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舌尖上的中國》是中央電視臺制作的一部美食紀錄片,通過對中華美食的介紹來展現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第一季作為研究對象,運用生態(tài)翻譯理論指導原則,從語言維、交際維以及文化維三個方面分析其字幕的英譯。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生態(tài)翻譯理論;字幕翻譯;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吳麗敏(1995.4- ),女,新疆哈密人,陜西師范大學,學生,2017級翻譯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作為中國紀錄片外宣的典范,其字幕譯文受到了海外觀眾的好評。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國》的字幕翻譯為例,分析其所使用的翻譯策略,使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更好得向海外推廣。
一、字幕翻譯
字幕是指以文字形式顯示電視、電影、舞臺作品中的對話等非影像內容,也泛指影視作品后期加工的文字。字幕翻譯的定義可以理解為“為電影和電視對話提供同步字幕的過程”。李運興在其研究中表明,由于字幕在視頻播放過程中停留時間短暫,因此用詞簡潔、句式簡短、語篇順暢是字幕翻譯最基本的要求。
二、生態(tài)翻譯理論
生態(tài)翻譯理論由清華大學胡庚申教授提出,“以生態(tài)整體主義為視角,以自然選擇原理為基石,是一項探討生態(tài)翻譯、文本生態(tài)和翻譯群落生態(tài)及其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跨學科研究”。作為一種新的翻譯理論,生態(tài)翻譯理論闡明生態(tài)翻譯理論不同于其他理論之處在于,它是以生態(tài)學為視角,注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性,充分照顧到語言維、交際維和文化維的翻譯觀。
三、從生態(tài)翻譯理論分析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字幕翻譯
1.語言維的適應與選擇。語言維的適應與選擇要求譯者不能逐字逐句的進行翻譯,而要適當改變源語形式,使之貼近原文,更好的表達原文的內涵。
例1:魚頭泡餅
譯文:Fish head soup and baked pancake of Chinese style
這道菜中的“餅”是極具中國特色的食品。制作方法是將面團揉成圓形,然后用平底鍋煎制。因此,譯者在這里用英文中的“baked pancake”來表達其含義?!芭荨笔侵笇⒓屣炈撼尚K,放在魚湯中。這道菜是一道典型的中國特色菜,因此譯者在翻譯時還加上了“of Chinese style”這一短語。如果直接將這些詞譯出來,譯語觀眾不但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解釋起來也十分晦澀難懂。因此,意譯法的使用不僅讓觀眾了解到東西方制作煎餅的不同方法,還結合了紀錄片的視覺沖擊力,令人印象深刻,目標語觀眾也能理解其烹飪方法。
2.交際維的適應與選擇。交際維的適應與選擇要求譯者要根據原文不同的交際意圖,適當轉化譯文的形式和表達方式,更好的傳達原文的內涵和意義。
例2:修行的生活很清苦,即便是進餐,也是一種功課。
譯文:The monastic life is poor and simple, even dinning is a practice of Buddhism.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能僅僅根據字面意思翻譯文本,從而導致理解的偏差。在這個句子中,“修行”和“功課”是與宗教相關的詞匯。對于中國觀眾來說,他們很容易將其與佛教聯(lián)系起來,因為佛教在中國更受歡迎,且有很多人信仰佛教。但對于絕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的西方觀眾而言,他們就很難理解“功課”的真正含義。因此,有必要在這里加上“a practice of Buddhism”,只有這樣才能表達出原文的語言表達效果,使目標語觀眾更加準確地獲取信息。這樣,觀眾的腦海中也會浮現出一個和尚的生活圖景。因此,譯者需要熟悉源語文化背景,從而準確地進行翻譯。
3.文化維的適應與選擇。文化維的適應與選擇要求譯者注意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解釋,不僅要將源語的文化背景恰當準確的表達出來,還要適應目標語背后的整個文化系統(tǒng)5。
例3:菜園里的白菜是母親每年7月頭伏時種下的。
譯文:The mother plants the cabbage seeds in July when the hottest season of a year begins.
在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中有一些獨特的表達方式。對于這些特有表達的翻譯,譯者需要根據源語文化背景與譯語觀眾接受程度對譯文進行一些修改。當某些文化詞匯在目標語中不常見時,為了使目標語觀眾能夠清晰地理解詞匯內涵,譯者需要把原文翻譯得十分清楚明了,使觀眾明白其中的文化意義。在中國,從古至今便有“二十四節(jié)氣”之說,以此來描述一年四季的天氣變化?!叭敝赶奶斓娜齻€最熱的時期,其中“頭伏”是第一個最熱的時期。譯者將其翻譯為“the hottest season of a year begins”,這讓觀眾對源語文化負載詞的含義有了直觀的理解,使譯文意思明確,行文流暢。
四、總結
《舌尖上的中國》作為一部成功的紀錄片,離不開譯者在翻譯中恰當運用生態(tài)翻譯理論,使得譯者的中心性和主體性展現得淋漓盡致。該理論不僅能夠指導翻譯過程,還有效提高了字幕翻譯的質量。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是字幕翻譯領域的成功范例,生態(tài)翻譯理論對字幕翻譯的指導也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鄭寶璇.電影字幕的語內和語際翻譯[J].中國翻譯,2011(4).
[2]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
[3]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