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芳
[摘要]中國古代神仙小說中有大量善惡報應、救世濟世、降妖除魔內容的描寫,這些內容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價值觀和儒家思想。道教充分吸納儒家倫理思想,將積善行德當成修仙的必要條件,將匡時救世、濟世度人的社會責任合理化,將儒家關注現(xiàn)實、關注社會的積極入世精神與道教以修仙為指向的宗教目標完美結合,這樣道教倫理就將仙道與人道、出世與入世、利己與利他巧妙地結合,并行不悖,成為獨具特色的宗教。
[關鍵詞]神仙;小說;儒家;道教
儒家的積極人世思想在中國古代神仙小說中有著鮮明的體現(xiàn)。神仙題材小說中的神仙多數(shù)都是除惡行善、救世濟世的善的化身,“在道教為中心的意象結構中,圣潔與非圣潔是截然對立的,神仙與仙境象征理想境界,鬼魅精怪象征非理想境界,前者總是美好、善良、正義的,而后者總是丑惡、猙獰、非正義的”。以神仙為代表的正義的一方,與以妖魔為代表的非正義一方的交戰(zhàn)角逐既是道教積極干預現(xiàn)實、關注社會問題與民眾生活的象征,也是儒家倫理重要思想的鮮明體現(xiàn)。
一、善惡報應觀念
中國的善惡報應觀念起源甚早,儒家經(jīng)典《易傳·文言》中就出現(xiàn)了善惡報應的論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钡寮业纳茞簣髴f無法解決“力行善者反得惡,力行惡者反得善”的現(xiàn)象,從而引起人們對儒家善惡報應說的質疑,如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中說:“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耶?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早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東漢時期,道教的承負說解決了當時社會這一普遍存在的疑問?!短浇?jīng)》提出的承負說進一步發(fā)展了儒家善惡報應說,《太平經(jīng)》說:“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后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得善者,是先人得有積蓄大功,來流及此人也?!庇终f:“承者為前,負者為后。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多,相聚為多,今后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后為也。后為負者。負者,流災亦不由一人之治,比連不平,前后更相負,故名之為負。負者,乃先人負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負也,言災害未當能善絕也?!本褪钦f人的禍福壽夭是先人善惡行為的結果,而自身的行為又會影響到后世子孫的禍福。道教承負說彌補了儒家善惡報應說的矛盾與不足。
隨著道教的發(fā)展,把行善作為成仙必備條件的是葛洪。葛洪將儒家的倫理規(guī)范吸收到道教中,對道教進行改造,一方面吸納儒家倫理學說成為道教教義,借助儒家禮法整頓道教;另一方面,也使儒學借助道教得以宗教化。葛洪認為,忠孝和順仁信為求仙之本,行惡者則壽盡早死。若但務方術,服仙藥,而未積善事,則于求仙無益。晚唐五代的道教思想家杜光庭也要求修仙的人積功累德,他說:“修道者,在適而無累,和而常通,永劫無窮,濟度一切,此之長生,乃可為重。長生難得,由忠孝仁義;忠孝仁義立者,功及于物,生自可延。無此德者,獨守山林,木石為偶,徒喪一生,后方墮苦?!?。中國傳統(tǒng)倫理文化善于樹立道德楷模的典型形象教化世人積善行德,從而教化天下。道教也樹立了許多度人為仙及積德成仙的形象,這些積德行善的神仙無疑是修道者效法的榜樣。
善惡報應觀念在中國古代神仙小說中有著集中的體現(xiàn),神仙小說中的人物能夠成仙,多數(shù)是因為廣施仁義,積累功德?!读邢蓚鳌分杏行┥裣扇宋锍上傻脑蚓褪欠e善行德。如馬師皇是黃帝時的馬醫(yī),醫(yī)術精湛。一天一條龍飛下來,垂著頭向他張開嘴。馬師皇于是就用針刺龍口中的部位,又用解毒的湯藥給龍服了下去,龍很快就痊愈。后來經(jīng)常有病龍找他治病,馬師皇皆一一精心救治。最后,馬師皇被龍馱著升天成仙了。而木羽成仙的原因是因為母親為司命君接生,后有車馬夜半迎木羽升仙。又如,《神仙傳·沈羲》言沈羲能消災治病,救濟百姓,功德感于天,因而成仙;陽翁伯以“孝”感動天神,得天神賜福,后來夫婦雙雙乘龍飛升的故事告訴人們:要修道成仙,不一定都要修煉方術,吞丹服藥,仁善慈孝同樣可以得道成仙。在《太平廣記》里,陳安世之所以能夠得道升天,是因為他秉性仁慈、誠實好道。這些故事的共同特點就是都將積善行德與修道成仙相結合?!短浇?jīng)》很早就點明了二者的關系:“可復得增年,精華潤澤,氣力康強,是行善所致,惡自衰落,亦何所疑?!睆娬{積善修德是成仙的前提條件。
道教倫理歷來宣傳外積功德的思想。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就稱:“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因而按照這樣的思想,有些人不能成仙的原因就是因為未能行善積德?!稘h武帝內傳》將漢武帝未能成仙的原因歸結為他貪婪奢侈,荒淫殘暴,大肆殺戮,沒有善行,認為其并非“仙才”,認為只有潔身自好、積善修德者才能位列仙班。神仙小說大力頌揚那些忠孝節(jié)義、積善行德之人,摒棄德行有虧、奸佞邪惡之輩,實際上是儒家倫理道德價值取向的根本體現(xiàn)。
二、濟世救世思想
儒家認為“仁者愛人”,就是要有憐憫、關愛、救助他人的情感,并從這一核心思想出發(fā),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jīng)世濟民思想。儒家的濟世精神為后來道教的救世濟世思想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以長生成仙為根本宗旨的道教吸納融匯了儒家積極人世、經(jīng)世濟民的思想,將治病救人、化解災難、度濟眾生也作為主要教旨。道教在創(chuàng)立初期就有著深厚的濟世思想基礎。早期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都重視以符咒治病祛邪,以迎合大眾的濟度需求,使道教更具吸引力。道經(jīng)明確將道“貴生”之性與“救濟眾生”的功效結合起來,面對各種自然與社會災難,有著強烈的救世情懷的道教主張神仙應該承擔起救世濟人的責任?!短浇?jīng)》曾按照職責的不同把神仙分為六類,分別是:“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兇吉,圣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圣人,理萬民錄也?!睆倪@里可以看出,貫徹“大道”精神,擔當護養(yǎng)萬物的任務,已經(jīng)完全成為道教神仙的基本職責和義務。
道教的救世濟世思想反映到文學中,就逐漸形成以神仙救世為主題的小說類型。小說中的神仙以高超的法術救死扶傷,或拯救自然災難和社會災難,或降妖除魔,以精彩的情節(jié)和豐富的想象來宣揚傳播道教思想和教義。
1.救死扶傷
在原始時期的社會中,治病全靠巫醫(yī)解決,醫(yī)與巫是不分的,也就是醫(yī)藥和巫術是相互配合作用的,巫師也即是醫(yī)師。故醫(yī)療活動大多由巫覡掌管。而從殷墟甲骨卜辭中的記載來看,卜辭中雖有諸多關于醫(yī)療方面的記錄,但并未見以藥物治病的記載,故當時診治的唯一方法是占卜吉兇,祈求神靈祖先的庇佑,這便與為什么殷人特別迷信神鬼的風俗有關了。后來隨著社會發(fā)展,醫(yī)療經(jīng)驗和知識的累積與增加,人們漸漸認識并掌握了一些醫(yī)藥的知識,巫醫(yī)便開始分工分職了。一部分巫師進入宮廷,充當了王室的祭祀要職;一部分巫師則流落于民間,成為以醫(yī)藥知識謀生的方士了。因此,至少在春秋以前,巫醫(yī)是身兼二職、合而為一的,巫醫(yī)分家是在戰(zhàn)國時候的事。
《列仙傳》載有多位以賣藥示人的神仙形象,如負局先生、崔文子、玄俗、安期先生、瑕丘仲、鹿皮公、黃阮丘,以及《神仙傳》中的董奉等皆賣藥都市,都是以自己的醫(yī)術治病救人的神仙。
這些神仙題材小說中的神仙道士為百姓治病的事跡,反映了早期神仙題材小說濟世主題的基本面貌。在中國古代,醫(yī)學不發(fā)達,普通百姓生病時往往無處求醫(yī),尤其是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瘟疫,更會出現(xiàn)無法控制的可怕結果。因而人們自然幻想有醫(yī)術高明的仙人為自己治病,驅逐瘟疫。而且在古時往往巫醫(yī)不分,一些巫師術士也會經(jīng)常為人看病。
在六朝隋唐神仙題材小說中這種救死扶傷的神仙為數(shù)甚眾。如《列仙傳》中,崔文子賣藥都市,自言三百歲。后有疫氣,民死者萬計,長吏之文所請救。文擁朱幡,系黃散以徇人門。飲散者即愈,所活者萬計;玄俗賣藥都市,七丸一錢,治百病。河間王病瘕,買藥服之,下蛇十余頭;《神仙傳》中的董奉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shù)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以其所得糧谷賑救貧窮,供給行旅,歲消三千斛,尚余甚多。
神仙化身為賣藥者,混跡市井,救度世人,正是道教救世思想的形象表現(xiàn)?!短綇V記》卷十五記載,道士王纂拯救百姓免于瘟疫之事甚為詳盡。道士王纂常以陰功救物,仁逮蠢類。值西晉之末,中原亂離,饑饉既臻,疫癘乃作,時有毒瘴,殞斃者多,間里凋荒,死亡枕藉,王纂乃于靜室飛章告玄,三夕之中,繼之以泣。至第三夜,有光如晝,照其家庭,即有瑞風景云,紛郁空際,俄而異香天樂,下集庭中,原來是太上道君駕臨。道君謂王纂曰:“子愍念生民,形于章真,刳心投血,感動幽冥。地司列言,吾得以鑒躬于子矣?!辈⒏嬷踝脒@場瘟疫的原因乃是由于“季世之民,澆偽者眾,淳源既散,妖詐萌生。不忠于君,不孝于親,違三綱五常之教,自投死地。由于六天故氣,魔鬼之徒,與歷代已來,將敗軍死,聚結為黨,亦戕害生民。駕雨乘風,因衰伺隙,為種種病”。最后,道君以《神化》《神咒》二經(jīng)授予王纂,要他按而行之,以拯救萬民,王纂于是“按經(jīng)品齋科,行于江表,疫毒鎮(zhèn)弭,生靈又康。自晉及茲,蒙其福者,不可勝紀焉?!?/p>
漢魏六朝時期神仙信仰在民間廣泛流行,社會動亂,政權更替頻繁,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加之玄風大倡,佛、道并行,儒學獨尊的傳統(tǒng)地位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社會的動蕩和思想的混亂使人們難以找到一個統(tǒng)一的精神的安身立命之所,所以神仙信仰在民間廣泛流行。
2.化解災難
在古代社會,各種驚心動魄的自然災害給人們的生存帶來巨大威脅。災難留下的毀滅性后果給人們的內心造成可怕的陰影和無邊的恐懼,因而以抵御災害為主題的神仙題材小說大量涌現(xiàn)。神仙題材小說中比較集中關注的自然災害主要有以下兩種:
(1)水災
根據(jù)考古研究,遠古可能發(fā)生過全球性的大洪水,所以,在各國神話傳說中都有關于洪水的神話,中國的大禹治水、西歐的希伯來諾亞方舟、希臘的丟卡利翁洪水神話、蘇美爾的美索不達米亞的神話、印度摩奴傳說等,此外,東南亞、大洋洲、非洲也還有不同版本的洪水神話。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關于洪水給人們帶來災難的記載很多?!痘茨献印び[冥訓》稱:“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燧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淮南子·天文訓》云:“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以刑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zhàn),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之潦塵埃歸焉?!薄痘茨献印け窘?jīng)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fā),江淮通流,四海溟滓,民皆上丘陵,赴樹木?!??!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共工之臣相繇,九首蛇身自環(huán),食于九土,其所歇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沒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薄渡胶=?jīng)·海外北經(jīng)》:“共工之臣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谷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是以為臺?!薄睹献印る墓稀罚骸皥蛑畷r,天下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薄睹献印る墓隆罚骸八嫘?,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p>
面對猙獰可怖的洪水災害,人們期待能戰(zhàn)勝災害的具有超能力的英雄人物或神祗的出現(xiàn)。平定洪水的英雄,以女媧、鯀和禹最為常見?!痘茨献印び[冥訓》云:“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薄渡胶=?jīng)·海內經(jīng)》:“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淮南子·本經(jīng)訓》:“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闕,導廛澗,平通溝陸,疏注東海。鴻水漏,九州干,萬民皆寧其性?!表n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日有巢氏。民食果蕆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近古之世,桀紂暴亂,而湯武征伐?!边@些英雄人物以神力征服大自然,喚起了民眾的安全感、自豪心和對新勝利的希望。民眾由衷地欣賞英雄超人的能力與犧牲精神,因而滿懷熱情地塑造他們的英勇形象。
(2)旱災
《淮南子·本經(jīng)訓》記載了后羿射日的神話:“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狹豸俞、鑿齒、九嬰、大風、封稀、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狹輸,斷修蛇于洞庭,擒封稀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边@則神話實際是對一場嚴重旱災的記述。此外,《山海經(jīng)》中的兩則神話解釋了導致干旱的原因及求雨的方法,《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日兇犁土丘。應龍?zhí)幠蠘O,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shù)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薄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又曰:“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日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p>
古人認為,上天降災害于人間的原因是人類犯下了某種不可饒恕的錯誤,因而受到嚴酷的懲罰。唯有讓犯過之人承擔罪責,求得上天的原諒,方可免除災害?!兜弁跏兰o》記載一則商湯承罪求雨的傳說:湯自伐桀后大旱七年,洛川竭。殷史卜曰:“當以人禱?!睖唬骸拔崴鶠檎堄暾?,民也。若必以人禱,吾當自請。”遂齋戒,剪發(fā)斷爪,以己為牲,禱于桑林之社,日:“唯予小子履,敢用玄牲,告于上天后土,日: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無及萬方。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人之命?!毖晕匆讯笥曛粒綌?shù)千里。《搜神記》卷八也記載商湯祈雨之事:“湯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湯乃以身禱于桑林,翦其爪、發(fā),自以為犧牲,祈福于上帝。于是大雨即至,洽于四海?!鼻笥昕购档穆氊熥匀挥傻澜痰纳裣沙袚?,于是就相應出現(xiàn)了大量具有這種故事情節(jié)的小說,如《神仙傳》中的黃盧子“天大旱時,能至淵中召龍出,催促便升天,即使降雨”。
此外,拯救其他自然災害的小說也蔚為大觀,如《神仙傳》中欒巴以酒救成都之事:巴為尚書,正旦,會群臣,飲酒,巴乃含酒起望西南噗之,奏云:“臣鄉(xiāng)里以臣能治鬼護病,生為臣立廟。今旦有耆老,皆來臣廟中享,臣不能早飲之,是以有酒容。臣適見成都市上火,臣故漱酒為爾救之。非敢不敬,當請詔問,虛詔抵罪。”乃發(fā)驛書問成都。已奏言:“正旦食后失火,須臾,有大雨三陣,從東北來,火乃止,雨著人皆作酒氣?!薄端焉裼洝肪矶d有樊英滅火事:“樊英,隱于壺山。嘗有暴風從西南起,英謂學者曰:‘成都市火甚盛。因含水嗽之。乃命計其時日,后有從蜀來者,云:‘是日大火,有云從東起,須臾大雨火遂滅?!?/p>
有些仙真人物不局限于拯救某一個特殊的個人所遭受的災難,而是把重振整個社會秩序作為自己救世的使命,如神仙衛(wèi)叔卿會見漢武帝的目的是幫助漢朝“救危厄,延國祚”,張道陵在丹成后不愿飛升的原因是“未有功于世,須為國家除害興利,以濟民庶?!敝竟中≌f中這類仙真人物的事跡,可以說就是對道教濟亂世、度眾生精神的形象反映。
這些故事實際上集中表現(xiàn)了人們對現(xiàn)實苦難無力自我拯救的矛盾心態(tài),因而只好將祈求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寄托在無所不能的神仙身上。神仙濟世小說雖然起步甚早,但一直沒有得到迅速的發(fā)展,直到元明清時期形成繁榮局面。這主要是因為道教一開始就是以追求修道成仙為核心,當時方士道徒的活動多是為帝王貴族求仙服務,根本無暇顧及民間百姓的疾苦。另外,早期的神仙體系是一個自足封閉的系統(tǒng),象征人類災難的鬼怪系統(tǒng)不能進入其中,二者之間未能形成激烈的沖突與斗爭,更談不上精彩的力量角逐,故而盡管當時雖有濟世仙話屢屢問世,但終究比較零碎、松散,未能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三、降妖除魔
在神仙小說中,有著大量降妖除魔的情節(jié)描寫。妖魔代表著禍害生靈、荼毒百姓的惡的化身,是非正義的一方,隱喻著人們常常面臨的種種危機和困境;神仙斬妖除魔、護佑百姓,是善的化身,代表正義的一方,象征著凌然不可侵犯的善的力量。這些小說往往在描繪道教高妙法術的表象下體現(xiàn)出儒家積極人世的情懷與對理想社會的執(zhí)著追求。
妖魔的觀念起源甚早。妖,據(jù)《左傳·宣公十五年》載:“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倍蓬A《注》解釋說:“妖,群物失性?!绷頁?jù)《論衡·自紀》:“不常有而忽見日‘妖?!逼鋵?,這兩個概念沒有根本的差異:前者從妖的性質來論斷,后者從妖的存在狀態(tài)(出現(xiàn)頻率)來論斷。魏晉時期也有不少論述妖魔的言論,“物老成精”是當時比較盛行的觀念。晉葛洪《抱樸子·登涉篇》提出“物老成精”的觀念:“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以?;笕四慷T嚾?,唯不能于鏡中易其真形耳。”《對俗篇》進一步對“物老成精”說做出闡釋,指出虎、鹿、兔、熊等動物如能獲得百歲以上的壽命皆能成精,善于化為人形。《抱樸子·對俗篇》引《玉策記》及《昌宇經(jīng)》云:“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熊壽五百歲者,則能變化。狐貍豺狼,皆壽八又歲。滿五百歲,則善變?yōu)槿诵?。鼠壽三百歲,滿百歲則色白,善憑人而卜,又日仲,能知一年中吉兇及千里外事?!薄拔锢铣删钡挠^念在志怪傳奇小說中多有表現(xiàn)。如《玄中記》云:“狐五十歲能變化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或與丈夫與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為天狐?!备蓪氄J為,妖怪之所以能有各種變化,都是因為其內部精氣的作用,妖怪的變形只是精氣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并將其與東漢以來的陰陽五行和讖緯之說相聯(lián)系?!端焉裼洝吩疲骸把终?,蓋精氣之依物者也。氣亂于中,物變于外。形神氣質,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雖消息升降,化動萬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論矣?!笨梢姷綎|晉時“妖怪”的內涵已經(jīng)包容異類、精氣、變形化人這三大要素。這些都表明,六朝時期異物修煉成精、有神通、能變形的“妖怪”概念的正式定型,形成異物變老一修煉成精一變成人形(還能恢復原形)的“妖怪”之說,為精怪小說提供了觀念基礎。陶弘景《真誥》還提出仙、鬼(妖)、人等三界“循環(huán)往來”相互轉化的觀念:“夫天地間事理乃不可限,以胸臆而尋之,此幽顯中都有三部,皆相關類也。上則仙,中則人,下則鬼。人善者得為仙,仙謫之者更為人,人惡者更為鬼,鬼福者更為人。鬼法人,人法仙,循環(huán)往來,觸類相同,正是隱顯小小之隔也?!痹谏裣尚≌f中,妖魔代表著殘害生靈、破壞宇宙秩序的邪惡力量,神仙降妖除魔、驅惡揚善,與妖魔的殊死斗爭則代表拯救生靈、恢復宇宙秩序的努力,與儒家對民生與社會的終極價值關懷殊途同歸。
《山海經(jīng)》中就已出現(xiàn)黃帝驅鬼的記載。《論衡·訂鬼篇》引《山海經(jīng)》載:“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日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日神荼,一日郁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zhí)以葦索,而以食虎。于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贝送猓S帝戰(zhàn)蚩尤的記載也有很多?!渡袝涡獭氛f:“蚩尤唯始作亂,延及平民,目不寇賊鴟羲,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殺戮無辜。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詛盟。虐威庶戮,方告無辜于上;上帝監(jiān)民,罔有馨香只,德刑發(fā)聞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德,遏絕苗民,無世在下。乃命重、黎絕地天通,同有降格?!秉S帝與蚩尤的斗爭代表了正義與邪惡的交戰(zhàn),這一模式成為后世神仙小說的基本模式,例如,《西游記》《封神演義》《女仙外史》等小說莫不如此。
在明清神魔小說中,驅除妖魔又與忠奸斗爭的主題相融合。清乾隆年間李百川的《綠野仙蹤》,寫冷于冰科舉落第,遂無意功名,感世事無常,乃出家求仙。但他成仙后并未忘懷自身的責任與使命,秉承“凡有益于民生社稷者可量力行為,以立功德”的信念,降妖除魔,濟世救人,投身于朝廷的政治斗爭中。冷于冰屢次以道術幫助林氏父子鏟除奸佞,剿滅倭寇。冷于冰性格外冷內熱,在道教冷靜的修仙表象下隱藏著火熱的儒家人世情懷,他既修煉仙道,又濟世救民,以神仙的身份和高超的道術,積善行德,積極干預政治,實現(xiàn)士人的人生價值。
綜上所述,善惡報應觀念和濟世救世是神仙小說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對道教修仙道德的一種文學描寫和形象性宣傳,既展現(xiàn)了道教審美價值觀,也充分完滿地體現(xiàn)了儒家強烈的人世思想;神仙與妖魔的斗爭實際上是封建時代政治黑暗、危機四伏、斗爭頻仍的社會背景下,讀書人無法在現(xiàn)實社會中實現(xiàn)匡扶社稷、治國安邦的人生理想,轉而在虛幻的神仙世界中抒發(fā)濟世情懷,寄托理想追求,是儒家人世精神的另一種表現(xiàn),實則體現(xiàn)出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與對人生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