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慧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友誼醫(yī)院,新疆 伊犁 835000)
對于老年人群而言,手術是一類非常明顯的應激源,老年患者由于身體機能減退,對于手術的耐受性差,一般在面對手術時容易出現明顯的負面心理,以焦慮、抑郁比較常見[1]。這些負面情緒如果持續(xù)存在,不僅會對手術的進行順利性差形成影響,還會影響術后患者的康復質量[2]。為了保證老年患者手術順利進行,做好有效的護理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具體分析在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中實施全程優(yōu)質護理的效果。
選取80例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參與本次研究,收集時間為2016年9月-2017年10月之間。依據手術時的護理方法分為觀察組40例、對照組40例,觀察組有23例男以及17例女,年齡平均(76.28±10.36)歲;對照組有24例男以及16例女,年齡平均(77.59±10.14)歲。2組各項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對照組僅對患者實施常規(guī)手術護理,具體要求做好手術準備、做好手術中各項操作配合、做好術后與病房護士的交接工作。觀察組在患者手術護理中應用全程優(yōu)質護理模式,具體實施內容如下:
1.2.1 術前優(yōu)質護理
在患者入院出與患者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初步評估患者的性格特點以及心理狀況,分析患者心理狀況中現存的或者潛在的不良情緒,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及干預。多鼓勵患者,幫助患者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提升應對手術的信心。
1.2.2 術中優(yōu)質護理
護理人員要保證對手術流程足夠熟悉,了解術中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以及緊急處理方法。巡回護士要做好體位護理,協助醫(yī)生做好手術準備,開通靜脈通路。器械護士要準備好手術所需的各類器械,檢查好器械是否處于良好待機狀態(tài)。手術期間對于局麻患者可以多通過語言與患者交流,不斷給患者疏導,提升患者的安全感。另外要對患者體征各項指標結果進行密切監(jiān)測,及時處理異常表現。
1.2.3 術后優(yōu)質護理
術后保持7小時的去枕平臥,等到麻醉效果消除后轉為半臥位。做好呼吸道管理,對體征指標進行密切監(jiān)測,對切口恢復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做好切口清潔護理,避免出現切口感染。
心理狀況:在手術開始前(護理前)、手術結束后(護理后)分別對患者進行一次焦慮、抑郁評分,分別利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進行評價。HAMA總分≥29分,嚴重焦慮;21-28分,明顯焦慮;14-20分,肯定有焦慮;7-13分,可能有焦慮;0-7分,沒有焦慮。HAMD<8分正常,8-20分可能有抑郁,21-35分肯定抑郁,>35分嚴重抑郁。
SPSS22.0對獲取數據開展分析,(±s)表示焦慮抑郁評分,t檢驗,P<0.05則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護理前兩組焦慮、抑郁心理狀況評分結果差異不大,P>0.05,護理后兩組評分均有下降,與護理前比較組內差異明顯,P<0.05,護理后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價結果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價結果比較(±s,分)
分組 例數焦慮 抑郁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0 13.26±2.27 7.01±1.14 30.62±3.38 10.08±1.17對照組 40 13.52±2.54 10.89±2.30 30.29±4.03 17.45±2.41
由于老年患者一般伴有多種基礎疾病,本身身體狀況差,因此在知道自己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后會有明顯焦慮心理,擔心手術效果、術后恢復,擔心自己成為家庭的累贅。所以針對老年手術患者,做好患者心理干預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本研究在全程優(yōu)質護理模式實施中注重患者術前患者心理優(yōu)質護理,針對患者實際的身心狀況進行宣教指導,給予其足夠的心理支持以及情感支持[3]。在手術中巡回護士、器械護士都做好醫(yī)生的相應配合,保證手術前的準備迅速完成,手術能夠順利開展。同時術中注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能夠保證術中異常情況得到及時發(fā)現、及時處理。術后做好患者體征監(jiān)測以及切口護理,及時更換切口敷料,保持切口持續(xù)清潔干燥,能夠明顯減少切口感染發(fā)生率。從本研究結果可以得知,觀察組患者在護理中應用全程優(yōu)質護理模式,結果患者護理后焦慮、抑郁評分結果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全程優(yōu)質護理模式能夠更明顯緩解患者不良情緒。
綜上所述,全程優(yōu)質護理模式用于老年手術病人護理中對于不良心理狀況的緩解效果更明顯,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