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雷 王曉梅
(四川省人民醫(yī)院急診內科,四川 成都 610000)
重癥肺炎是臨床上非常嚴重的感染性疾病,發(fā)病時可導致大量炎癥因子釋放,引起全身系統(tǒng)炎癥反應,出現(xiàn)循環(huán)障礙、腎損傷等多種肺外并發(fā)癥,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來相關研究〔1,2〕顯示在重癥肺炎肺泡灌洗液或外周血中都存在腫瘤壞死因子(TNF)-α和白細胞介素(IL)-10的異常表達,并認為TNF-α/IL-10比值的失衡是過度炎癥反應的一個標志;相繼研究〔3,4〕又顯示上述炎癥因子的變化與重癥肺炎的預后有明顯相關性,但并未探討TNF-α/IL-10比值與死亡風險增加的相關性。本文檢測重癥肺炎中TNF-α、IL-10及TNF-α/IL-0比值的變化,分析其與預后的關系及TNF-α/IL-10比值與死亡發(fā)生風險的相關性。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四川省人民醫(yī)院住院部治療的重癥肺炎患者124例,其中死亡49例、存活75例,根據(jù)2007年美國感染病學會和美國胸科學會(IDSA/ATS)制定的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的診斷標準〔5〕。另選取同期普通肺炎患者60例和健康者60例作為對照。肺炎患者均為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重癥肺炎組男68例,女56例,年齡48~79歲,平均(62.4±7.3)歲,普通肺炎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45~82歲,平均(61.8±7.7)歲,健康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47~80歲,平均(63.1±6.8)歲。3組年齡和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TNF-α和IL-10的檢測 3組均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重癥肺炎于住治療前、治療后4、7 d和出院(死亡)時抽取,普通肺炎組和健康組于體檢當日抽取。血液樣本經(jīng)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置于-80℃冰箱中待檢。TNF-α和IL-10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試劑盒購于美國R&D公司,嚴格按說明書進行操作。并根據(jù)檢測結果計算TNF-α/IL-10比值,且根據(jù)四分位法劃分q1、q2、q3和q4 4個區(qū)間,q1 TNF-α/IL-10比值為1.13~1.38,平均(1.22±0.25);q2為1.39~1.53,平均(1.32±0.31);q3為1.55~1.85,平均(1.62±0.38);q4為1.88~2.76,平均(1.96±0.56)。賦值q1=0作為對照,結果以風險比(OR)、95%置信區(qū)間(CI)和P值表示。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χ2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
2.1重癥肺炎、普通肺炎和健康組TNF-α、IL-10和TNF-α/IL-10比值比較 重癥肺炎和普通肺炎組血清TNF-α、IL-10和TNF-α/IL-10比值明顯高于健康組,且重癥肺炎組明顯高于普通肺炎組(P<0.05)。見表1。
2.2死亡組與存活組不同時間點TNF-α、IL-10、TNF-2、IL-10比較 兩組治療前、治療后4、7 d及出院(死亡時)TNF-α、IL-10表達及TNF-α/IL-10比值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存活組隨著治療的進展均逐漸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死亡組治療后變化并不明顯,甚至在死亡時呈上升趨勢,組內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治療前TNF-α/IL-10比值四分位區(qū)間的死亡率比較 q1、q2、q3、q4死亡率為16.13%(5/31)、25.81%(8/31)、41.94%(13/31)、74.19%(23/3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04,P<0.05)。
2.4治療前TNF-α/IL-10比值與死亡發(fā)生風險的Logistic回歸分析 設定TNF-α/IL-10比值四分位區(qū)間中q1區(qū)間OR=1作為對照,治療前TNF-2/IL-10比值越高,死亡風險越大,見表3。
表1 重癥肺炎、普通肺炎和健康組治療前TNF-α、IL-10和TNF-α/IL-10比值比較
與健康組比較:1)P<0.05;與普通肺炎組比較:2)P<0.05
表2 死亡組與存活組不同時間點TNF-α、IL-10及TNF-α/IL-10比較
表3 治療前TNF-α/IL-10比值與死亡發(fā)生風險的Logistic回歸分析
炎癥反應的過度表達是導致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和多器官衰竭綜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因素。研究〔6〕提示機體炎癥因子的水平可以間接反映重癥肺炎的嚴重程度,偏離正常值越遠,代表肺損傷和感染程度越嚴重,預后更差。TNF-α是由激活的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產(chǎn)生的一種促炎細胞因子,在炎癥反應的早期便可大量釋放,進而誘導產(chǎn)生IL-1、IL-6等多種促炎因子,啟動炎癥的級聯(lián)反應,加大炎癥的過度反應而對機體造成損傷〔7〕,一般TNF-α的過度表達提示疾病向重癥方向發(fā)展或已進入重癥階段。IL-10在體內多種細胞均可分泌,但主要由Ⅱ型T輔助細胞產(chǎn)生,其生物活性廣泛,是一種抑炎因子,可以抑制單核巨噬細胞通過脂多糖(LPS)和干擾素(IFN)-γ產(chǎn)生TNF-α、IL-1、IL-6和IL-8等促炎因子,降低機體炎癥反應〔8,9〕,因此在正常健康人群中其機體水平較低,而在重癥感染患者中異常增高以調節(jié)炎癥因子水平,本研究結果中重癥肺炎患者中TNF-α偏高的同時,IL-10也異常偏高,這被認為是一種負反饋調節(jié)。TNF-α/IL-10比值是衡量機體促炎/抑炎平衡狀態(tài)的重要指標,本文結果說明機體存在嚴重的炎癥反應。本研究結果提示,在整個治療階段直至出院或死亡,炎癥反應得到控制;而炎癥反應強烈、持續(xù)時間久且難以控制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且在整個治療階段,IL-10與TNF-α表達存在一定程度相關性,兩者同升同降,證明IL-10通過負反饋調節(jié)TNF-α的表達來抑制炎癥反應。四分位法結果說明重癥肺炎的死亡率與基線水平TNF-α/IL-10比值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線性關系。Logistic回歸分析提示基線水平的TNF-α/IL-10比值與死亡密切相關,其比值越高,死亡風險越大,有助于判定患者的預后。
綜上,重癥肺炎患者中存在TNF-α和IL-10過度表達和TNF-α/IL-10比值嚴重失衡狀態(tài),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控制炎癥反應是改善預后的重要手段,基礎水平TNF-α/IL-10比值越大,其死亡風險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