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臣 張銀平 唐優(yōu)鎮(zhèn) 王玥 王雙雙
摘 要:“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移動學習成為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新趨勢,并不斷影響教育方式的變革。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移動學習理論、設備、資源及應用等方面;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的研究視角為技術接受、信息傳播、資產(chǎn)專用、知識管理、分布式認知、社會文化、邊緣性參與等。本文根據(jù)移動學習影響因素與研究現(xiàn)狀,形成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研究框架:研究主體多樣化、研究客體體系化、研究方式情境化、研究視角多元化、研究內(nèi)容螺旋化。在此基礎上,本文對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研究提出:開展跨學科的對話、實現(xiàn)研究視角轉(zhuǎn)換、促進研究方法深化、面向真實情境、開發(fā)優(yōu)質(zhì)移動學習資源等賦有創(chuàng)見性的展望。
關鍵詞:移動學習;影響因素;影響關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69(2018)03-0019-06
作者簡介:趙慧臣(1982— ),男,河南永城人,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教育技術學博士、教育學博士后、教育技術學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和創(chuàng)客教育;張銀平(1992— ),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唐優(yōu)鎮(zhèn)(1997— ),男,河南南陽人,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王玥(1991— ),女,河南開封人,河南廣播電視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王雙雙(1986— ),女,河南新安人,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
“移動學習指學習者通過無線通信技術,應用通信設備,獲取教育信息、資源和服務的新型數(shù)字化學習形式?!盵1]區(qū)別于傳統(tǒng)學習方式,移動學習突破時空限制,重塑知識獲取方式,已逐漸成為人們學習的重要方式。加強對移動學習影響因素及其作用的研究有助于優(yōu)化移動學習的應用效果。
一、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研究關注的問題
葉成林等[2]歸納了影響移動學習發(fā)展的重要問題為支持技術、用戶軟件、支持服務、教學研究等。熊明珠[3]認為現(xiàn)有移動學習的研究涉及的問題主要包括理論建構、支持性技術、終端平臺和軟件開發(fā)、教育應用和課程資源開發(fā)。呂軍莉[4]總結了移動學習研究的關注點:理論研究、國內(nèi)外比較研究和應用研究。任海峰等[5]認為我國移動學習的研究存在著學習系統(tǒng)不穩(wěn)定、操作性較差、課程學習資源匱乏等諸多問題。概括而言,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研究關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如何豐富移動學習理論的內(nèi)容
我國移動學習的理論研究側重于闡述移動學習的內(nèi)涵、探討移動學習的理論基礎以及應用方式,研究人員需要深入開展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研究。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研究需要全面把握國內(nèi)外研究領域已有成果、主要觀點、分析視角和研究動向,以使研究針對實際問題,豐富移動學習理論的內(nèi)容。
(二)如何優(yōu)化移動學習資源建設
建設優(yōu)質(zhì)移動學習資源是增強其應用效果的基礎。學習資源建設存在的相關問題有:資源同質(zhì)化現(xiàn)象嚴重,共享效益低;資源的針對性有待提升,無法適應學習方式及設備的多樣化趨勢;資源跨平臺應用存在瓶頸等[6]。在移動學習資源設計與開發(fā)的研究中,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開發(fā)研究應是當前研究的重心[7]。分析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關系,可以為改善移動學習的技術應用和資源開發(fā)提供建議,為優(yōu)化移動學習設備開發(fā)提供指導。
(三)如何提升移動學習的應用效果
如何應用移動學習是移動學習研究重點關注的問題。社會、教育環(huán)境、思想、經(jīng)濟和教學等外在與內(nèi)在因素會成為移動學習應用發(fā)展的阻礙[8]。移動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學生的學習特征都將成為移動學習在大學生群體應用中的重要影響因素[9]。我們需要在分析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提出優(yōu)化教學策略,從而進一步提升移動學習活動的效果。
二、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研究的現(xiàn)狀
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研究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才能夠更加系統(tǒng)地反映移動學習的應用情況。盡管某些學者未把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作為單獨的問題來研究,但卻從不同視角出發(fā),將其作為重要的研究內(nèi)容[10],并提出優(yōu)化策略。
(一)技術接受的視角:關注移動技術的接受因素
“從技術發(fā)展周期的視角審視移動學習,有利于人們更合理地看待移動學習這種新型學習方式的變革。”[11]移動學習的便攜式終端技術、雙向通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成為移動學習技術探討的主要內(nèi)容。例如,程志等[12]從基于情境感知、科學探究及參與模擬等三個方面探討手機增強現(xiàn)實的移動學習應用。
技術接受模型為研究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提供了理論框架。其中,馬如宇借助感知移動性、娛樂性、易用性、意愿、行為目標等維度探討學習者的學習勝任能力[13]。劉根萍等[14]提出了針對大學生移動學習的擴展技術接受模型,認為財政成本、有用性及易用性是大學生接受移動學習的直接影響因素。許玲等[15]認為成就價值、使用經(jīng)驗、感知娛樂性、績效期望和社會影響是影響大學生接受移動學習的重要因素。
(二)信息傳播的視角:關注移動學習的信息傳播
信息傳播視角下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因素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及如何從信息傳播視角優(yōu)化移動學習,提升移動學習活動的效果。移動學習傳播系統(tǒng)包括傳播者、信息資源、媒介通道、接受者和學習環(huán)境等要素[16]。隨后,黃家榮[17]認為移動學習的整個傳播系統(tǒng)涉及信源編碼(教師)、信道傳播系統(tǒng)、信宿(學生)三個環(huán)節(jié)。畢乙賀等[18]以傳播學的視角分析從智能手機移動學習的特點、局限及學習方式,提出適合手機傳播特性的移動學習方式。
(三)資產(chǎn)專用的視角:關注移動設備的使用因素
從資產(chǎn)專用的視角關注移動設備的使用情況及基礎條件,能夠提升資產(chǎn)專用性意識。李曼[19]以資產(chǎn)專用性程度為橫軸、以互動程度為縱軸,認為移動學習可以通過調(diào)整收費模式、設計特定學習終端、加強評價反饋與其他學習方法相結合等方式提高資產(chǎn)專用性。
移動設備融合Pad、計算機批改工具、多媒體輔助軟件以及社交網(wǎng)絡工具,以更加適合移動學習需要。馬穎峰等認為WAP環(huán)境下移動學習的制約因素為無線網(wǎng)絡帶寬、WAP資費、網(wǎng)站資源庫和終端設備[20]。王偉等提出制約大學生移動學習的兩大因素為硬件設備和軟件資源[21]。
(四)知識管理的視角:關注移動學習的知識轉(zhuǎn)化
基于知識管理理論分析移動學習,有助于學習效果的提升。SECI模型可以揭示知識轉(zhuǎn)化與知識創(chuàng)造的內(nèi)在本質(zhì)。其中,鄭燕林等探討SECI模型視角下的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特點[22]。郭華麗[23]歸納基于知識管理的移動學習資源設計與開發(fā)原則和模型。在工具支持方面,李浩君等[24]認為基于概念圖的移動學習能彌補移動學習資源片段化與微型化的不足。
(五)分布式認知的視角:關注移動學習的知識加工過程
趙婷等[25]探討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的移動學習模式,司國東等[26]認為移動學習不能超過學習者的個體認知負荷。移動學習是分布式學習的延伸[27],分布式認知理論最為適合移動學習發(fā)展[28]。顧鴛倩[29]以分布式認知理論闡釋影響大學生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以分布式認知論揭示移動學習時代的學習情況,能夠深入學習者的內(nèi)心世界及知識建構過程。
(六)社會文化的視角:關注移動學習的文化因素
在美國AERA2009年會上,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的克雷斯(Kress)從社會符號學角度,認為移動設備改變了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狀況。德國卡塞爾大學的學者從文化生態(tài)學角度,提出移動學習的教育框架應該定位于文化結構、文化代理和文化習俗的相互關系中[30]。王濟軍等[31]設計并應用了符合移動學習情境性、趣味性、微型化特點的ILSBML移動學習系統(tǒng),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促進跨文化知識的學習。
(七)邊緣性參與多重視角:關注移動學習的共同體因素
用情境學習理論分析移動學習共同體,有助于弄清移動技術對學習共同體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以便更好地組織學習共同體。胡航[32]等基于合法的邊緣性合理分析后,認為移動學習者與傳統(tǒng)學習者有很多不同之處。程志等[33]論述了合法的邊緣性參與視角下的移動學習設計,引導學習者在共同體中文化的吸收以及建立自身身份和地位。喬詩淇等[34]構建了微信支持下的移動學習共同體的應用模式。
(八)綜合的視角:關注移動學習的系統(tǒng)因素
王偉等[35]基于活動學習理論、情境學習理論、分布式認知理論、會話學習理論等多種移動學習分析模型提出了用于移動學習系統(tǒng)分析的CAD理論模型。郭紹青等[36]認為移動學習的具體實施受到技術、市場、觀念、經(jīng)濟、教學等方面的制約。
學者針對師范生、在職人員、企業(yè)培訓以及農(nóng)民培訓開展不同學習主題的移動學習教學應用的研究與實踐。例如,張翠榮[37]從理論、技術、經(jīng)濟和操作等方面分析了移動學習應用于職業(yè)教育教學的可行性。更有學者通過元回歸分析的實證方式,認為知覺有用性、技術可行性、成本效益、服務質(zhì)量和文化等因素對移動學習產(chǎn)生影響[38]。
整體來看,移動學習因素研究主要包含四種層面:一是技術層面,主要探討與移動學習有關的軟硬件技術支持和接受程度;二是教學應用層面,主要探討移動學習在各種理論指導和技術工具的基礎上如何在教學活動中開展應用;三是文化層面,深層次分析移動學習中所蘊含的社會文化和學習文化;四是綜合層面,分析移動學習涉及的復雜因素。
面向未來,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研究仍有很大空間。從影響因素看,較多地關注了移動學習的硬件、技術和資源等方面,在系統(tǒng)性分析方面有待加強。從優(yōu)化策略看,目前的優(yōu)化策略多是靜態(tài)的、單一的,較少關注學習者不斷變化的學習需求和學習過程。
三、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研究的反思
梳理并分析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的相關文獻了解其研究現(xiàn)狀,闡釋目前移動學習研究關注的影響因素及其關系,反思不足,為后續(xù)研究奠定基礎、指明方向。
(一)研究主體多樣化:從理論研究人員到實踐應用者
目前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的研究主體具有多樣性特征,不僅有教育技術學、教育學的專家,也有來自語言學、心理學的專家。因此,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及優(yōu)化策略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單一學科,應以跨學科視角分析。
研究者可以與一線教師組成研究共同體,促使移動學習的研究者之間形成合力,以保持研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此外,可以將學習者納入移動學習的研究團隊中,以學習者的真實的認知方式、學習體驗為基礎,來提高移動學習產(chǎn)品、資源或方案的有效性。
(二)研究客體體系化:從移動技術到學習文化
目前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的研究不僅涉及技術使用,而且涵蓋符號體系、教學研究,以及移動學習的教育應用。研究者逐步從系統(tǒng)角度將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劃分為技術、教學和文化等因素,并清楚地反映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技術設備—教育實踐—學習文化的研究看似沒有明確的研究主線,實則有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其中,技術設備是移動學習的基礎,教育實踐是移動學習的應用層面,學習文化則屬于移動學習的內(nèi)涵和趨勢。
(三)研究方式情境化:從理論思辨到實踐應用
移動學習的教學應用研究已經(jīng)從傳統(tǒng)的實驗室轉(zhuǎn)移到真實的課堂環(huán)境中。其研究方式逐漸從思辨式的理論構建向基于真實情境的應用研究發(fā)展。學習者在真實的學習或生活環(huán)境中,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隨時隨地查詢、了解、應用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研究需要根據(jù)真實情境構建理論模型和作用機制,并通過調(diào)查等形式了解當前影響因素的作用現(xiàn)狀,針對問題提出改進建議。
(四)研究視角多元化:從單一到綜合
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是多元和復雜的,單純的技術因素無法決定移動學習的成效。不同時期,學者們所關注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的視角有所不同,已經(jīng)從單一視角走向綜合視角。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研究的綜合視角主要有文化生態(tài)學角度、傳播學視角等。例如,用情境學習理論分析移動學習共同體,能夠更為系統(tǒng)地分析技術對學習共同體的影響程度,從而更好地進行學習共同體建設[39]?;诰C合的視角研究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可以促進知識學習與生活實踐的融合,讓移動學習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實踐。
(五)研究內(nèi)容螺旋化:真實情境中自然事件向虛擬情境中模擬事件的轉(zhuǎn)變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移動學習研究的內(nèi)容由真實情境向虛擬情境過渡、自然事件向模擬事件過渡,最終實現(xiàn)真實情境下的自然事件向虛擬情境下的模擬事件轉(zhuǎn)變,如圖1所示。此處的自然事件指真實存在的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件,模擬事件指借助技術手段模擬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件。移動學習最初產(chǎn)生于真實情境下的自然事件,如古時牛角掛書學習屬于廣義的移動學習。在虛擬技術、增強現(xiàn)實技術日益盛行的當下,虛擬情境下的模擬事件學習已成為移動學習研究的熱點。
四、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研究的展望
(一)開展更多跨學科的對話:促進產(chǎn)學研的協(xié)同
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單個領域內(nèi)專家學者的自說自話,而應以跨學科的形式開展合作與交流。研究者需要綜合運用教育技術學、傳播學和信息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采用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式,既強調(diào)理論建構與觀點創(chuàng)新,又結合實際狀況開展對策研究;學校和科研單位提供理論支持與設計思想,技術公司與企業(yè)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進而形成設計、研發(fā)、應用與推廣的有機鏈接。
(二)實現(xiàn)研究視角轉(zhuǎn)換:從技術轉(zhuǎn)向?qū)W習者
在跨學科研究的視角下,研究者應將研究重心從“技術”回歸到“學習”上,通過應用、實踐研究來提高教育效果。在移動學習支持技術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與之相關對應的是其是否真正促進移動學習的發(fā)展與應用,而非只是為了使用新技術去改變原本卓有成效的教學方式[40]。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研究需要符合從學習者學習效果的角度去考慮。
從學習者的視角研究移動學習影響因素時,可以采用信息系統(tǒng)分析等方法,明晰信息傳遞過程及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邏輯與數(shù)量關系,進而建立反映移動學習工作機制的信息模型[41]。例如,為了滿足移動學習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借助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技術,收集、分析學習者的學習數(shù)據(jù),在掌握學習者的學習內(nèi)容需求和個人學習習慣的基礎上,對不同的學習者定向推送個性化的學習材料與學習資源。
(三)促進研究方法深化:定性與定量的結合
單獨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都無法解釋或回答移動學習中的所有問題。因此,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間應互為補充,但具體的結合方式需要根據(jù)研究內(nèi)容、研究目的來確定。其中,文獻研究與內(nèi)容分析法,能夠揭示移動學習的研究視角、影響因素及相互關系。因素分析法可以把反映移動學習性質(zhì)、狀態(tài)和特點的變量簡化為反映移動學習本質(zhì)特征的因素,可以闡釋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和作用機制。
(四)面向真實情境:從理論分析到優(yōu)化應用
如傳統(tǒng)學習一樣,移動學習場景無法脫離現(xiàn)實情境。移動學習以盡可能真實的情境與現(xiàn)實生活產(chǎn)生聯(lián)系,以增加移動學習過程的交互性,進而促進學習者發(fā)展。任何基于學習的研究都應該基于真實的情境。真實情境下的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42]。針對移動學習應用的真實問題,從學習者、媒介形式、資源發(fā)布者、學習內(nèi)容、學習環(huán)境和信息干擾等方面,闡述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的具體內(nèi)容,開展移動學習優(yōu)化的應用研究。
(五)開發(fā)優(yōu)質(zhì)移動學習資源,實現(xiàn)情境與資源的聚合
王小根等在分析移動學習微型化、碎片化等特點的基礎上,認為移動學習在資源、應用情境上存在著分散無序、聚合性不足等問題[43]。加強資源與情境的聚合研究勢在必行。資源為移動學習提供了條件,情境為移動學習提供了環(huán)境。二者的聚合促使移動學習形成穩(wěn)固的系統(tǒng)結構,其中,該系統(tǒng)由資源、情境兩個維度,真實情境、虛擬情境、數(shù)字化資源與非數(shù)字化資源四個層次實現(xiàn)聚合,共同組建了移動學習系統(tǒng)。以移動學習資源與情境的聚合視域研究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豐富了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的研究視角。
[1]陳素清,董芳.基于移動學習的虛擬學習社區(qū)的構建[J].集寧師專學報,2009,(04):48-52.
[2] [27]葉成林,徐福蔭,許駿.移動學習研究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2004,(03):12-19.
[3]熊明珠.大學生移動學習接受度的影響因素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
[4]呂軍莉.藏族大學生移動媒介學習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6,(05):42-46.
[5]任海峰,趙君.移動學習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分析[J].成人教育,2010,(01):95-96.
[6]趙慧,史彥.國內(nèi)移動學習資源研究綜述[J].成人教育,2014,(09):28-30.
[7]李惠青,張秋東,汪濤.2013—2015年我國移動學習資源研究綜述[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17):26-30.
[8][36]郭紹青,黃建軍,袁慶飛.國外移動學習應用發(fā)展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2011,(05):105-109.
[9]王金濤.大學生采納移動學習行為影響因素研究——以高等師范院校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15,(01):49-54.
[10]王雙雙.信息傳播視角下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2.
[11] [40]馮超.技術發(fā)展周期視域下移動學習之慎思[J].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09,(05):21-23.
[12]程志,金義富.基于手機的增強現(xiàn)實及其移動學習應用[J].電化教育研究,2013,(02):66-70.
[13]馬如宇.影響移動學習用戶使用態(tài)度的前置性和潛在性因素解析——基于擴展式科技接受模型的視點[J].中國電化教育,2009,(07):70-74.
[14]劉根萍,吳鳳秀.溫州在校大學生接受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擴展技術接受模型的實證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1,(06):109-114.
[15]許玲,鄭勤華.大學生接受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04):61-66.
[16]劉斌,張文蘭,焦偉婷.傳播學視角下移動學習探究——基于要素分析的移動學習過程模型構建與解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9,(06):69-72.
[17]黃家榮.應用移動通信技術學習的效果因素分析及處理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9,(11):82-85.
[18]畢乙賀, 梁海軍.傳播學視角下的智能手機移動學習方式探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12,(11):24-27.
[19]李曼.資產(chǎn)專用性視角下的移動學習:缺陷與改進[J].中國遠程教育,2010,(09):42-46.
[20]馬穎峰,王建武,郭小平.WAP環(huán)境下移動學習的潛在用戶與制約因素分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8,(10):61-63.
[21]王偉,鐘紹春,呂森林.大學生移動學習實證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9,(02):81-86.
[22]鄭燕林,李盧一,王以寧.SECI模型視角下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0,(3):20-24.
[23]郭華麗.基于知識管理的移動學習資源設計與開發(fā)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3。
[24]李浩君,華燕燕,項靜.基于概念圖的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設計有效性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03):72-76.
[25]趙婷,冉李娜.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的移動學習模式研究[J].海外英語,2010,(08):481-482+488.
[26]司國東,宋鴻陟,趙玉.認知負荷理論基礎上的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策略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3,(09):88-92.
[28]張偉,陳琳,丁彥.移動學習時代的學習觀:基于分布式認知論的視點[J].中國電化教育,2010,(04):21-25.
[29]顧鴛倩.分布式認知視角下大學生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3.
[30]任友群,鮑賢清,王美,等.規(guī)范與交叉:教育技術發(fā)展趨勢分析——美國AERA2009年會述評[J].遠程教育雜志,2009,(05):3-14.
[31]王濟軍,修永富.移動學習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驗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09):47-52+57.
[32] [39]胡航,任友群.移動學習共同體透視: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多重視角[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06,(05):11-15.
[33]程志,陳曉輝.“合法的邊緣性參與”視角下的移動學習設計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11,(08):39-42.
[34]喬詩淇,戴心來,姜淑敏.微信支持下的移動學習共同體應用模式探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23):30-32.
[35]王偉,唐燁偉,鐘紹春.移動學習系統(tǒng)理論模型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1,(11):17-22.
[37]張翠榮.移動學習在職業(y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2.
[38]Chong J.L,Chong Y.L,Ooi K.B,et al.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adoption of m-learning in Malay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S1740-949X),2011,9(1):1-18.
[41]陳云.從IPD的成功實施論述信息方法論及其意義[J].信息系統(tǒng)工程,2010,(07):85-87.
[42]何秋琳,張立春.視覺學習研究進展[J].開放教育研究,2011,(04):23-33.
[43]王小根,鄧烈君,王露露,等.基于知識元的移動學習資源組織模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01):86-93.
(責任編輯 喬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