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報刊選讀課程的發(fā)展和改革離不開相關學科領域最近理論和研究成果的指導。文章基于功能語篇分析理論,從語境-功能-語言形式互動的角度,探討構建英美報刊選讀教學新模式,旨在幫助學生更好的提高報刊語篇閱讀能力。
關鍵詞:功能語篇分析;系統(tǒng)功能語法;英美報刊選讀;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8)14-0054-03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selected readings from English newspapers & magazines highlights the guidance from latest theories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related disciplinary. Guided by 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from perspective of context-function-language interaction, this study constructs new teaching mode for selected readings from English newspapers & magazines as it seeks to better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n English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Keywords: 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selected readings from English newspapers & magazines; teaching model
一、概述
英美報刊選讀作為我國高等院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專業(yè)技能限選課程在全球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其重要性日益凸顯。然而教學實踐和研究發(fā)現(xiàn),該課程在各高校開展的情況不容樂觀,存在著如課時數(shù)少、教師和學生認識不足、教材內(nèi)容時效性弱、課堂教學方法單一和教學效果不佳等諸多問題。為此,學者們從課時設置、教材編寫、教學方法和模式等方面對該課程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僅以教學模式為例,李紹寵就計算機輔助教學在英美報刊選讀課程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指出該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和缺點[1]。賈磊針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不足,提出以建構主義為理論指導,多維度的構建適合報刊選讀課程的教學模式[2]。穆軍芳和路思遙則基于批判性話語分析理論從去蒙蔽的角度,分析如何在授課中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和消除新聞語篇中西方意識形態(tài)[3]。這些研究表明,合理的應用相關學科領域最新理論于英美報刊選讀課程能夠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推動課程的深化改革。因此,本文提出以語篇研究的熱門途徑-功能語篇分析理論為框架,構建一個適用于英美報刊選讀課程的教學模式,旨在為英美報刊選讀課程的優(yōu)化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途徑。
二、功能語篇分析理論
功能語篇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最早由黃國文引入國內(nèi)[4],指的是用系統(tǒng)功能語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作理論指導的語篇分析。英國語言學家M. A. K. Halliday 在1985年出版的著作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中正式提出系統(tǒng)功能語法[5],它以語言的實際使用為研究對象,探討語言的形式、意義和功能的關系,主要目的是為語篇分析提供一個合適的理論框架[6]。區(qū)別于傳統(tǒng)學派關于語篇是語法單位的認知,系統(tǒng)功能語法把語篇看作一個語義單位,是使用中的語言單位。功能語篇分析旨在評估語篇“是否在交際情景中合適地起到了它應起的作用”[7],途徑是根據(jù)具體的研究問題,有選擇的去從語境和語言互動的角度去考察語篇。
關于語境,Halliday and Hasan認為語言交際事件中(a)交際的主題,(b)交際各方的關系,(c)交際的形式這三個環(huán)境因素與語篇有直接的聯(lián)系,他們把這種語言環(huán)境稱為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或語域(Register),包含上述三個變量:語場(Fiel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8]。以一場大學生物講座為例,簡單的來說,語場是該生物講座的主題和涉及到的專業(yè)知識,語旨是專家跟學生或聽眾的關系,語式是類似書面口語的形式。在情景語境之上,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發(fā)現(xiàn)語篇還受到使用者言語社團的文化背景即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的影響,每個語篇都是在特定的文化中產(chǎn)生意義的。Martin認為語篇這種很強的文化屬性由語類(Genre)來反映,語類是一個通過語域來實現(xiàn)的,有步驟、有目的的社會過程,語篇的綱要式結構是語類有步驟的組織結構[9]。以敘述故事(Narrative story)為例,Martin指出該語類的語篇綱要式結構可表達為“(Orientation)^ Compliment ^ Evaluation ^ Resolution”[10]。
關于語言,Halliday視其為一種社會符號系統(tǒng),包含了由上至下的三個層面:意義-語義層(Discourse semantics)、形式-詞匯語法層(Lexico-grammar)和實體-音系層(Phonology)和字系層(Graphology),各層面之間是一種體現(xiàn)的關系[11]。根據(jù)Halliday等的觀點,語言可以實現(xiàn)三種功能:建構主客觀世界的經(jīng)驗功能(Experiential)、搭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和組織語言成語篇的語篇功能(Textual)。這三種意義/功能分別對應由詞匯語法層的及物系統(tǒng)、語氣情態(tài)系統(tǒng)、主述位系統(tǒng)等實現(xiàn),最終體現(xiàn)為語言中的音系和字[12]。
語境和語言之間的關系,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一定的語言形式構建了一定的語境,一定的語境又限制了語言形式的選擇。就層次上而言,語言、情景語境、文化語境由小到大,三者之間是體現(xiàn)和被體現(xiàn)的關系。具體來說,文化語境(語類)通過情景語境(語域)的整體配置得到實現(xiàn),語域的三個變量即語場、語旨和語式則由語言的經(jīng)驗意義、人際意義及語篇意義體現(xiàn)。
由此可見,功能語篇分析從理論上而言可以從任一層面如詞匯語法層、語義層或情景語境展開,對語篇展開詳盡的分析和描述,能夠多維度、全方面的解讀語篇的語義及其生成機制,分析過程和結果對語言相關研究和教學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三、教學模式構建
英美報刊選讀教材選文多來自英美具有代表性的報紙,雜志和期刊,文章時代特點突出,體裁涉及到學生不太熟悉的新聞、特寫以及社論等。課堂教學過程中,正如《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所指出,教師往往通過分析和解釋文章的遣詞造句、篇章結構、思想觀點、文體特點等活動以達到提高學生英美報刊閱讀能力的目的。這意味著在英美報刊選讀課程中,教師和學生對文章語篇理解是否到位,分析透徹與否直接影響到課程的教學效果。功能語篇分析具有以語言形式為載體,以意義為本,以語篇對為研究單位的特點,這與英美報刊選讀教學就形成了一種天然的聯(lián)系,為其在報刊選讀課程模式創(chuàng)新中的應用創(chuàng)造了可能性。
因此,本文依據(jù)英美報刊選讀閱讀型課程的本質,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提出一個基于功能語篇分析理論的英語報刊選讀課程教學模式。如表1所示,該模式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總的語言及教學指導思想,以功能語篇分析為理論框架,從語境(體裁和語域)-功能-語言符號系統(tǒng)互動的角度出發(fā),指導英美報刊選讀課程教學,現(xiàn)重點將教學步驟具體闡述如下:
1. 背景調查。英美報刊選讀教材從規(guī)劃到出版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意味著教材選文時效性不再,文章報導的內(nèi)容往往成了歷史事件,讀者很難形成共鳴。為了更好的了解文章作者的思想和語篇的立意,教學的首要步驟應該是對文章相關的背景進行調查研究。以大部分教材都會涉及到的歷屆美國大選報道為例,教學中可以采用研究報告、小組討論等多形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熟悉美國兩黨歷史、大選制度,總統(tǒng)候選人資歷等相關背景知識。
2. 體裁及語域分析。文化對語篇的影響反映在語言上是語篇的體裁,對文章體裁的分析能夠幫助學生從宏觀的角度把握文章的篇章結構以及各結構的功能。功能語篇分析對新聞體裁的關注由來已久,以新聞報道的重要類型-硬新聞為例,white發(fā)現(xiàn)其綱要式結構是一種衛(wèi)星軌道模式:標題/引言是該類體裁的核心,衛(wèi)星語段“闡述、原因與結果、證言、情境化,評價”的作用是擴展、解釋、情境化以及評價新聞的核心[12]。自覺應用這些研究成果于報刊新聞選讀課程能夠顯著的提高教學的效率,例如,在硬新聞類語篇教學中,可以運用對段落進行重新排序、探討新聞的主旨等手段揭示其獨特的寫作機制。進行體裁分析的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探討涉及語篇產(chǎn)生的即時語境,對語場,語旨和語式可分別通過專業(yè)詞匯分析,句式和情態(tài)詞分析,信息負載量計算這些活動進行推演。
3. 語言考察。需要指出的是該步驟有別于一般英語教學中的語言知識點講解,是一種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語言分析,側重于對詞匯語法層面上語言語義/功能生成的考察。在現(xiàn)有文獻研究中,學者們對硬新聞體裁的關注一般集中在及物性系統(tǒng)上,通過小句層面上的詳盡分析,揭示新聞話語的概念意義和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對評論類體裁則還關注了情態(tài)系統(tǒng),意在探討作者所表達的人際意義。教學中,可以結合這些研究成果,基于具體教學目的,從功能與語言形式的體現(xiàn)關系角度,有選擇的讓學生參與討論和分析文章語言特點。
4. 批判性思辨。眾所周知,報紙、期刊和雜志文章的最大特點在于通過表面上客觀公正的視角傳遞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在這一教學步驟中,通過顯化的手段揭示話語中滲透的意識形態(tài),展開討論和思辨,有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四、結束語
功能語篇分析源于系統(tǒng)功能語法,以語言形式為載體,深耕詞匯語法,探討意義/功能與語境的互動聯(lián)系,是一個適用性非常強的理論框架。本文提出的基于功能語篇分析理論的英美報刊選讀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宏觀上解讀文章語篇體裁結構,更能從微觀語言的層面揭示語篇意義的構建,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語篇語義形成機制,最終達到提高英美報刊閱讀能力的目的。此外,本研究的意義還在于將功能語篇分析理論創(chuàng)新的運用于英美報刊選讀教學研究,探索和檢驗該理論在教學應用上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夠進一步推動功能語言學本土化研究。
參考文獻:
[1]李紹寵.外國報刊選讀課因特網(wǎng)輔助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01(01):9-13.
[2]賈磊.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報刊選讀課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4(03):23-25.
[3]穆軍芳,路思遙.去蒙蔽策略在《英美報刊選讀》中的應用研究[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29(02):155-157.
[4]黃國文.功能語篇分析縱橫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12):1-4+19.
[5]Halliday,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 Hodder Arnold,1985.
[6]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M].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7]黃國文.語篇分析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的建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05):1-4.
[8]Halliday,M. A. K. and R. Hasan.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 Austral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9]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 Benjamins,1992.
[10]Martin, J. R. Register and Genre: Modelling Social Context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 - Narrative Genres. In Pedro. R, (Eds.). Discourse Analysis: Proceedings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ourse Analysis. Lisbon: Colibri/Portuguese Linguistics Assn.,1997:305-344.
[11]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 Edward Arnold,1978.
[12]劉凱,李昕.淺談體裁理論應用的新領域:體裁課程設計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3,29(07):47-49.
[13]White, P. R. R. Death, Disruption and the Moral Order: The Narrative Impulse in Mass-Media "hard News" Reporting. In F. Christie and J. R. Martin, (Eds.). Genre and Institutions: Social Processes in the Workplace and School. London: Pinter,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