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遠
摘 要:租界自誕生之日起,就必將給古老的中國帶來巨大變化;而它的存在,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該區(qū)域的華人社會。可以說租界的發(fā)展,與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齊頭并進。租界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不止一面:中國因租界而恥辱,也因租界而進步;這里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起點。
關鍵詞:租界;工部局;近代化;歧視;全球化
租界,在中國近代史上是個非常刺眼的詞匯。自從1845年第一個租界因《上海租界章程規(guī)定》而誕生,到1945年全部收回,甚至到現(xiàn)在在中國都是毀之者多。關于租界的研究成果,最早大多從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入手進行批評;其后,學者也有從利害兩方面的正面論述與評價。但筆者認為租界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有待于進一步發(fā)掘,下文筆者通過對租界的誕生與發(fā)展的簡單梳理,希望更深入的探究租界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一、租界的誕生,是偶然也是必然。新航路開辟以后,西方殖民者接踵而來,希望能在“滿地黃金”的東方發(fā)家致富
進入19世紀中葉,強盛的陸權帝國國力日衰,但天朝上國的驕傲絲毫未減。鴉片戰(zhàn)爭之前清朝只有廣州十三行負責朝貢貿(mào)易,十三行由商人把持經(jīng)營,屬于半官方的部門。既然是商人經(jīng)營,就免不了欺詐,比如賒欠貿(mào)易就是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之一。西人來貿(mào)易是受約束的,直到鴉片戰(zhàn)爭結束中國被迫開放廣州等五口通商,外國人的活動范圍也僅限于城外,內(nèi)城不容許外人踏足。官府還頒布了很多奇怪的法令。比如,外人不得乘坐轎輦、西人女眷不得登岸等等。英國雖然得到了香港島這個貿(mào)易中轉站,但是偏居東南一隅,想要拓展中國市場,還須另尋他法。
從清廷方面來講,其實割讓香港島只是為了畫地為牢。那么設立租界就更是無傷大雅了,于是,中國第一塊租界于1845年因《上海租界章程規(guī)定》而誕生了。
其后,近代中國共劃出去25塊大小租界。有帝國主義強奪的,比如日租界等;也有清廷為制衡日本而“送”出去的,比如天津的美租界、意租界和廈門英租界等。而當?shù)厝藝L到租金的甜頭,對外出租地產(chǎn)就變得更普遍了。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國際房地產(chǎn)交易了,租地之后,租界對中國近代化的刺激才剛剛開始。
二、租界的劃定,意味著中國的妥協(xié)和損失。但另一方面,租界對中國社會的示范作用也是十分顯著的
劃定租界之后,首要任務是基礎設施建設。道路建設方面,租界工部局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鋪路材料從泥土,到石子,再到柏油、水泥;排水系統(tǒng),從磚砌石磊,到陶制管道,再到水泥管道。值得一提的是,天津意租界是最先實現(xiàn)道路近代化的。
當然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也在市政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甚至模仿巴黎布局將巴黎風格移植到了遠東,使上海成了“東方的巴黎”。
市政建設僅僅是表面的,更深層次的影響力還在于租界的商業(yè)經(jīng)濟、生活習慣和思想文化方面。在租界開始用煤氣燈、電燈、自來水的時候,毗鄰的上??h也開始模仿。而上海公共租界電車的出現(xiàn),更是讓華人感到新奇?!跋蛑涣v,嗣因營業(yè)異常發(fā)達,特向外洋訂購新式無軌橡皮電車十四輛”[1],可見電車是相當受歡迎的。最喜歡坐電車的除了商人和上班族,還有那些讀“洋學”的學生。放開了小腳,減去了長發(fā),女子也可以去女校讀書了。在當時似乎凡是帶“洋”字的東西都是新潮的,連華商也在租界附近設廠,生產(chǎn)的商品也必須冠以洋名,比如洋火、洋布。
三、雖然列強在中國劃定租界給腐朽落后的清王朝帶來了新鮮的空氣,但隨之而來的危害也在潛滋暗長,不得不提
首先,列強來華設立租界是有一定目的性的。西人來到中國,說到底還是為了賺錢。除了開礦設廠,最直接的就是工部局向租界內(nèi)華人收取稅金,1914年上海租界財政歲入3527320兩白銀,其中包括地租、家屬稅、埠頭使用費、特許費、市有物使用費和市營事業(yè)收入等[2]。當然,租界也是列強侵略中國的橋頭堡。
其次,租界雖然法度清明,但也藏污納垢。租界根據(jù)不平等條約享有領事裁判權,這樣在法律上租界成了中國領土上特殊的“獨立王國”。這里可以成為躲避戰(zhàn)亂的和平區(qū)域,“住戶人家每家都有戰(zhàn)地之避難親友們”[3];也可以成為犯罪的暖床,無數(shù)的不法之徒和幫會就向租界聚集,雖然這里面也有很多革命派的仁人志士,但流氓無賴居多。
最后,西方人雖然宣揚自由平等,但對華人的歧視一刻都沒有停過?!叭A人與狗不得入內(nèi)”的警示自不必說。同樣是納稅人,華人在租界的選舉權收到限制,有投票的書面權利而無投票的行使權力[4]。另外,華人在租界就業(yè)也受到限制,比如上海各國領事不承認租界醫(yī)校畢業(yè)生行醫(yī)資格。
結語:
租界對于中國近代化的作用是復雜的,總結起來有三點:包容性、殖民性和不自覺性。
(1)包容性。租界的成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包容與融合,在古老的東方大地上移植來西方文明,它們彼此之間相互適應相互磨合,以達到相互的認同與共存。
(2)殖民性。租界雖然沒有主權,但西方列強在這里的統(tǒng)治卻和殖民地沒有多大差別。西人在這里買地蓋房,在這里生活經(jīng)商,中國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入租界的宗主國。另外,列強在租界享有領事裁判權,司法的不公正讓租界殖民性更加暴露。
(3)不自覺性。還是那句話,西人東來無非是為了攫取財富,他們沒自我標榜地那么好——幫助落后的民族,傳播先進文明。誠然,也只有在落后的中國,他們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更多華人沒有能力開發(fā)的資源。但租界的設立,卻不自覺的引導了中國。
租界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是復雜的,既不能漠視其對中國社會的示范作用,也不能忘卻它被設立的原因和初衷。改革開放40年,租界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中國人將牢記歷史,從全球化的參與者逐步成長為主導者。
參考文獻
[1]《公共租界加駛無軌電車》,《中華電氣雜志》,1922年第1卷第1期;
[2]《上海租界之財政》,《時事匯報》,1914年第6期;
[3]《蘇浙戰(zhàn)事中上海租界所受之影響》,《國聞周報》,1924年第1卷第8期;
[4]張君勱,《上海公共租界之自治組織及上海市民對自治之責任》,《地方自治》,19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