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王浩然
摘 要:《論語》作為一部儒家經(jīng)典著作,被無數(shù)中外大家翻譯,翻譯次數(shù)高達168次,本文研究的則是辜鴻銘和林語堂兩位先生對《論語》的翻譯,兩位都致力于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工作,試圖增強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影響力,為傳播中國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兩位先生不同的游學經(jīng)歷和生活背景使得他們對中西方文化有著不同的態(tài)度和認知,他們在翻譯《論語》時翻譯目的不盡不同,在翻譯策略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在譯文中可以從不同角度得以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辜鴻銘;林語堂;《論語》;翻譯;對比研究
引言
對于《論語》的翻譯始于16世紀,但大部分都是外國人為了認知中國而進行的翻譯,辜鴻銘先生是第一位翻譯《論語》的中國人,1898年他的第一版《論語》,這本書為儒學在西方世界的普及奠定了基礎(chǔ)。另一位譯者林語堂先生對發(fā)現(xiàn)西方對中國文化長期存在的誤解,歷來外國文人對中國的不實描繪,對于中國了解不是全面,他決定通過重新翻譯儒家經(jīng)典《論語》向西方讀者展示真切的中國文化,以及背后的中國精神。林語堂在1938出版了《論語》的英譯本《孔子的智慧》。
一、譯者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
辜鴻銘先生所處的時代恰好是中國在兩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被迫打開國門,因此讓他有著不同常人的家庭背景,他的父親操流利的閩南話,能講英語、馬來語。他的母親可以講英語和葡萄牙語。在那時西方各國經(jīng)過工業(yè)革命國力不斷壯大,而中國依然是封建制度,在他回國之時,中國正在進行洋務運動以自強和求富,之后有進行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中國在尋找出路。
林語堂先生所處的時代中國依然動亂,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依然嚴重落后于西方國家,國民黨政府腐朽不堪,人民生活民不聊生,在外交方面,我國依然受到列強的壓迫,沒有自主權(quán),我國的文學和文化也處于轉(zhuǎn)型期,相比于西方文化,我國的文化處于劣勢,文化主流就是借鑒外國思想,因此大量外國作品翻譯成中文,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卻被忽視,傳統(tǒng)文化作品英譯特別少見,外國人稱中國為東亞病夫,進而也蔑視中國文化。
二、 翻譯策略的差別
(一)不同文本選擇及章節(jié)安排
辜鴻銘想把中國文化介紹給西方讀者,他對中國經(jīng)典的翻譯基于他對中國學術(shù)的認知以及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在他的眼中,中國文化是完美的,所以他希望完整的保留中國文化,這種認知讓他保持著敬畏之心翻譯《論語》,認為《論語》無與倫比,不能對其做出改變。
林語堂要使論語達到更系統(tǒng)和具體的翻譯目的,所以他對《論語》進行編輯整合之后自己的版本再翻譯。林語堂選擇了四分之一的論語內(nèi)容重新組合。與辜鴻銘不同的是,林語堂沒有夸大鼓吹中國文化。當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時,他是公正、沒偏見的。
辜鴻銘譯的論語分二十章節(jié),幾乎沒做改變,可以發(fā)現(xiàn)的是他也對原文進行了適應性選擇,一方面,辜先生處理章節(jié)的方式反映了他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去適應英文寫作的習慣,每章都不設(shè)有標題。林語堂不太滿意論語的編排。林語堂重新組合論語為十個章節(jié),每個章節(jié)都重新編寫一個特定的標題。
(二)不同文化詞的翻譯方式
文化詞蘊含豐富社會和文化內(nèi)涵。在中譯英中,文化負載詞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存在于中國文化中但英語文化中沒有的詞匯;另一種則是兩種文化中都有的詞匯,但它們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含義。
文化詞在翻譯中非常重要,通常采用兩種方式來翻譯他們:直譯與意譯。辜鴻銘刪除了原文本中的大部分人名,用他自己的解釋來取代,比如,孔子弟子的名字,他傾向于翻譯成“one discipline”、“another discipline”或者“ two disciplines” 而沒有翻譯解釋人名或者音譯人名。然而,林語堂音譯了大部分原文本中的人名和地名,這符合他揭開東方神秘面紗的目的,他想展現(xiàn)真正的中國形象,所以他在處理文化詞時保持中立。他在翻譯中保留人名,這樣中國的特性就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三)不同的標注方法
辜鴻銘先生和林語堂先生在翻譯的過程中都對用了加注的方法,但是二人加注存在很大差別,首先他們加注的次數(shù)不一樣,辜鴻銘加注85次,林語堂較之少的很多只有17次,其次他們加注的內(nèi)容及側(cè)重點也不相同,即使對相同的原文進行加注,注釋也差別也是巨大的。
此外還有一些辜鴻銘加注林語堂沒有加注的句子,也有林語堂加注辜鴻銘沒有加注的地方例如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惫鉴欍懠幼椤癏e who wants little” as follows:Better,perhaps,“He who confines his sphere.” “You will find,on the average,few had economists in the country than in the towns;Fewer again in small towns than in sarge one.Why? Man is intended for a limited condition.”
林語堂對子曰:“由之瑟,奚為與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進行了加注The orthodox interpretation is that Tselu had made some progress in learning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us,but had not mastered them yet.I am inclined to think that Confucius meant that Tselu was playing only in the outside hall and not in the inner chamber,and that therefore it was not so unforgivable after all.
總結(jié)
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辜鴻銘譯本的翻譯策略:以讀者為中心,諸多細化。意譯歸化為主,異化為輔優(yōu)點在于語言優(yōu)美流暢,好讀易懂缺點在于過分意譯,添枝加葉。用詞不當,不能傳達中國古典文化的原味。翻譯目的制約著翻譯策略,翻譯策略決定了譯本產(chǎn)生的效應。
參考文獻
[1] 林語堂.孔子的智慧[M].黃嘉德,譯.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
[2] 辜鴻銘.論語(英譯)[M].??冢汉?诔霭嫔?,1996.
[3] 王輝.辜鴻銘英譯儒經(jīng)的文化用心[J].福建:外國語言文學.
(作者單位:華北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