給作業(yè)的評價帶來了很大不便。筆者用手機拍下學生講故事的視頻,并在大屏幕上直接反復播放、分析、評價學生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存在的優(yōu)缺點,不僅提高了學生講故事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講故事的能力。
在運用新策略講授故事的過程中,筆者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關注講故事過程中出現(xiàn)的每一個細節(jié),著眼于學生每一個細小的進步,最終讓學生自主建立起理想的講故事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讓學生建立了自信,從一開始的教師點名回不出課,到排隊搶著講故事,回一次課體驗一次成功,每次回課都有不同的收獲,學生講故事的技能也在良性循環(huán)中不斷地提高。
(作者單位:寧波建設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