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咨詢師,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吹竭@里,你一定會好奇,如今一個孩子就已經(jīng)讓媽媽們崩潰,3個孩子,一邊讀書一邊創(chuàng)業(yè),居然還有空寫書,這個人是不是假媽媽啊?
我并不是天生孩子迷,天性八字帶“玩”,琴棋書畫詩酒歌是我的頭號玩具,20歲走過了15個國家,學了好幾門外語,我的生活曾經(jīng)都是詩與遠方……然而,23歲懷孕生子,我這個玩心極其重的大孩子在內(nèi)心小人兒打了無數(shù)次架以后,決定接受“媽媽”這個新角色。我心里還在偷著樂:“我是咨詢師,我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我肯定是一個超級棒的媽媽!”然而這一決定不要緊,3個寶寶接踵而至,每天沒完沒了的屎尿屁和停不下來的哭鬧爭搶,那時的我每天都過得抓心撓肺。這種一地雞毛的無力感還不是最讓人絕望的,最崩潰的是我發(fā)現(xiàn)孩子真的是不帶說明書的小魔王,喜怒無常,軟硬不吃……學了那么多育兒理論,參加了那么多培訓,看了那么多專業(yè)書籍,我還是會因為孩子的哭鬧和情緒問題被折騰得精疲力盡。
有一次因為搶一個布偶,大女兒一把就將小寶寶從沙發(fā)上推下來,險些磕壞腦袋,我一邊沖著女兒大吼,一邊開始哭泣。我第一次覺得自己是如此的無力、無助。于是,我開始重新思考親子溝通的方法,也開始重新思考養(yǎng)育的意義。很幸運,我重新找到與孩子們建立聯(lián)結的那條紐帶:一起玩耍。在這里,我想和你們分享一些關于我的陪玩心得。
當好“腳手架”,輕松讓孩子“玩得更好”
沒有父母的干預,孩子也可以在自己的舒適區(qū)玩得很愉悅,父母適時地當一下卻手架,給孩子設定一個稍微難一點點的升級版任務,在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助推一把,也會收獲小驚喜。比如一直喜歡堆積木的孩子,引導他堆一個更高的,或者換一個造型,或者按照一定的順序重新排列組合……如果孩子有畏難情緒,父母可以拆解一下任務,引導孩子“再試試看”,“我們一起嘗試”,或者“是否有別的方法”,而不是硬逼迫著孩子去挑戰(zhàn)自己完全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方面讓孩子在熟悉的游戲中獲得更豐富的進階體驗,另一方面也幫助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得到了飛躍。
我意外發(fā)現(xiàn)女兒特別喜歡玩拼圖,從6個、9個、20個逐級上升,每次遇到新的任務無法完成的時候,她都會有些沮喪。我就會和她一起努力,“這樣可以嗎?”“我們來試試這樣行不行?”適度地引導、鼓勵、助推,孩子就會開啟升級的大門。孩子整個成長的過程,就是玩耍升級的過程。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從真實到想象,孩子的思維和能力都在螺旋式飛速發(fā)展。孩子慢慢會把自己喜愛的游戲融合、重組,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
坦誠,是最有效的親子連接
我會在特別不舒服的時候,直接告訴孩子:我狀態(tài)不佳,需要“充電”休息一會兒,或者“請假一天”。孩子或許并不足夠善解人意,但是他們對于坦誠的溝通總是有高度的積極回應能力。
不是只有大人需要照顧孩子,孩子也可以照顧大人。真誠地告訴孩子“媽媽今天有點累了,休息一會兒再來陪你玩”,好過強迫自己心不在焉地陪伴。向孩子求助:“媽媽想玩一點輕松的游戲,或者躺著一動不動,你在我旁邊玩積木吧?”相信孩子也會找到臨時的玩耍內(nèi)容。親密的陪伴,和獨立玩耍都是孩子需要的威長養(yǎng)分。
別忘了,你不是一個人。讓別的家人與你一起輪流陪玩,讓每個家人都有機會充當自己的角色。你需要的,只是開口,而不是抱怨?!皝韼臀乙幌?,好嗎?”永遠比“你怎么都不幫幫我”更讓人甘之如飴。
玩耍,是可以偷懶的
作為3個孩子的媽媽,有時候真的會非常疲憊,隨著孩子的長大越來越發(fā)現(xiàn)高質量的陪伴時間不是勉強而來的。盡管我們都努力給自己充滿電,也用盡了各沖玩法的排列組合,總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刻。我每天會特別穿插這樣的“偷懶游戲”,躺著帶娃簡直是最舒服的育兒體驗。
1裝病人:家長來演病人,孩子們輪流拿著卡片當掛號單、拿耳機線當作輸液器、拿著醫(yī)藥包里的塑料體溫計給我量體溫,全程模擬醫(yī)生看病的流程。它包含了假裝游戲、角色扮演、健康管理、生活常識、同理心等多種內(nèi)容。事實上,只要家長說:“哦,我病了,好難受,小醫(yī)生來給我看看病吧!”孩子們就會自發(fā)地把沙發(fā)上的“病人”照顧得很好。多子女家庭,還可以讓家長和孩子們輪流當病人、當護士、當醫(yī)生。
2埋媽媽:家長讓孩子拿剛洗好的衣服、海洋球、公仔玩具、靠枕等物品將自己埋起來。差不多的時候再抖落,讓孩子或者別的游戲參與者繼續(xù)重復這個游戲。
3關爸爸:這是一個任何舒服的姿勢都可玩的游戲,家長讓孩子拿積木或者玩具把自己圈起來,換一個姿勢稍微打破邊界,孩子再繼續(xù)把家長“關”起來。每次邊界一被打破,孩子們都會哈哈大笑,然后再接著把我或者爸爸“關”起來。
4脫襪子:向孩子求助,幫家長穿脫襪子,不停重復。
5爬大山:家長把腳搭在沙發(fā)上,躺在地墊上,或者趴在地上,制造一個舒服的坡度,讓孩子上下攀爬。進階版是引導孩子把高低處都設計編造為大海、高山、盆地等等。還可以讓孩子了解一些地理知識。
6按摩師:家長或躺或趴,讓孩子用小手、小腳、小屁股甚至小道具給爸爸媽媽按摩。別忘了感謝小小按摩師,或者刁難一下“再使勁,輕一點”。這樣玩,除了角色扮演帶來的益處,還能幫助孩子理解身體接觸的力度,引導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7木頭人:坐著躺著趴著都可以玩這個游戲。和孩子比賽誰可以保持不動,誰保持的時間最長就獲勝了。喊“123,木頭人”,或者“123,凍住了”。這個游戲孩子會一直哈哈大笑,忍不住亂動,但是爸爸媽媽確實可以讓身體保持一陣子的放松狀態(tài)。
8點歌臺:和孩子躺著或者趴著,玩“點歌游戲”或者歌曲接龍,不管是兒歌、繞口令、流行樂曲都可以唱給孩子。孩子說“切歌”就可以讓家長換一首歌曲。借此機會,爸爸媽媽還可以引導孩子自己唱歌、編歌,發(fā)現(xiàn)孩子喜歡的音樂類型。
9故事龍:每人講一個小故事,或者大家一起編故事。
10臥談會:就像睡前故事一樣,躺著和孩子隨便聊聊今天發(fā)生的事情,自己的和家庭的都可以涉及。如果孩子還不能太準確地表述,還可以用喜歡或者討厭的顏色和動物來形容一天的感受。女兒有一次在臥談中和我聊到“今天和弟弟搶玩具,被弟弟推了一把,不開心,心情灰灰的,感覺心里住了一只大野狼”。這樣的臥談時間,相對游戲強度低,也能增進彼此之間的親子溝通,畢竟小朋友敞開心扉并沒有像成人這么容易。
11找一找:躺著讓孩子找一找媽媽的眼睛、鼻子、臉上的痣、左手第三根手指等等,也可以用英語來問,幫助孩子強化記憶。這個游戲的進階版還可以延伸到在找書里面第幾頁的小動物、書架上的第幾本書等等,鍛煉孩子的數(shù)學思維。
12美容師:假裝孩子是美容師,給媽媽拿衣服假裝敷面膜、涂指甲、做頭發(fā)當然這個游戲需要忍受一下,孩子會把我們的頭發(fā)和臉弄得亂七八糟。
這12個“躺著玩”的游戲推薦給大家,開動腦筋,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玩耍素材。我身邊有個家長是紙箱達人,每次都裝作紙箱怪獸,把箱子套在自己身上,靠著沙發(fā),孩子拿著蠟筆在紙箱子上盡情作畫,這也是一種特別個性化的“偷懶時間”。
所以,除了陪玩,不妨真實地當一次“玩具”,讓孩子把我們當作游樂園和游戲機,你會發(fā)現(xiàn)帶娃真的很輕松。
《玩法養(yǎng)育:讓父母不焦慮的輕松育兒法》
這本書介紹了特別好用的“百寶箱”——通過玩游戲、玩閱讀、玩藝術、玩音樂、玩詩詞、玩運動、玩旅行、玩科技這八大玩法,解鎖孩子核心能力和各項成長秘籍,為孩子的成長助力。通過真實的分享,讓每一位和我曾經(jīng)一樣焦慮、困惑的父母不僅學到科學有翹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還掌握實用有效的親子互動玩法。——晴天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