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瀟麗
摘要:《狐妖小紅娘》和《夏目友人帳》分別是中日兩國深受歡迎的動畫作品,兩部作品著重探討人與妖怪如何相處的命題,在創(chuàng)作中有意識融入傳統(tǒng)文化元素。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兩者在情感表達方面存在差異,《狐妖小紅娘》偏向大團圓式喜劇結局,《夏目友人帳》更多受物哀審美影響。歸納兩部作品成功之處,為中日兩國動畫產業(yè)合作尋求途徑,促進同類型題材的創(chuàng)作。
關鍵詞:動畫創(chuàng)作 妖怪文化 傳統(tǒng)文化
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妖怪文化由來已久,是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狐妖小紅娘》與《夏目友人帳》分別是中日兩國非常受歡迎的妖怪題材動畫,比較這兩部作品之間異同,研究妖怪文化如何在動畫作品中應用,同時也能從其中找到中日動畫產業(yè)交流合作的可行性。
《狐妖小紅娘》與《夏目友人帳》之異同
《狐妖小紅娘》改編自中國漫畫家小新同名漫畫,2015年6月開始在bilibili、騰訊視頻等網(wǎng)站播放,目前連載63集,2017年7月在日本東京都會電視臺播放日文版。故事背景設定為一個架空世界,人與妖并存。女主角涂山蘇蘇是一只狐妖,男主角白月初是一名道士,兩人聯(lián)手為轉世情侶們尋回前世情緣。《狐妖小紅娘》在bilibili網(wǎng)站累計播放量超過1.5億次,在同類型長篇國產動畫作品中人氣最高。
《夏目友人帳》改編自日本漫畫家綠川幸同名漫畫,2008年7月在日本東京電視臺首播,現(xiàn)已播出六季74集,外加4集番外篇?!断哪坑讶藥ぁ废盗袆赢嬙谥袊钍軞g迎,bilibili網(wǎng)站總播放量超過8000萬,是日本神魔妖怪題材動畫中,最受中國觀眾喜愛的作品。
《狐妖小紅娘》和《夏目友人帳》作為兩部廣受歡迎的妖怪題材動畫,雖然來自不同國家,但是在妖怪角色設定和傳統(tǒng)文化元素運用兩個方面不乏相同點。
一、充滿“人性”的妖怪?!逗〖t娘》和《夏目友人帳》里妖怪都充滿了“人性”?!逗〖t娘》中妖怪壽命無窮無盡,而人壽命有限,人妖相戀會面臨生死分別。妖怪們如同人類一樣,癡心不改,想要生生世世和自己的戀人在一起。于是狐妖一族想出了再續(xù)前緣的辦法:相愛的戀人可以記憶和部分的妖力為祭品,將兩人重要的記憶封入法寶,法寶能夠隨人的靈魂輪回轉世,轉世之后人會帶著半個法寶出生,再通過狐妖之力,就能取回前世記憶,與妖怪戀人繼續(xù)相愛。妖怪們癡情地去尋找和保護自己轉世的戀人,哪怕人類并沒有前一世的記憶?!断哪坑讶藥ぁ返难蛛m然外表千奇百怪,但內心也充滿“人味”。一般人類是無法看見和觸碰妖怪,大多數(shù)人也不相信妖怪存在,妖怪們很寂寞,它們害怕與人類結緣,卻又不由自主被人類所吸引。被外婆打敗的很多妖怪,一直都想要聽到外婆呼喚它們的名字,漫長等待之后卻得知外婆已經去世,它們帶著名字離開,留下落寞與悲傷。
無論妖怪外形是什么樣子,它們內里還是“人”,會有喜怒哀樂,也有善惡之分。“人性”使妖怪形象生動起來,不再是令人敬畏或者厭惡的單薄角色。《狐妖小紅娘》探討人與妖怪之間的愛情,《夏目友人帳》則是用友人帳聯(lián)系起人與妖怪,兩部作品表面上是在思考人與妖怪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其實也是暗示人類如何與“異于常人”的人相處。因為妖怪就是充滿人性卻又不是人的存在,人和妖怪之間的情感互動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二、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運用。妖怪文化根植于傳統(tǒng)文化之中,《狐妖小紅娘》和《夏目友人帳》中都運用了很多傳統(tǒng)文化元素。首先服飾方面,《狐妖小紅娘》女主角穿著類似寬袍大袖、交領右衽的漢服;人類中道士則穿直領大襟道袍,頭束八卦冠。《夏目友人帳》中妖怪們都無一例外身著日本和服。
其次房屋住宅,《狐妖小紅娘》中王權家族的住所設計為傳統(tǒng)中國庭院,采用均衡對稱布局,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由若干單座建筑和圍廊、圍墻環(huán)繞成的庭園組成。《夏目友人帳》中有很多日式傳統(tǒng)建筑,多采用開敞式的布局,地板架空而出檐深遠,整體為木質結構。
還有配樂方面,《狐妖小紅娘》主題曲《愛 you ready 愛我 ready》采用了搖滾樂與戲腔相結合唱法,片尾曲《東流》則運用蕭、箏等民族樂器,曲調干凈唯美,歌詞文言文和白話文相結合,古典雅致?!断哪坑讶藥ぁ放錁穭t融入了日本箏、尺八、三味線等傳統(tǒng)樂器,隨著情節(jié)不同,有的曲子安靜溫柔,有的曲子清幽詭異。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狐妖小紅娘》和《夏目友人帳》中的運用,為兩部作品增色不少,觀眾在無意之間領略到傳統(tǒng)文化之美,接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
同為妖怪題材動畫作品,但是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影響,《狐妖小紅娘》與《夏目友人帳》之間還存在許多不同,集中表現(xiàn)在審美意識和情感表達兩個方面。
一、大團圓與物哀。中日審美意識存在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也延續(xù)到了動畫作品之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崇尚“大團圓”的喜劇結尾,形成大團圓審美意識主要是因為宗法倫理社會要求善惡分明,人們普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在相對封閉的自然環(huán)境中建立起封建專制,帶來沉重的現(xiàn)實壓迫,人們便在戲曲文學之中追求圓滿的虛幻。無論是古典文學作品《竇娥冤》《長生殿》等還是民間傳說故事《白蛇傳》《梁祝》等,無一例外都擁有一個相對美好的結局?!逗〖t娘》始終貫徹“有情人終成眷屬”理念,轉世之后人與妖怪歷經千難險阻最終破鏡重圓,好人得到幸福,壞人受到懲罰。雖然會出現(xiàn)生離死別的悲傷情節(jié),但整部動畫作品基調還是歡快活潑,故事結局一定是美好的大團圓。
《夏目友人帳》則延續(xù)了日本文學中一貫“物哀”審美?!拔锇А笔侨毡緜鹘y(tǒng)審美意識中一個重要觀念,其基本含義是在日常生活及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欣賞中,外在物象和主體內在情感意緒相融合,而生成的“情趣的世界”,也就是自然和人生的各種情態(tài)觸發(fā)、引生的優(yōu)美、纖細、哀愁的情感表現(xiàn)。①日本人物哀審美意識形成與其地理環(huán)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日本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同時自然災難頻發(fā),人們善于捕捉萬物之美卻又悲哀于美麗的稍縱即逝?!断哪坑讶藥ぁ氛w風格是悲劇色彩,人與妖怪壽命相差太多,很多妖怪與人類結緣,卻只能徒勞看著人類逝去。
二、情感表達。《狐妖小紅娘》主要描繪了戀人之間的愛情:有女將軍與皇族王子擺脫種種誤會重歸于好,有捉妖道士愛上妖怪而反抗家族最終尋得心中大道,有正道第一盟主與狐仙兜兜轉轉五百年再續(xù)前緣……所有情感概括起來是此情不渝。在用心刻畫愛情線之外,《狐妖小紅娘》對親情、友情的表達比較隨意,父親常常以一種“坑”兒子的形象出現(xiàn),朋友之間情感互動多是調節(jié)氣氛幽默搞笑為主。愛情一直是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話題,再續(xù)情緣作為《狐妖小紅娘》最重要的主題,配合一波三折故事情節(jié),將愛要大膽去表達、愛要細心去守護的情感傳遞給觀眾,
《夏目友人帳》中包含了更為復雜的情感,核心是圍繞主人公夏目貴志與周圍人類和妖怪們的交往展開。夏目貴志與收養(yǎng)他的滋伯父和塔子阿姨之間慢慢產生親情,與周圍同學、朋友的真摯友誼,與貓咪老師互相陪伴,從妖怪們回憶中對外婆的依戀,與妖怪們萍水相逢善意以及通過夏目視角看到的伯父和阿姨之間的愛情,情感表達非常豐富。夏目在這些情感的鼓勵下,由一個內心孤單的孩子成長善良堅強的少年,學會溫柔地去對待世界,從抗拒與周圍人和妖怪的接觸,變得主動走進人類和妖怪。真摯情感表達是打動觀眾的關鍵因素,無論是愛情、親情、友情還是萍水相逢陌生人之間的善意,都能引起共鳴,獲得心理治愈。
中日動畫創(chuàng)作合作展望
從《狐妖小紅娘》和《夏目友人帳》兩部作品大受歡迎,可以看出妖怪題材動畫在中日兩國具有一定的受眾基礎。觀眾青睞描繪人類與妖怪之間情感的故事情節(jié),對于同類型題材動畫作品的創(chuàng)作而言,可以通過中日兩國的合作,打通國內和海外兩個市場。
可行性分析。首先政策方面的支持,是中日動畫產業(yè)合作前提。日本政府一直把動漫產業(yè)發(fā)展擺在重要位置,專門成立相關機構,就動漫產業(yè)的發(fā)展問題和政策頒布進行管理。中國政府近年來加快推動動漫出版產業(yè)繁榮發(fā)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實施“原動力”中國原創(chuàng)動漫出版扶持計劃,文化部將動漫產業(yè)納入十三五文化產業(yè)重點發(fā)展規(guī)劃之中,財政部通過減免動漫企業(yè)所得稅和進口產品稅收政策促進動漫企業(yè)發(fā)展。
其次經濟方面的需要,不斷推動中日動漫企業(yè)合作。動漫產業(yè)能帶來巨大的利潤,隨著經濟全球化,尋求國際間的合作,開拓海外市場是動漫產業(yè)發(fā)展的必經之路。2016年已經有八部中日合作的動畫作品,如何更有效地推進深入合作中日雙方需要繼續(xù)探索。
最后社會方面的認同,妖怪文化在兩國都有一定話題度。對于日本來說,妖怪題材動畫作品眾多,新的作品需要不斷尋求創(chuàng)新避免審美疲勞,以中國妖怪文化為故事藍本,既能增加新鮮感又便于日本觀眾理解。而中國同類型作品相對較少,妖怪文化中可挖掘的元素還有很多,中國動畫也需要學習日本成熟的制作技術、敘事能力和情感表達。兩國之間的合作能取得雙贏的效果,創(chuàng)作出更多精彩的動畫作品。
合作模式建議。在妖怪題材動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中日兩國具體的合作模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作品輸出和引進,另一種是合作開發(fā)作品。
直接引進和輸出作品版權,是將中國作品翻譯成日文在日本播放,或是引進日本動畫作品。這種合作方式優(yōu)點是風險較小,在選擇作品時能夠看到國內市場對作品的反響,避免花高價引進作品卻不受觀眾認可。日本很多動畫作品都是漫畫改編,漫畫原作就在中國市場具有一定影響力,引進的動畫作品也更容易被觀眾接受。中國動畫進入日本市場則面臨巨大競爭壓力,能夠在日本播放的作品鳳毛麟角。中日兩國動畫市場發(fā)展不均衡,日本每年1月、4月、7月和10月都會固定推出大量新作,涵蓋各個年齡層次,而中國動畫雖然年產量高,但作品質量偏低,多以低齡動畫為主。因此單純引進作品的合作方式可能會導致中國動畫作品走出去困難,而國內市場份額被進一步瓜分。
中日企業(yè)在合作開發(fā)動畫作品的領域已經有了一些嘗試,例如動畫《從前有座靈劍山》是根據(jù)中國同名小說、漫畫改編,由日本動畫公司Studio DEEN負責制作,但是由于制作周期協(xié)調出現(xiàn)問題,作品后半部分出現(xiàn)了嚴重畫面崩壞問題。中日合作開發(fā)動畫作品優(yōu)勢在于能夠同時協(xié)調中國和日本觀眾的喜好,而且日本動畫產業(yè)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作品和衍生產品開發(fā)模式,更好地發(fā)揮作品商業(yè)價值。創(chuàng)作過程中如何協(xié)調各方的工作,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合作制度,還需要在實踐中繼續(xù)探索。
對于妖怪題材動畫作品來說,中日合作開發(fā)時應當首先需要對妖怪文化進行繼承和創(chuàng)新。繼承對妖怪與人類關系思考這一話題,脫離了人類,妖怪無法單獨存在,兩者關系是敬畏還是征服,是兵戎相向還是和平共處,都給予故事情節(jié)不同發(fā)展。創(chuàng)新妖怪的形象內涵,妖怪吃人這種扁平化設定,已經不能滿足觀眾娛樂需求,妖怪需要不斷進化,善惡互相轉化,內心具有復雜性。其次融入傳統(tǒng)文化元素,妖怪本身就代表傳統(tǒng)文化符號,妖怪題材動畫作品能夠成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生動載體。人物和場景設計方面可以參照傳統(tǒng)的服飾、建筑,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借鑒民俗故事和歷史典故,配樂運用傳統(tǒng)樂器和戲劇唱腔,節(jié)日、民俗都可以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之中。最后注重傳遞積極價值觀,妖怪題材動畫因其神秘性而受到觀眾喜愛,但創(chuàng)作重心不應放到恐怖、獵奇上,兼顧娛樂性同時,傳遞積極價值觀念。《狐妖小紅娘》和《夏目友人帳》能在中日兩國大受歡迎,一方面是因為兩國相通的妖怪文化,另一方面是兩部作品所傳遞的真善美情懷打動了兩國觀眾。無論文化背景存在怎樣差異,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與人為善、勇敢堅強、奮斗不息等品質是人類共同認可和欣賞。
小結
《狐妖小紅娘》和《夏目友人帳》是中日兩國比較有代表性的妖怪題材動畫作品,兩者取材于妖怪文化,同時和傳統(tǒng)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憑借著精彩情節(jié)和動人情感,在中日兩國都有很高人氣。日本動漫產業(yè)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發(fā)展體系,很多優(yōu)秀動畫作品在世界上具有極高聲譽。中國動漫產業(yè)近年來也開始復蘇,類似《狐妖小紅娘》這樣的好作品不斷涌現(xiàn),極大鼓舞了中國動漫產業(yè)發(fā)展信心,越來越多國內外觀眾開始關注中國動漫。
通過兩國動畫作品比較性研究,有利于促進中日在動畫創(chuàng)作領域的合作。對于日本而言,可以更了解中國觀眾喜好,發(fā)現(xiàn)兩國文化異同,為日本動漫創(chuàng)新提供思路;對中國而言,一方面要肯定中國動畫的進步,另一方面也要繼續(xù)學習,在人物設計、情感刻畫和傳統(tǒng)文化傳播方面取長補短,創(chuàng)作出更多帶有中國特色的優(yōu)秀作品。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欄目責編:邵滿春
注釋:①姜文清:《“物哀”與“物感”——中日文藝審美觀念比較》,《日本研究》,1997(2)。
參考文獻:1.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王安麗:《日本動漫中的“言靈信仰”現(xiàn)象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版。
3.尹榮方:《“九尾狐”與“禹娶涂山女”傳說蘊意考》,《文化遺產》,2017(1)。
4.劉曉峰:《妖怪學研究》,《民間文化論壇》,2016(6)。
5.馬穎寅:《動畫電影與民間文化——以日本動漫與妖怪文化為例》,《藝術科技》,2014 (5)。
6.秦 瓊,胡婷婷:《日本動漫形象的文化基礎探源及啟示——以妖怪形象為例》,《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3(2)。
7.董佳佳,王樹義:《日本動漫產業(yè)的政策分析及借鑒》,《經濟導刊》,2011(10)。
8.小松和彥,王鐵軍:《日本文化中的妖怪文化》,《日本研究》,2011(4)。
9.葉春生:《日本的“妖怪學”》,《民俗研究》,2004(1)。
10.尤忠民:《日本文學中的傳統(tǒng)美學理念——物哀》,《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 (6)。
11.危 磊:《“大團圓” 審美心理成因新探》,《文學評論》,2002(3)。
12.劉景亮,譚靜波:《 中和之美與大團圓》,《藝術百家》,2001(1)。
13.姜文清:《“物哀”與“物感”——中日文藝審美觀念比較》,《日本研究》,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