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娟 榮 陽
(1 遼寧省遼陽市中心醫(yī)院放射科,遼寧 遼陽 111000;2 遼寧省遼陽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務處,遼寧 遼陽 111000)
胃腸道間質瘤是臨床當中的常見疾病,是起源于胃腸道間葉組織的一種腫瘤,約占到胃腸道惡性腫瘤的2%。中老年患者比較多見,少見于45歲以下的患者,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比例沒有明顯的差異。胃腸道間質瘤主要發(fā)生于胃部以及小腸,其次為結直腸以及食管、腸系膜、腹腔韌帶以及網膜比較罕見。在臨床當中,15%~30%的患者是惡性腫瘤,而且臨床癥狀不典型,當患者甚感不適的時候已經發(fā)生了轉移。根據相關的資料統(tǒng)計來看,第1次就診的時候有10%~45%的患者已經發(fā)生了轉移,主要轉移部位為肝臟或者腹腔[1-2]。因此,胃腸道間質瘤的早期診斷具有極其重要的臨床價值。將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經過手術以及病理確診的168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的影像學診斷結果進行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168例,男94例,女74例;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55.3歲?;颊叩呐R床表現主要為:腹痛32例,消化道出血40例,消化道不全梗阻16例,腹部包塊372例,貧血8例。將168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8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采用CT檢查,對照組采用胃腸道造影檢查。
1.2 檢查方法
1.2.1 胃腸道造影檢查:胃腸機選取西門子Iconos R 200式數字胃腸機,在檢查前一晚給予患者食用流質飲食,同時給予患者番瀉葉25 g對胃腸道進行清潔。檢查當天早晨患者需禁食,在檢查前15 min給予山莨菪堿 12 mg肌內注射,同時口服產氣劑,10 min后再服用鋇劑混懸液,濃度分別為130 w/v與60 w/v。在檢查的時候要轉動患者改變體位,分別攝取氣鋇雙對比像、充盈影像以及黏膜影像。
1.2.2 CT檢查:患者掃描前禁食8 h,掃描前2 h給予2%泛影葡胺800 mL口服,在檢查前再次口服2%泛影葡胺400 mL。選取GE DX/i螺旋CT機,低劑量Lune cared掃描程序。掃描層厚為6~10 mm,螺距為1.0~1.5。掃描的參數為:矩陣為512×512,FOV為40,電流為10 mA,電壓為120 kV。囑患者全身放松,慢慢屏氣。常規(guī)平掃之后,再進行增強掃描。普通CT給予碘海醇80 mL靜脈注射,螺旋CT高壓靜脈注射碘海醇l00 mL,注射速度為2~3 mL/s,于注射之后30、60 s分別進行增強掃描,掃描時間為50~80 s。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胃腸道造影和CT檢查結果的比較:將手術以及病理結果與胃腸道造影檢查以及CT檢查結果進行比較,兩種檢查方法的準確率見表1。兩種檢查方法正確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47,P<0.05),CT檢查優(yōu)于胃腸道造影檢查。
表1 胃腸道造影和CT檢查結果的比較[n(%)]
2.2 CT檢查結果:經過CT檢查發(fā)現,瘤體的大小差異比較明顯,為2~11 cm,其中,腫瘤直徑在5 cm及以下者30例,5 cm以上者54例;腔內型16例,腔外型38例,混合型30例;腫瘤形狀呈類圓形者36例,呈圓形者24例,不規(guī)則者24例;腫塊密度呈等密度與低密度,密度均勻者22例,密度不均62例,其中有40例病灶中心有明顯的液化壞死區(qū)域;腫塊邊界清晰者70例,不清者14例;有18例患者局部管壁增厚,同時伴有軟組織腫塊;10例患者腫塊之內有斑點狀鈣化。經過CT增強掃描,可以發(fā)現均勻中度強化者24例,不均勻強化者60例;淋巴結腫大者8例,有2例患者出現轉移,轉移至肝臟。
2.3 胃腸道造影檢查結果:通過造影檢查發(fā)現,84例患者當中腔外型20例,腔內型54例,混合型10例。20例腔外型患者的表現為:胃腸道受到擠壓出現移位,而瘤體的基底部多與腸胃呈現銳角形狀,與病灶周圍臟器之間的關系鑒別比較困難。54例腔內型患者的表現為:胃腸道內有充盈缺損影者36例,大小為1.2~5.5 cm,形態(tài)以呈圓形或者橢圓形為主,腫塊境界比較清楚,其中邊界規(guī)則者26例,10例呈現不規(guī)則形態(tài)的充盈缺損,瘤體的基底部與腸壁、胃壁呈鈍角,有分葉,管壁比較柔軟,多數鋇劑在通過的時候沒有明顯的阻塞,病灶周圍局部的黏膜被推移撐開,而且呈連續(xù)性沒有中斷;10例患者的小腸腸腔比較狹窄,有腸道梗阻出現;12例患者局部黏膜被破壞中斷,16例患者的黏膜出現展平、隆起以及增寬;40例患者有潰瘍形成,同時出現了小龕影。10例混合型患者的表現為:發(fā)生于小腸部位,腔內呈分葉狀,充盈有缺損影,但是腔外部分則無法顯示清晰。
近幾年以來,隨著各種影像學檢查手段的廣泛應用,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有了顯著的進步,大大降低了誤診率[3]。通過CT檢查,可以清楚地顯示出胃腸道間質瘤的發(fā)病部位以及密度,同時對其與周圍臟器之間的關系及有無轉移有著較好的判斷價值,可以及時發(fā)現有無轉移[4]??梢园l(fā)現消化道壁的局部有增厚的變化,而且有軟組織腫塊出現,同時病變往往合并囊性變、胃腸道潰瘍、壞死以及出血,少數患者可以出現鈣化。雖然胃腸道造影對腫瘤定位定性具有獨特的作用,但是在與周圍臟器關系以及有無轉移方面則顯得不足,不能及時發(fā)現有沒有轉移的現象[5]。但是也有一部分學者指出,在觀察黏膜以及戮膜下病變、管壁功能改變、胃腸道受到擠壓出現推移、管腔狹窄等方面,胃腸道造影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因此,臨床當中不能忽視胃腸道造影的檢查作用。綜上所述,影像學診斷技術在胃腸道間質瘤術前檢查當中,對腫瘤的定位以及定性比較準確,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