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雙松
摘要:語言與文化關(guān)系密切,這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實。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門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對象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過程。掌握對象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程度直接影響到一個人語言知識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體地運用語言的前提。很難想象,一個缺乏對象國文化背景知識的人,能在這一國度里與人進行正常的交際。本文就對中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展開探究。
關(guān)鍵詞:中學英語;文化教學;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1-0110
一、為什么要進行文化教學
1. 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在我國,外語教學中的文化熱興起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它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息息相關(guān),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息息相關(guān)。現(xiàn)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zhì)產(chǎn)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jīng)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
2. 了解文化知識是學習語言知識的關(guān)鍵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習語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語言受文化的深刻影響,又反映了某種文化的獨特之處。離開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語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target culture),我們就很難理解某些詞語項目的意義。如:grammar school可以望文生義為“語法學?!?,實際上現(xiàn)在指為升大學的學生而設(shè)立的中學,即大學預料。
3. 文化知識的教學是達到語言教學目標的關(guān)鍵
發(fā)展交際能力是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chǔ),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我們必須明白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在社會生活中是相輔相成的,明白文化知識是組成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達到語言教學目標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
二、文化教學的內(nèi)容
中學英語課本的一些內(nèi)容設(shè)置很大部分是結(jié)合日常生活、西方人的生活習慣展開各種交際會話,因此文化教學的內(nèi)容主要是與各種交際環(huán)境有關(guān)的文化。
1. 稱呼語
例如樓上的住戶因為給樓下的住戶帶來噪音而道歉說:“Im very sorry, comrade.”“comrade”是很典型的社會主義國家中的稱呼。在西方,常用Sir和Madam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國,對十幾歲或二十幾歲女子可稱呼Miss。但是,有時陌生人之間也可用表面上很親密的稱呼,例如:love,dear,pet, honey,sweet-heart等。這在英國某些非正式場合用得特別普遍,如在市場上商販和顧客之間,在公共汽車售票員和乘客之間。但是,最近有些女性(特別在美國)反對男人這樣稱呼她們。再例如一班學生參觀學校附近的一間工廠,學生稱呼一個工人為“Uncle Wang”,這也是中文思維套用英語的現(xiàn)象。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是常事;在許多農(nóng)村,同村的平輩基本都以兄弟姐妹相稱,盡管他們未必有血緣關(guān)系。但是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
2. 感謝與答謝
“Thank you”這句話不論中、英文都用得很普遍。它用來對許多事物表示感謝。例如,對禮物、邀請、幫助,或?qū)χ鲃犹峁椭?、其他種類主動提供的東西表示感激。但是如何準確地使用這句話,兩種語言之間是有差別的。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xiàn)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以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所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地道謝。對于別人的贊美,中國人通常會否認以表謙虛,但英國人往往以“Thank you”來接受。漢語里在親密朋友之間、家庭成員之間是不大習慣用“謝謝”的。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者表示在相互關(guān)系上有了距離。但是,在英語中,不管是對陌生人還是親密朋友,幾乎在一切情況下都用”Thank you”,不用則常常顯得太無禮,可能會被誤認為這個人把別人的幫助當作是理所當然的。
3. 恭維與贊揚
恭維語在美國社會的各種場合經(jīng)常、廣泛地使用,起著各種各樣的作用。它們就像問候。感謝及道歉語一樣成了一種套話。在美國社會中,人們通過贊揚、夸獎來鼓勵某些合自己心意的行為。人們也通過贊揚和恭維來建立及維護社會關(guān)系,還常用它們來代替道歉、問候、感謝等套語,如:Thats a delicious dinner. Thanks for having us. 也用它們來緩和批評的鋒芒,在美國社會中贊美、恭維語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恭維的內(nèi)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的財物、個人在某方面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贊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贊她努力(打扮)的結(jié)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zhì)。美國人一般避免恭維后者。因此恭維別人的發(fā)型很多,恭維別人漂亮的頭發(fā)很少。人們經(jīng)常恭維別人漂亮的衣服或明顯的減肥,但很少恭維別人說:“You are beautiful”而常說:“You look nice/You are looking good today.”一方面,“good”和“nice”比“beautiful”要弱;另一方面,用了look似乎表示這種狀況并不是永久性的,而可能是努力的結(jié)果。有時在這種籠統(tǒng)的恭維后面再具體恭維某人的發(fā)型、服飾或減肥。人們經(jīng)常贊美的其他東西是家具、房子、汽車及別的財物,如:“I think your apartment is fantastic.”有時也稱贊對方的孩子可愛,偶爾也夸獎對方的其他親戚、朋友等。
三、文化教學的方法
1. 比較法
比較外國和本民族文化的異同??梢詮姆Q呼、招呼語、告別、作客、謙虛、道歉、贊揚、表示關(guān)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比較。如表示關(guān)心的對話:
A:Hello,you look tired today.
B:Yes,I went to bed too late last night...
A:Youd better go to bed earlier tonight if you can.
這樣表示關(guān)心的建議在中國比較普遍,但根據(jù)英文習慣,A只須說“ I do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這類膚淺的說法以表示關(guān)心。反之,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除非雙方是父母子女關(guān)系。
2. 課堂交流或?qū)n}介紹
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guān)國外文化方面的資料,如畫報、雜志、圖片等,研究不同國家人民的服飾、裝飾、發(fā)型等,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審美標準,較直觀地了解外國藝術(shù)、雕刻、建筑風格和風土人情。利用電影和電視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情況,各階層人們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如何與朋友交往,進行什么娛樂活動,有什么節(jié)日,怎樣慶祝節(jié)日,以及說話的表情、手勢等,然后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并講出自己的觀點。有時可以邀請中外有關(guān)專家以及曾經(jīng)留學或訪問過英語國家的人士做這方面的專題報告、系列講座等。
3. 閱讀文學作品
由于文學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導致了不同的文學現(xiàn)象的發(fā)生,因此,要想了解新學語言國家的文化,閱讀一定量的文學作品會有很大幫助,從中可以找到有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和信息。
4. 結(jié)合課本介紹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
教師在語言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總結(jié)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詞匯和習語。例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guān),英語里有“red-letter days”(節(jié)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英語中的“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tài)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yè)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5. 角色表演
教師讓學生熟讀課文對話后,學生派定角色,進行模仿角色表演。如某篇課文中教師節(jié)學生向教師送禮的一段對話,學生可以進行模仿表演。初始可跟課文一樣,待熟練后,可以表演進其他東西和回敬各種贊美的話語。
四、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文化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教師既要注意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能力的訓練,更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口頭和書面的實際交際能力。而培養(yǎng)交際能力,離不開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是培養(yǎng)語言得體性的重要前提。傳授文化背景知識應盡可能具體化、形象化,在教學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重視中外文化的差異。讓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語言實踐,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擴大知識面。在平時看報或讀書時,做個有心人,盡力攝取英美國家社會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這些信息融入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禮嘉中學 2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