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學
草堂寺是中國“佛教八宗”之一“三論宗”的祖庭,也是第一座國立翻譯佛經的譯場。在佛教三大譯場中,草堂寺是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一個。
戶縣草堂寺已有1600多年歷史,這座創(chuàng)建于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寺院,據說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起點。
秦嶺終南山圭峰腳下的草堂寺,最初是后秦高祖皇帝姚興在漢長安城西南修建的逍遙園。姚興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年)迎請龜茲高僧鳩摩羅什來長安,就住在逍遙園西明閣翻譯佛典。隨后在園內建草堂寺,供鳩摩羅什居住。鳩摩羅什譯經場以草苫蓋頂,故名“草堂寺”。
2010年秋的一個下雨天,趁西安第一條地鐵開通不久的東風,我跟著退休的老楊師傅最后一段路搭乘“蹦蹦車”找到草堂寺,撐傘聽他談論對佛教的認識和理解。在草堂寺,頑童似的老楊師傅隨口背誦一首我喜歡的詩,是席慕容的《一棵開花的樹》。
如何讓你遇見/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
前兩節(jié),6句詩,因為佛,因為緣,已經扣人心弦。
走進草堂寺,清心、仰佛、欣賞對聯,感嘆一千多年的堅守,佛心永遠。在草堂寺,關于鳩摩羅什,關于佛教的中國化,關于這座寺廟的歷史與現實,如一本大書,一時半會兒讀不完。
讀草堂寺,必須記住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是世界著名的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祖籍天竺、混血,公元344年生于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與玄奘、不空、真諦并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鳩摩羅什精通梵、漢兩語,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他翻譯佛經改變了過去的硬譯和直譯之法,采用意譯;組織譯出的經典,既能準確表達經文原意,且文字優(yōu)雅、行文流暢,開創(chuàng)了意譯一派。
鳩摩羅什首次將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類經典全部完整譯出,對后來的中國佛學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鳩摩羅什在長安譯經說法生活過十三年,主譯了經、律、論、雜傳等共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其中《妙法蓮花經》,被后世譽為佛經之王。
傳說鳩摩羅什暮年仍堅持佛經翻譯工作,有一天感知大限即近,就召集眾僧起誓說:“假如我所傳的經典沒有錯誤,在我焚身之后,就讓這個舌頭不要燒壞,不要爛掉!”
弘始十五年(413年)四月十三,鳩摩羅什在草堂寺圓寂,終年七十歲。其“火化身盡,舌果儼然,葬于舍利塔”。鳩摩羅什安葬之后,“塔前生青蓮花一枝,姚興親啟視之,花由舌根上生?!边@段傳奇,據說是成語“三寸不爛之舌”的另一種典故。通過傳奇,后人看到的是大師的學術自信,是對信仰的忠誠。
心如磐石,鞠躬盡瘁,結果無需印證。
一千多年的風雨滄桑,草堂寺走過了戰(zhàn)火人禍和自然災害多重的磨難。佛心不老,赤誠永駐,使得這座古寺成為佛教文化乃至中國歷史的一座豐碑。
草堂寺內,還坐落著關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煙霧。草堂煙霧出自寺內一古井,相傳井下有一巨石,石上臥一蛟龍,早晚呼氣,從井口冒出,遂成“煙霧”。
現存于西安碑林的關中八景石碑上,有清人朱集義描繪草堂煙霧的詩。詩曰:“煙霧空蒙疊嶂生,草堂龍象未分明。鐘聲縹緲云端出,跨鶴人來玉女迎?!?/p>
當然,傳說中的煙霧來源,是秦嶺地熱資源的奇妙顯現。因為沐浴了佛光,成就了一種與古寺相得益彰的意境。
文字記載,唐高祖李淵為次子李世民目疾,到草堂寺乞佛,后目疾愈。李世民登基后,念起羅什法師恩德,御駕草堂,祭祀什師,留下一首詩。曰:“秦朝朗現圣人星,遠表吾師德至靈。十萬流沙來振錫,三千弟子共譯經。文含金玉知無朽,舌似蘭蓀尚有馨??皣@逍遙園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
如此煙霧,如此詩文與典故,讓草堂寺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