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奇
陳云從1944年主持陜甘寧邊區(qū)財經工作開始,到后來成為主持全國財經工作的領導人,他一生的革命生涯與財經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為國計民生精打細算的陳云在陜甘寧邊區(qū)戰(zhàn)時條件下就要求財經干部要“仔細打打算盤”,主持全國財經工作以后,他更是殫精竭慮、錙銖必較。正因如此,陳云成為黨內有口皆碑的“財經專家”“紅色掌柜”。
1944年3月,陳云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陜甘寧邊區(qū)的財政經濟工作。在邊區(qū)物價波動時,陳云巧用時機,“吞吐”黃金、法幣,對邊區(qū)經濟中出現(xiàn)的通貨膨脹予以化解,有效地執(zhí)行了發(fā)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1944年夏天,邊區(qū)政府一次短時間內就收進黃金萬兩,賺取了大量金價波動的差價,充實了銀行準備金,還進口儲備了大量必需物資。
1949年5月9日,陳云奉命赴京主持中央財經工作。通過統(tǒng)一全國財政經濟,穩(wěn)定金融物價,結束了國民黨政權留下的長達10多年的惡性通貨膨脹。對此,毛澤東認為,統(tǒng)一財經、穩(wěn)定物價斗爭的意義不下于淮海戰(zhàn)役。
工商業(yè)資本家一度認為,共產黨在軍事方面有才能,可打100分;政治方面及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做得很好,可打80分;經濟工作缺乏人才,要打0分。而當陳云成功地組織與領導穩(wěn)定物價、統(tǒng)一財經和調整工商業(yè)等方面的工作之后,他們不得不承認中國共產黨在經濟工作上也是有奇才的,并稱陳云為“共產黨的財經專家”。
晚年的陳云還曾戲稱:“我是算賬派,腦子里有數(shù)目字。”所以,他在工作中經常召集有關人員到他的住處,圍繞一個問題、一件事情,邊撥算盤、邊思考醞釀。他要求財經干部“學會做共產黨的商人”,要有“‘掌柜的態(tài)度,當家的態(tài)度”“要會打算盤”,還要學會打“大算盤”。所謂打“大算盤”就是要善于謀大局、謀大事,善于從戰(zhàn)略高度考慮問題,善于抓住問題的要害和癥結,善于駕馭復雜形勢和局面。陳云自己正是這樣做的。
在多數(shù)人印象中,陳云是“搞經濟的”,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之一。不過,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有獨具特色的文化思想,有著醇厚的人文素養(yǎng)。
陳云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始終堅持學習、“擠”出時間學習。他指出:“必須善于在繁忙的實際工作中,自己爭取時間去學習,這一點必須有堅持的精神才能做到?!彼錾碡毧噢r民家庭,小學畢業(yè)就當了學徒,但他酷愛學習,利用在商務印書館當學徒和店員的機會讀了許多書,較早地接受了革命民主思想和共產主義思想。從20世紀30年代初期開始,陳云長期擔任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職務,工作異常繁忙,但他發(fā)揚“擠”的精神,絕不放棄學習,更不因職務高、年齡大而放松學習。毛澤東曾經贊揚陳云具有勤于學習精神時說:“陳云同志有‘擠的經驗,他有法子‘擠出時間來看書,來開會?!?/p>
陳云是刻苦學習的典范。他讀書可以說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經常在警衛(wèi)員叫他吃飯時,他雖然答應了,但還在讀書,叫幾次后才放下書;晚上經常讀書到十一二點鐘,也要工作人員催促多次才肯休息。他的子女在紀念他的文章中寫道:“媽媽告訴我們,父親讀起書來,如饑似渴,有時甚至到了拼命的地步?!彼麖娬{讀書要與懶惰作斗爭,要一本一本啃原著等,貫穿其中的就是勤奮、刻苦的精神。延安時期,陳云領導中共中央組織部成立了學習小組學習哲學,短短幾年中,留下了10多本厚厚的筆記本,有好幾千頁、上百萬字之多。沒有勤奮、刻苦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到這些的。
陳云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典范。晚年,他雖然體力日漸衰弱,但依然傾注極大精力用于學習。他堅持每天早晚收聽電臺的新聞廣播,白天看文件和報紙。后來,由于眼疾加重,文件和報紙只好讓秘書念,但每天早晚的廣播他還是照聽不誤,即使生病住院,也從未間斷。他還強調,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反對那種自高自大、自視高明的傾向。
陳云對自己及家人要求很嚴格。1978年,中央為陳云配備了一輛“紅旗”牌轎車以便他從事國務活動時乘坐。他十分喜愛這輛車,但他同時規(guī)定,不論是公事還是私事,家里任何人都不允許乘坐這輛車。
不準搭乘陳云的專車,這是陳云為家人制定的“三不準”原則中的第一條,也是陳家的“老規(guī)矩”。早在全國解放初期,陳云和于若木同在中財委工作時,擔任中財委主任的陳云就配備有一輛公務車。于若木本可以搭乘陳云的汽車上下班,但她堅持自己騎車,從未搭過一次便車。后來,于若木在中國科學院工作,依舊是騎著自行車去香山上班。每天上班,她都要騎一個半小時的自行車,半路上要是覺得餓了,就吃塊巧克力接著騎。粉碎“四人幫”后,于若木被調到了中科院院部的落實政策辦公室,她還是每天騎著一輛天津自行車廠生產的“紅旗”牌自行車上下班。
當看到陳云的紅旗車時,于若木曾開玩笑地說:“我們家院子里停了兩輛‘紅旗車!”后來,于若木騎車時被人撞倒導致腳面骨折。從此,陳云再也不讓于若木騎自行車上下班了,將自行車沒收交給了二女兒陳偉華。陳偉華騎了十幾年后,因這輛自行車實在騎不了了才“退休”。
除了不能搭乘專車,陳云還嚴格規(guī)定了家人不準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和不準翻看、接觸只供他閱讀的文件、材料的“兩不準”。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購買商品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定量供應的原則,買東西都需要憑借票、證。20世紀60年代初,為了應對我國經濟出現(xiàn)的困難局面,主管經濟工作的陳云等同志曾主張搞幾種“高價商品”以回籠貨幣。所謂的高價商品就是指購買這些商品時不再憑票,只要花上比平價商品高上幾倍的價格就能買到。高價商品一經推出,就受到市場歡迎。僅僅1961年1月,全國就出售了1800萬斤高價糕點和糖果,回籠資金8300萬元。
這一年夏天,于若木上街為陳云購置了一床高價毛巾被。結果第二天報紙就登出消息,因為國家經濟已經恢復到一定水平,取消高價產品,即日起所有產品都降為平價產品。看到這個消息的于若木不由得抱怨起陳云沒有早點告訴她。但陳云卻說,我是主管經濟的,這屬于國家經濟機密,我當然不能隨便在家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